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气干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川西11个县的地方黄牛抽样进行染色体核型及带型研究并与黑白花奶牛、西门塔尔牛、秦川牛等普通牛(Bos tautus)的核型比较,结果表明:川西地方黄牛在遗传基础上和瘤牛(Bos indicus)基本一致而和普通牛存在显著差异:川西地方黄牛y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Acroccntric)普通牛y染色体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ubmetacentric);核糖体基因的位置和数目三种牛之间也不相同;外部形态观察结果川西牛具有瘤牛的三种瘤峰、较发达的垂皮和体格特征,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具有瘤牛的耐热、耐粗饲、抗湿、抗蜱等特点,根据上述细胞遗传学证据、结合形态学、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认为:川西地方黄牛属Bos属瘤牛种(Bos indicus),对川西瘤牛的发生及演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对野牦牛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HRHR)基因部分片段(包括部分外显子6和部分内含子6)进行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中(GenBank Accession No:EU872256)。利用BioEdit7.0.9.0、DnaSP 4.10.9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野牦牛该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普通牛、瘤牛、水牛、绵羊等牛科动物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野牦牛与普通牛、瘤牛、水牛、绵羊4个物种基因序列间同源性大小依次为99.0%、98.3%、97.8%、92.0%,5个物种间共发现42处序列间碱基差异(9.84/100 bp),其中野牦牛与普通牛、瘤牛、水牛、绵羊4个牛科物种均存在差异碱基3处;推导的部分氨基酸序列间同源性大小依次为94.4%、94.4%、100.0%、94.4%。  相似文献   

3.
18个品种136个个体的mtDNA cyt b基因全序列不存在长度差异(1140 bp),均以ATG为起始密码子,中间无插入、缺失或终止密码子,以终止密码子AGA结束;一共检测到了105个替代突变位点,约占核苷酸总数(1140 bp)的9.2%.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923,一共定义了47个cytb基因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848.105个突变位点中有65个转换和39个颠换,参考序列V00654的15615位点为中国黄牛cytb基因变异的转换与颠换共存位点.北方黄牛(0.00550±0.00088)和南方品种(0.00655±0.00128)的平均遗传距离相对较小,但是两者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0.01271±0.00262)差异较大;中原牛种群和北方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0.01002±0.00193)要大于和南方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程度(0.00891±0.00178),所以中原牛种群受南方瘤牛的遗传影响较大.中原牛种群内的晋南牛和秦川牛受北方普通的影响相对瘤牛要大;而鲁西牛、郏县红牛和南阳牛受南方瘤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大额牛,云南瘤牛横纹肌组织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采用组织学、电镜方法对大额牛和云南瘤牛的横纹肌进行了观察,测量了两牛的肌纤维直径和肌节(含各带的长度).结果表明,两种牛的横纹肌的肌纤维排列,以大额牛最为紧密,云南瘤牛公牛疏松,去势牛居中;肌纤维直径以云南瘤中公牛最粗,去势瘤牛居中,大额牛最细;肌节长度以大额牛最长(1.7065μm),去势瘤牛居中(1.4670μm),公瘤牛最短(1.2050μm);肌丝配布为中央一条粗肌丝转以六条细肌丝.综合大额牛横纹肌的组织结构特点,表明其肉质优于云南瘤牛.  相似文献   

5.
自达尔文(Darwin 1859)的《物种起源》发表以来,牛种起源的一元说、二元说和多元说至今争论不休。Herre(1958)站在一元论的立场,提出黄牛都是原牛(Bos Primigenius)驯化后的不同分支;而考古学家Hawks(1963)以一直未发现没有肩峰的野牛为理由支持这一论点。Kellec(1919)则认为没有肩峰的黄牛起源于原牛,而有肩峰的黄牛是爪哇牛(Bos banleng)的后代。Phillips(1961)和Rouse(1970)将世界的黄牛划分为欧系无峰牛即普通黄牛  相似文献   

