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深入了解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的扩散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以紫外老化和热氧老化沥青为研究对象,通过动态剪切流变(dynamic shear rheological,DSR)试验研究了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的扩散规律,从而得到表征扩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复数模量恢复率,并分析了老化方式、扩散温度、扩散时间对扩散程度的影响。在微观层面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及热重(thermogravimetric,TG)试验对再生剂-老化沥青扩散体系进行测试,并对宏微观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DSR试验结果表明,再生剂在老化沥青中存在扩散梯度;在相同的扩散条件下,再生剂在紫外老化沥青中的扩散程度比在热氧老化沥青中的大;扩散温度越高,扩散时间越长,再生剂的扩散现象越明显。微观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扩散进程的持续,再生剂对老化沥青黏弹性能有较好的恢复,使老化沥青内部的轻质组分得到补充,从而恢复沥青性能。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宏微观指标具有...  相似文献   

2.
沥青混合料粉胶比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前人们对沥青胶浆的作用认识模糊,在沥青混合料设计中,没有对其给予应有的重视。采用SHRP仪器动态剪切流变仪(DSR)和弯梁流变仪(BBR)对沥青胶浆的性能进行分析,试验研究了粉胶比对沥青胶浆的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粉胶比对沥青混合料性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粉胶比应进行合理的限制,如果从高温指标分析,粉胶比不宜超过1.4;而从低温指标分析,粉胶比不宜超过1.2;在沥青混合料设计中确定沥青用量和级配曲线时应严格控制粉胶比小于1.2,并用水筛法确定0.075mm通过量。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沥青多次再生机理,通过沥青化学组分试验(四组分法),测试并分析了沥青多次再生过程中各个组分及胶体不稳定指数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各组分与针入度、延度等物理性质的关联性.基于再生剂的掺量与化学组分、物理性质的关系,揭示了再生剂在沥青多次再生过程中所起到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再生次数的增加,沥青中的沥青质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4.
为了优化SMA-16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通过正交试验法对SMA-16目标配合比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SMA-16的配合比设计思路,得出了SMA-16的最佳配合比,并得到了一些影响SMA-16路用性能的关键指标;应用该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为了避免出现泛油现象,应提高试验的击实功来降低油石比.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非等温热重法研究了山西焦化厂高温焦油沥青及其组分(正已烷不溶、苯可溶组分和苯不溶、吡啶可溶组分)的热解反应。用Coats和Redfern法对结果进行了数学处理。以14种典型的气-固反应模型为基础,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了模型筛选,考察了不同反应气氛下不同组分的热解反应规律,研究了不同组分热解过程中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已烷不溶、苯可溶组分与原料沥青具有相似的反应规律,热解后生成的是细镶嵌的中间体。  相似文献   

