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退分草原围封恢复过程中草场质量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十年研究结果表明,围封后,草场的总产量在第 二年即可基本上恢复到与当地的大气降水相互平衡的水平,但其中的草群类型和各种植物生物量的消化变化则是相对缓慢、逐渐进行的。草场质量的动态变化总的趋势是羊草、大针茅、冰草等禾本科优质牧草的比重逐年则菊科、蔷薇科和其他杂类草等饲用价值较低的牧草的比重逐年下降,草场质量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面对大面积草原草场牧草估产,遥感监测已成为最普遍、最快速的先进手段。针对三江源地区草地,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利用2000—2010年MODIS的MOD13A1(净初级生产力NPP)遥感数据和每年4—9月的降水和温度数据,运用ArcGIS软件建立了三江源地区不同类型天然草地牧草产量卫星遥感估产模型,得出三江源草场亩产量结果:湖盆河滩草甸160~180kg,整体趋势略有上升;山地草原48~56kg,高原宽谷荒漠39~45kg,山地荒漠40~50kg,整体分布趋势很稳定;高山草甸110~130kg,高原宽谷草原70~80kg,整体趋势相对稳定;山地稀疏森林草场130~160kg,整体趋势略有下降;山地灌丛草场128~160kg。空间上因东南地区降水较多,湿润度高,地势相对平坦,因此草产量呈现出从东南—西北逐渐递减的规律,其中高山草甸草场和高原宽谷草原草场占绝大部分,为三江源地区进行草地生物量研究、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果洛州地处青海东南部,海拔高,气候寒冷,牧草生长期短。近年来,“黑土滩”面积的不断扩大和蔓延,给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困难。经过几年的技术研究,把雨草不生,载畜量低下的“黑土滩”变成了优良的打草场,可食牧草第二年比对照地增加了404.63kg/亩,提高了27.5倍,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社会效益良好,生态效益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研究天然草场牧草产量及养分的季节动态,选择青海湖南岸的高寒草甸作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的返青期(5月)、盛草期(8月)、枯黄期(10月)和枯草期(1月)分别采集地上生物样品,对可食牧草的产量以及养分质量分数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天然草场返青期总产草量(风干重)平均52.21 g/m~2,盛草期154.66 g/m~2,枯黄期92.90 g/m~2,枯草期25.83 g/m~2,可食牧草分别占66%、76%、83%、100%;返青期牧草中w(粗蛋白)最高,显著高于其他时期; w(粗灰分)、w(水不溶灰分)、w(酸不溶灰分)均从返青期到枯草期逐渐递增,且不同时期差异显著; w(水溶性灰分)从返青期到枯草期递减(2.42%~0.59%);盛草期和枯黄期w(粗脂肪)远高于其他时期(P0.05); w(中性洗涤纤维)、w(酸性洗涤纤维)和w(纤维素)随生育期延长逐渐增加.天然草场盛草期的营养输出高于其他时期,枯草期最低.研究区高寒草场可食牧草数量多,可食性好.枯草期与青草期相比,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处于一年中最低点.估算青海湖南岸高寒草甸适宜载畜量,即数量载畜量,为2.57羊单位/hm~2.  相似文献   

5.
通过利用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05年四期的遥感影像和数据对玛纳斯河流域草地资源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草地面积减少,覆放度降低、牧草产量下降、种群退化和种类减少的趋势明显,并对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为此,退耕还草,改革草场管理体制、改良建设草地、优化畜群品种结构、加大草地投入是加强草地资源建设,是实现流域生态重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哲里木盟是科尔沁草原的主体,具有多种类型的天然草场和丰富的的植物资源。天然草场归为:山地草甸草原草场,山地草原草场,低山丘陵草原草场,黄土丘陵草原草场,沙丘沙地草场和草甸草场等六大主要草场类型,并经初步调查,整理出天然饲用植物50科176属438种,对哲盟野生牧草资源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护和天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立人工草场,豆科牧草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提高豆科牧草的产量,近年来,在全国飞播区的草场建设中都使用了种子丸衣化的方法接种根瘤菌,种子丸衣化方法接种根瘤菌需要的材料多,操作技术较复杂,难于在山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工草场建设中推广应用。为摸索群众易于接受和掌握的根瘤菌接种方法,我们于1984年6月在  相似文献   

