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数字电影并非只是技术堆砌的“奇观”,同时也是电影艺术创造不可缺少的支柱,是电影创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无论是从电影影像还是电影创作方面探讨,还是从电影受众角度观察,数字技术总能满足电影影像的虚拟真实、电影创作的无限可能。其次,数字电影可以满足电影受众的审美期待,由于这种可视的影像或意象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一致,所以会使他们产生认同感。  相似文献   

2.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电影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不仅是技术上的一场革命,而且是审美观念上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这场运动中,视频艺术的想象之美、奇观之美、节奏之美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崭新的数字视频艺术未来正在兴起。本文抛开数字技术自身原理,仅从数字化对传统影像语汇的影响及其变化的角度,来解读数字影像语汇中的创作语言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严磊 《长春大学学报》2006,16(6):117-119
在数字化的浪潮中,电影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它不仅是技术上的一场革命,而且是审美观念上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在这场运动中,视频艺术的想象之美、奇观之美、节奏之美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崭新的数字视频艺术未来正在兴起.本文抛开数字技术自身原理,仅从数字化对传统影像语汇的影响及其变化的角度,来解读数字影像语汇中的创作语言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阿凡达》的神话使得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之间的关系再次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数字技术正逐渐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要素之一,然而传统电影美学仍在以灵魂的身份支撑着电影的艺术价值。要艺术美感还是形式体验,数字技术与电影艺术在未来电影银幕中的戏份将如何演变?本文欲以影片《阿凡达》为讨论中心,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切入电影艺术中技术理性与艺术美感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数字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对传统电影艺术美学观念的推动与颠覆。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奇观电影的风行,对国内电影产业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叙事性"不再成为评判电影视觉奇观及其美学价值的唯一标准.随着P2P技术日臻完善,深刻影响了"后经典"时代的影像传播、受众分层及其观看方式.3D电影在挑战观众视觉生理极限的同时不断进行技术调整,以寻求技术呈现与视听享受的平衡点.由此,技术对电影美学与产业的影响,包括影像制作与媒体传播两方面,电影生态在技术发展进程中不断追求新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梁莎 《当代地方科技》2009,(12):170-171
VR技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应用到电影领域,传统电影理论的真实观受到冲击与撼动。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讲,受众接受图式的作用使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虚拟世界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前提是影片需遵循一般现实逻辑。电影的真实应是艺术的真实,VR技术的引入,对电影的真实来讲,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邢艳群 《科技信息》2009,(22):I0222-I0223
本文旨在探求“数字电影时代”给中国大学生DV电影创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分析大学生数字电影创作中的艺术特征变化和走向,并提出如何有效地引导高校学生,尤其是高校影视专业学生创作出精品DV影视作品的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从5个方面介绍了什么是数字电影。电影数字放映的概念,通过对胶片电影放映和数字电影放映的比较,进而得出数字放映的优势。最后介绍了中国的电影放映技术发展的4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数字电影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本论文结合数字电影技术,深入详细的探讨了数字电影技术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研究了数字电影系统,给出了系统的结构设计方案,并对数字电影配套的放映设备数字化给出了若干发展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数字电影技术水平及数字电影的普及应用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技术VS艺术,永远是一个古老且复杂的命题。在电影诞生百年后的今天,数字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动摇了“照相术”的传统模式,带来了更多震撼与浓墨重彩。但是,如梦如幻的“视听大餐背后”,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人文精神的缺失——数字技术究竟带来了什么.是蜜糖还是陷阱?是拯救还是沉沦?  相似文献   

