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5 毫秒
1.
"主生"与"人本"思想是我国民间信仰的核心,因其存在,民间信仰便具有了世俗化、人性化的色彩,成为民众祈福纳祥、增进人际交往、接受社会规范的文化活动,探讨民间信仰中的"主生"、"人本"思想对于挖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歌圩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历代文人学者对流传于壮族地区民间一种聚会对歌传统的汉语表述。其在各地壮族民间有不同的称谓和表现形态,流传于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社会的“航单”是其中的一种。在总体把握时间、空间、实践主体等特性的基础上,描述其结构网络,进而考察其主要活动。从中可知,这个节日与男女两性的聚会对歌活动确有密切关系,但也包含着宗教、经贸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随着自发性歌唱活动的日益衰落,有组织的对歌比赛在“航单”中的地位得到强化,显示了歌圩对“航单”传统自上而下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3.
硒吩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良好的光电性能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综述详细介绍了硒吩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应用,并对目前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展望给予了阐述.作者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给有关硒吩化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国文化的"夷夏之辨"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都具有多样性文化并存的内涵,是中国多元文化融合的观念资源,依托于歌圩文化的现代刘三姐形象就具有了标识壮族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壮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边界。  相似文献   

5.
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世居中越边境的壮族346人进行问卷调查,分别探讨了壮族群众对于本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不同维度的认同情况,并从中分析壮族群众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情况。结果显示,壮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和壮族传统文化对于世居中越边境的壮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认同仍然保持较深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文山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是一个由壮锦、刺绣、雕刻、社会规范等组合而成的内在结构系统。通过探寻文山壮族民间文化传承的整体结构系统,不但可对民间传统文化产生变异的根源作一粗浅探析,而且可对民间文化世代传递、延续下来的内在动因作深入地探究。  相似文献   

7.
麽文化是指壮族及其先民自古至今传承的民间麽教信仰文化。本文以田野考察和理论探讨相结合,从壮族各地民间、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三个层面,对壮族麽教文化在当代壮族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变化发展趋势、学术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异化”策略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存异”而非“求同”,在译文中体现源语文化特色,从而丰富译语表达。壮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形成了意象丰富的壮族文化负载词,体现了鲜明的壮族文化的本土性、宗教性和民俗性。采用“异化”策略对壮族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有助于弘扬壮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丰富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9.
作为聚噻吩类似物,聚硒吩类材料具有带宽低、迁移率高、氧化还原电位低等优于聚噻吩类材料的特性,在电致变色、场效应晶体管、光伏电池等多个应用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又重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并在部分领域实现了性能上的重大突破。本文围绕硒吩类化合物的合成、聚硒吩类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其应用等方面系统总结了聚硒吩类导电高分子近十年来的研究进展,并简要探讨了当前的研究困难及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存和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课题。广西贡川壮族民间造纸技术,既保留有以构树皮为原料又有以竹子为原料的,是我国目前保存的较为原始的造纸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对于复原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及研究其造纸工艺发展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对广西大化县贡川乡壮族民间传统纱纸工艺进行翔实纪录的基础上,总结出贡川传统纱纸工艺的特点,并试图提出建设性意见,以发掘并保护壮族这一优秀的民间传统纱纸工艺。  相似文献   

11.
壮族鸡卜,依据鸡胯骨上原生血窍的数量、位置及插签的角度、朝向构成的卦象来判断吉凶,源于远古时代的占象。犹如汉族先民在商周时代的甲骨占卜及其卜辞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一样,壮族鸡卜及其卜辞则是该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华夏民族的龟筮占卜信仰演绎为《易经》,被推崇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而壮族的鸡卜信仰演绎为《鸡卜经》之后,则与《摩经》结合,构成了壮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体系。  相似文献   

12.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关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云南近百万"濮侬"和越南北部老街、河江省侬族文化认同、跨境婚姻和国家观念调查,可知中国壮族"濮侬"支系和越南侬族有极深的历史渊源。进入21世纪,"濮侬"和侬族仍然是语言相通,文化相同,仅国籍不同而已。如同越南人民领袖胡志明主席所说:"我们越中两民族,数千年来,血统相通,文化相同,历史上素称兄弟之邦。加上国土接境,地区毗连,更属唇齿相依,互为屏障。"[1](P1)"濮侬"和侬族在历史进程中,结下了深厚的"毕侬"亲情关系,研究、开发"毕侬效应",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有利于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庄子无意于严谨的逻辑和系统的分析,而更在乎描述整体动态,诙谲怪的寓言之象,正是这种寓言之象完成庄子的思想创造并抵达哲学之高峰。庄子寓言之象极富象征性、暗喻性、诡异性、神秘性和启示性,她是象的直观,悟性的艺术,更能代表东方文化神韵,庄子寓言的微妙在于把一切都隐在“象”中,又在“象”中启悟。她“生生不已”,与辨析性的说理方式相比,更具原创性与启迪性。  相似文献   

15.
刺树信仰及其所形成的仪式,是中越边境金平县境内太平村哈尼人文化的重要特征。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人类学仪式的理论,从挂刺与生育习俗、挂刺与"治疗"、挂刺背后的文化归属三个方面作了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富宁土戏历史悠久,蕴含的民族历史文化厚重而丰满,无论是壮家人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文学素养还是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社会道德等,都能从富宁土戏中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并展示出独特的民族性。富宁土戏文物中的"六益戏神木偶像""索乌减免税赋执照碑""沈土司祠堂硬山顶山墙下碱须弥座""古剧本《玉其宫》"就是承载壮族历史文化最好的实物证据,也是研究富宁土戏发展的重要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17.
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壮族祖先神布洛陀不是一个抽象的神祇,而是一个实施鸟或鸡卦占卜的"鸟神"或"鸟部落首领",布洛陀崇拜亦即鸟神崇拜。所谓"麽文化"的核心亦即鸡卦巫术,布洛陀的传说只不过是鸡卦巫术的筮辞。所以,壮族"麽文化"是布洛陀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北路壮剧是壮族传统戏剧的重要品种之一。北路壮剧在唱腔类型、词曲结构、调式色彩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理念、文化心理和审美观念,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壮族的戏曲剧种,可分为壮剧和壮师剧;壮剧依流布地域不同,又可分为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在中国少数民族戏曲中,壮剧占有突出的历史地位,其文化传统深厚、社会影响广泛、艺术形态完整、剧团结构合理,显示出一个成熟剧种的特有品质。而走专业与业余剧团共同发展的道路,紧抓民俗与民生的生命线,则是壮剧发展的重要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创作中喜欢用"三"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道家的宇宙模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从尚"三"特征出发,探讨沈从文创作的影响,本文考察道家文化从而进一步挖掘沈从文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