8.
威宁草芦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宁草芦是以贵州省威宁地方野(逸)生草芦为原始材料,通过栽培驯化定向育成的多年生牧草新品种.该牧草四季青绿、耐热、抗旱、耐瘠薄,耐伏旱高温,鲜草产量7386.48 kg/667m2,比法恩苇状羊茅增产32.5 %,较原始群体增产133.12%;分蘖期-抽穗期,粗蛋白含量13.42~16.96%,,粗脂肪含量均在4.56%以上,粗纤维含量21.05~34.66%,营养丰富,适口性好.适合我国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等地区种植,是建立人工草地、改良天然草场和生态建设的优良牧草.  相似文献   

9.
刈割及放牧对牧草生长的补偿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研究青海环湖区高寒草甸草场刈割及放牧对牧草的补偿性生长效应,发现轻度刈割和中度刈割后牧草为超补偿生长,重度刈割后为欠补偿生长;轻度放牧条件下可显著提高牧草总产量,中度放牧条件下基本能保持牧草总产量。  相似文献   

10.
飞机播种牧草(以下简称飞播)是大面积改良天然草场,建设人工草场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许多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已经在生产中普遍使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飞播也开始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应用。飞播对提高草场质量,加快草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草食牲畜,促进畜牧业生产发展,具有直接意义。在上级领导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83年我州首次在大(?)山飞播白三叶(Trifolium repen S.L.)前花草木栖(melilotus.offcinalis.L)多年生黑麦草(Loliam.Perenne.L)混合飞播总面积17527亩。实际飞行作业12915亩,飞行作业区有效面积10781亩。经三个多月的观察,现将飞播牧草生长情况初报于后:  相似文献   

11.
国立草地研究所位于日本中部的西那须地区,在其所辖人工草地的放牧试验区内,进行了以下实验:(1)研究不同放牧压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1974-1981年),(2)研究不同施肥水准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1982-1989年).在与上述相同的放牧样地内,除去了放牧条件的差异(以相同的放牧压和施肥水准),继续进行了5年的放牧试验(1990-1994).结果表明地下生物量(包括新鲜的根和地下茎)的季节和年度变化较大,呈现出随着放牧年限增加而年年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小型地被类观赏竹种翠竹(Pleioblastus pygmaeus)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翠竹1.5年生实生苗生长发育规律和构件生物量模型拟合的研究,为小型竹苗快速繁育和竹资源集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翠竹播种后约1.5 a内的生长过程中,对其母株株高、地径,分蘖苗出苗时间及其株高、地径及竹鞭出现和发育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采用Logistic 模型和多项式函数对翠竹1.5年生实生苗多个形态学指标(包括叶片干质量、茎秆干质量、分蘖苗株高、竹鞭长度等)进行数学模型拟合,剖析其重要构件生物量随时间的关系,株高、地径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量积累比例之间的关系等。【结果】翠竹在播种后约1周出土,第11天第1片叶全展开,约3个月出现第1代分蘖苗,约6个月一级竹鞭开始分化,1年后一级竹鞭系统上竹秆高生长旺盛,1.5 a后二级、三级竹鞭开始分化生长。随着分蘖苗的分化,其地径和株高也逐渐增加。翠竹实生苗多个构件生物量随时间的关系表现为增长趋势。翠竹实生苗的地径相同时,随苗高生长变大,其茎秆干质量增加。播种后3个月内,翠竹实生苗地上部分干质量大于地下部分干质量,地上、地下干质量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播种后3~7个月,翠竹实生苗地上部分干质量小于地下部分干质量,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播种10~12个月,翠竹实生苗地上部分干质量大于地下部分干质量,比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播种1年后,翠竹实生苗地上部分干质量大于地下部分干质量,比值仍呈下降趋势,但逐渐趋于稳定。【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翠竹从播种至高生长期间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重要构件的生长发育动态过程。翠竹实生苗高生长过程中重要构件生物量与时间的关系服从Logistic模型。翠竹实生苗的地径相同时,其高度与生物量之间呈显著线性关系。翠竹实生苗在大部分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地上部分干质量大于地下部分干质量。  相似文献   