11.
运用多种策略相结合的组卷方式,针对互联网中用户需求多样性的特点,从提高组卷效率出发,智能地生成不同的试卷或者习题以满足互联网用户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12.
LB(Langmuir-Blodgett)膜技术是一项有近70多年历史的技术,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发展一直较慢,近10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日益显示出LB膜技术在纳米材料应用方面的优越性。LB膜分子间具有规整的排列和各向异性,可以实现能量转移及电子转移。通过LB膜技术可以控制分子尺度;设计成膜技术可以组装分子可以组装分子取向,进行有序分子组装,得到大面积单分子层。SA(Self-Assembly)膜技术提供了在分子水平上构造理想界面的方便手段,由于得到的膜具有传统LB膜的均一性和稳定性,近年来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3.
自组单分子纳米膜提高驱油效率及微观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鉴于某些含阳离子基团的物质可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在带负电的硅质矿物表面上形成无润湿纳米膜,使油湿或水湿变为中间润湿或弱水湿,明显提高驱油效率.作者提出在注入水中加入一种含阳离子基团物质的塞段,该物质可在带负电荷的砂岩矿物表面形成可在后续水中脱附的自组单分子纳米膜,通过取代水膜和沥青膜除去各种形式的残油.室内试验表明,该法无论在水湿或油湿,高渗或超低渗储藏中均可获得良好的驱油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枣园采用渗水地膜和普通地膜喷施功夫与阿维菌素,覆盖地面来控制枣园害虫,有效地阻止或杀死了入土或出土的害虫。指出渗水地膜比普通地膜的控制效果显著;两层渗水地膜中间喷药效果较好;使用阿维菌素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介质负滤光片设计理论,在近红外波段镀制宽带负滤光膜,通过对膜系理论的分析、材料蒸发工艺的研究、离子源参数的调整和优化,同时采用周期与非周期相结合的膜系设计,利用光控与晶控两种方法控制膜厚,制备出780nm~980nm波段平均透过率小于1%;500nm~780nm、980nm~2000nm波段平均透过率大于91%的宽带滤光膜,基本满足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一种以聚乙烯醇缩聚物为基质,以多芳氨基甲烷类化合物(隐色孔雀绿)为染色物质和卤代物为协同剂制成的辐射变色膜.经电子辐照后其颜色由无色透明变为绿色.辐照后吸收光谱显示其最强吸收峰出现在629 nm附近.研究表明:吸光度响应与电子注量成线性关系,电子能量和分次辐照对其有明显影响,在某注量率范围内吸光度存在辐照后效应,24 h后趋于稳定,且膜厚与响应成正相关性.该体系辐射变色膜可作为电子束的辐照变色薄膜剂量计.  相似文献   

17.
"双语或多语的语言环境引发儿童早期语言发展障碍甚至引起失语症"的报道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根据儿童语言习得机制、儿童语言习得沉默期及儿童双语发展阶段的特点,儿童早期双语或多语的环境不会导致儿童语言发展障碍和失语症。儿童语言习得是人类本身的奇迹,儿童双语甚至是多语的习得可谓是奇迹中的奇迹。有此天赋的语言习得潜力,儿童完全能够应付双语和多语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18.
测定薄膜厚度的基片X射线衍射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X射线衍射与吸收理论,建立了一种薄膜厚度测量方法,即基片多级衍射法.利用X射线衍射仪测量高速钢表面的TiN薄膜厚度,由于膜下基片的衍射强度较高及衍射峰形良好,可以确保薄膜厚度的测量精度.本法克服了非晶薄膜材料中薄膜衍射信息较差以及存在织构等不利因素所导致测量结果不可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针对压印光刻工艺实现图章保真复型对阻蚀胶薄膜的均匀度和应力分布的要求,对匀胶过程中的时间、转速和加速度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基片曲率法的Stoney公式及其近似计算公式,对不同参数环境下的薄膜应力及应力梯度分布作了计算分析.通过对比几组试验参数的应力分析结果,验证了薄膜应力的大小和应力梯度的分布主要与匀胶时间和速度有关,而与加速度的关系较小.因此,当选用匀胶转速为5000r/min、时间为30s时,薄膜应力分布最优,成膜质量最佳,能够满足压印光刻工艺中300nm级图型的保真复型需求.  相似文献   

20.
复合热释电薄膜红外探测器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热释电薄膜红外探测器中的热损失问题,引入了复合热释电薄膜的概念.它利用多孔二氧化硅具有的低热导率特点,有效地减少了热量从热释电层向衬底的热扩散.利用溶胶-凝胶和金属有机物热分解等工艺制备的复合热释电薄膜红外探测器,在温度为420K、频率为10Hz时,电压响应率约为1400V/W,探测器的星探测率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