6.
煤焦油沥青的实沸点(TBP)数据是煤焦油分离工艺模拟研究的重要基础依据。由于缺乏相关的蒸馏实验基础数据,将文献中煤焦油沥青热重分析数据转换为实沸点数据,采用石油化工中的虚拟组分概念表征沥青组分的基础物性,并以此为依据,用Aspen Plus对煤焦油分离进行工艺模拟研究,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7.
针对普通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水稳定性与温度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文章提出醋酸乙烯-乙烯(vinyl acetate-ethylene, VAE)水性胶改性乳化沥青;通过改性乳化沥青在集料表面的剥落率、蒸发残留后的沥青技术指标优选出VAE改性剂的种类为DA-1410胶粉;采用动态剪切流变仪(dynamic shear rheometer, DSR)试验及荧光显微镜试验,测试VAE质量分数(简称“掺量”)对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VAE掺量增加,改性乳化沥青蒸发残留物的三大指标、沥青标准黏度及沥青在集料表面的剥落率都显著提高;复数剪切模量G*和车辙因子G*/sin δ逐渐增大;当VAE掺量为3%~4%时,沥青的各项性能指标都优异,且其固化物颗粒在沥青中均匀分布,形成紧密结合的交联结构,乳化沥青的性能得到改善。研究结果可为拓展冷再生技术及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沥青性能受沥青组分影响呈现出不同规律性,致力于沥青四组分对沥青性能影响的研究。利用沥青四组分试验将不同沥青分离成化学性质相近、并与路用性能有一定联系的4个组分,对不同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粘度、流变学性能等性能指标进行测试;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沥青组分与沥青性能(针入度、软化点、延度、粘度、流变学性能)的关联系数,从而定量得出沥青四组分对沥青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胶质对沥青高温性能的影响最大,芳香分对沥青低温性能影响较大;沥青质对沥青老化前后粘度变化影响最大,胶质次之,饱和分、芳香分对粘度影响较小;可为通过对不同沥青组分的对比以预测沥青高低温性能提供参考,该结论与通过调和法所测沥青性能与沥青四组分的关联性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废旧沥青的再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老化沥青组分的分析,提出了研制沥青再生剂的基本思路。使用自制再生剂对老化沥青进行再生,利用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的方法分析了再生沥青的组分,并考察了再生沥青的基本性能。结果表明,自制再生剂能有效改善旧沥青性能,再生沥青的饱和分和胶质含量上升了,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可以恢复到新沥青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
将高温煤沥青、中温煤沥青、浸渍剂沥青在常压下炭化,经2 300 ℃石墨化处理,制备3种煤沥青炭.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煤沥青炭的显微结构;采用X射线衍射法(XRD)检测煤沥青炭的石墨化度;通过氮吸附法测定煤沥青炭的比表面积(SBET);采用热重(TG/DTG)分析手段测试并分析煤沥青炭的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煤沥青的族组分影响煤沥青炭的形貌,喹啉不溶物含量低有利于流线型结构的形成;高温煤沥青炭微观结构主要以流线型和镶嵌型为主,中温煤沥青炭和浸渍剂沥青炭以流线型为主,但浸渍剂沥青炭流线型结构取向性好;煤沥青炭中含有流线型结构越多,则其石墨化度越高,比表面积越低;煤沥青炭的氧化失重主要发生在700~900 ℃,浸渍剂沥青炭的抗氧化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物理教学应充分重视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用实例剖析了如何将物理教学与物理科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结合船体的一些基本计算,较详细的介绍了数值积分的梯形法、辛浦生法(其中包括辛浦生第一法和辛浦生第二法)、乞贝雪夫法等数值积分法的推导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用WYD方法获取子结构的保留主模态,推导了3个子结构的自由界面模态综合法。计算了某车辆模型的固有频率,并与实验结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基于WYD方法的自由界面模态综合法不仅具有较高的综合效率,且计算算精度也能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多变量线性控制系统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描述,并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相对熵算法的一般性质,并给出了特征根法、梯度特征向量法、改进梯度特征向量法同相对熵算法等价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  相似文献   

17.
根据计算基础、计算方式、计算过程的不同,可将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分为成因法、统计法、类比法3大类,并且这3类评价方法可进一步细分。通过对不同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实质与关键问题分析,认为成因法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法",不同成因法的计算侧重点有所不同,计算过程可看做"递减"模式;统计法通过分析各种统计数据来计算油气资源量,实质上是一种"数据法",计算过程可看做"递增"模式;类比法通过与刻度区的相似性来确定预测区中油气资源的富集程度,其计算结果往往会受一些敏感参数的影响,实质上是一种"主观认识法",计算过程可看做"中值"模式。对不同评价对象与不同勘探程度地区需要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以提高可靠程度。本文还讨论了一种新的资源量结果综合法,即结果区间法,可更直观地分析资源量计算结果的分布范围,提高最终结果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利用C方法非正交曲线坐标变换的思路,对瑞利方法(RFM)的边界条件进行了简化,同时用本征模式场解的线性叠加表述电磁场,使RFM的理论更具简洁性、规范性和普适性.简化后的方法物理概念清晰,公式简洁,数值计算稳定收敛。  相似文献   

19.
应用Chebyshev Tau方法和Chebyshev Galerkin方法数值求解了二维Poisson方程边值问题,得到了该问题的高精度逼近解.同时分析了数值逼近误差,说明了谱方法的高精度性和快速收敛性,并验证了谱方法的逼近效果与未知函数的正则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大型MIS开发是一项费时费力的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MIS开发方法既有其优势,又有其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开发效率,降低大型MIS系统开发的风险,文章在对传统MIS开发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在MIS开发中的实践,提出了一种开发大型MIS的新方法--嵌入法,并且详细讨论了嵌入法的设计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