13.
以Landsat TM/ETM卫星数据为基本信息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对景观斑块面积、分离度、破碎度、分形维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的计算,对我国典型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宁夏盐池县1991-2000年生态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盐池县生态景观的基质是草地,景观格局始终呈农牧交错结构;耕地斑块面积减少,但分离度和破碎度增加;草地斑块面积增加,但中高盖度草地斑块面积大幅度减少,低盖度草地斑块面积大幅度增加,草地质量退化严重;林地斑块面积增加,但连通性不够明显,防护林廊道尚未形成;沙荒地斑块面积有所减少;居民工矿建设用地略有增加;各类型景现斑块面积增减变化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中高盖度草地、低盖度草地、耕地、林地、极低盖度草地、沙荒地、居民工矿建设用地.总体看来,景观多样性和均匀性有所改进,但改进幅度不大,政策引导和人为活动是本地区生态景观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对地处三江源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上建植的垂穗披碱草7龄人工草地,从8月到翌年的4月进行了地上植物量及营养成分季节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调控管理下,人工草地的群落组成仍然以垂穗披碱草为优势建群种。从8月到10月、10月到翌年的4月、8月到翌年的4月封育草地地上植物量分别损失了6。7%、32。8%、37.3%,植被盖度分别下降了5.6%、11。8%、16.7%,放牧草地地上植物量分别损失了6.7%、83.5%、84.6%,植被盖度分别下降了5.6%、35.3%、38.9%。草地的实际利用率为47。4%。从8月到翌年的4月粗蛋白、粗脂肪、磷均呈下降趋势,粗灰分、粗纤维、无氮浸出物均呈上升趋势,营养物质总量损失了3.51%。在夏季该草地属碳氮营养型(CN),冬季属碳营养型(C)。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具体阐述我盟建设草原鼠虫害预测预警体系的背景情况和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而对提高草原鼠虫害预测预报质量提出了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6.
17.
发展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是有效解决草畜矛盾的途径之一。以羊草、披碱草、冰草、紫花苜蓿为实验材料,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克氏针茅草原区开展人工草地实验。结果表明:建植当年,四种牧草都有较好的出苗率。建植第二年,羊草、披碱草和冰草的株丛数之间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紫花苜蓿的株丛数;羊草和冰草的返青率高于30%,显著大于披碱草的返青率,紫花苜蓿的返青率最低,低于2%,显著小于披碱草的返青率;羊草、披碱草和冰草三种禾草之间的叶氮和叶绿素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紫花苜蓿叶片氮和叶绿素含量高于三种禾草;羊草、披碱草和冰草的植株高度为30~40 cm,差异不显著,紫花苜蓿的植株高度最低,为21.6 cm,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禾草的植株高度;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三种禾草。受该区域冬季寒冷和生长季干旱的气候限制,需要综合评价确立该区域建植人工草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在北京双桥鱼场,经三年来研究,鉴定出浮游动物84种,其中轮虫29种。虽然轮虫仅占浮游动物数量的16.87%,但在生物量上,却要占到浮游动物生物量的72.80%,说明轮虫明显地左右着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变动。从浮游动物年变动规律分析,一年有1~2次高峰,生物量的高峰多出现在6~7月,占总调查高峰次数的60%。本文还从水质、水温、饵料等因素,分析了对轮虫生物学上的影响,探讨了轮虫和浮游动物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对浮游动物等转化鳙鱼鱼产力的估算值与其实际产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大纵湖浮游动物群落演替特征和驱动因素,综合评价输水工程稳定运行后其水环境状况,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位于里下河腹部地区的大纵湖开展为期3a的浮游动物及环境因子逐月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期间在大纵湖共鉴定出浮游动物49种,其中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分别为33种、9种和7种;种间联结性检验统计量表明,大纵湖优势种总体上呈显著正关联,且关联性逐年增长,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稳定;浮游动物平均密度为623.17 个/L,呈下降趋势,平均生物量为1.63 mg/L,呈上升趋势,相较于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比重逐渐上升。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叶绿素a、总氮和水温是影响大纵湖浮游动物物种演替的重要因子。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评价大纵湖污染情况,结果均为寡污,B/T指数与TLI富营养评价结果相符合,大纵湖处于中-富营养状态;浮游动物对大纵湖水温、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变化有良好的响应。  相似文献   

20.
藏药蕨麻生长规律及营养氮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藏药蕨麻的生长规律及营养氮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蕨麻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在5月份就逐渐增加,到9月份达到极大值,地下根则在5月份就开始萎缩,到7月份达极小值,以后又逐渐增加,10月份又可恢复原有水平,营养氮的变化也具有相似的结果,同时植物单位含氮量随着生物量的增加而减少,利用此结果可以指导科学采挖药材的不同部位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