6.
牛亚科3个主要家养牛种MyoG基因多态性及其遗传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牛(鲁西牛、渤海黑牛)、天祝牦牛和中国广西水牛的MyoG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变异进行了分析,旨在揭示不同牛种群的DNA多态性及其遗传分化.采用PCR和DNA直接测序技术获得4个牛群体的MyoG基因exon 1和5’侧翼部分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牛亚科动物同源序列作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渤海黑牛和牦牛未发现多态位点;鲁西牛存在1个多态位点,定义了2个单倍型;水牛有6个突变位点,但群内只发现1个多态位点.核苷核苷酸多样性(Pi)在0.000 00~0.001 35之间,说明群体内遗传多态性程度较低。核苷酸歧义度(Dxy)以水牛与鲁西牛之间比较最高,为0.013 97,表明水牛遗传分化明显.种系进化树分析表明,牦牛与普通牛亲缘关系很近,二者与水牛关系较远,支持将牦牛归为牛属(Bos)的一个亚属或一个种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吉首市维管植物科的区系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首市地处云贵高原东缘, 境内有维管植物186 科, 662 属, 1 534 种. 从科的等级水平对其区系分析表明, 这些维管植物中有蕨类植物 29科, 区系成分为世界分布 9 科、 热带分布 8 科、 热带至亚热带分布 11科、 温带分布 1 科, 以热带至亚热带分布比重最大,占 37. 93%; 裸子植物 5科, 除 1科为世界分布外,其余 4 科都是亚热带区系的代表;被子植物 152 科,其中世界分布 33科、 热带分布 8科、 热带至亚热带分布 40 科、 热带至温带分布 38 科、 亚热带至温带分布 10科、 温带分布 16科、 亚洲特有科 7 科,以热带至亚热带、 热带至温带比重较大, 两者合计占 51. 32%. 从被子植物的优势科和表征科分析, 38个优势科中除了 13个为世界分布外,另外 25 个也是以热带至亚热带( 9 科)和热带至温带( 11科) 比重较大,两者合计占 52.64%;表征科 14 科,热带至亚热带( 4科) 、 热带至温带( 7科) 占主导, 二者合计占 78. 57%. 以上结果表明该地区维管束植物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为热带向温带区系过渡的类型.  相似文献   

8.
利用PCR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对我国5个地方黄牛品种、5个地方水牛品种及2个地方牦牛品种的mtDNA D-loop区全序列进行PCR扩增以及核苷酸多样度、单倍型多样度分析,发现中国地方黄牛、水牛与牦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试验牛mtDNA D-loop区全序列与牛亚科代表性物种黄牛、水牛、家牦牛、野牦牛、欧洲普通牛、印度瘤牛以及摩拉水牛相应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黄牛与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水牛的亲缘关系较远;中国水牛属于沼泽型水牛,也有少量江河型水牛渐渗入中国水牛群体;中国黄牛为普通牛和瘤牛的混合母系起源;进化树显示高原牦牛与野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环湖牦牛与家牦牛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
牛年说奇牛     
2009年是我国农历的已丑年,俗称牛年。牛年说牛,别有趣味。《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牛是驯化的牛科大角型哺乳动物,曾经成群地活动在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现代的牛分为黄牛、瘤牛、水牛、牦牛、奶牛、杂种牛等多种。然而,在牛的世界里,还存在一些奇牛和怪牛。  相似文献   

10.
据统计在紫溪山风景区自然分布(少数几种为栽培)的被子植物669种,隶属129科390属,对其区系成分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被子植物科的分布类型主要是以热带—亚热带分布型(34科,占27.13%)和热带—温带分布型(30科,占23.26%)为主。属的分布类型主要以泛热带分布型(107属,占27.43%)和北温带分布型(75属,占19.23%)为主。紫溪山风景区被子植物区系的显著特征有以下特点:①丰富的植物种类;②复杂、起源广泛的区系成分;③突出的热带、亚热带成分。  相似文献   

11.
广西那坡县种子植物区系科属地理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那坡县位于广西西南部 ,东经 10 5°31′~ 10 6°5′ ,北纬 2 2°5 5′~ 2 3°32′之间 ,处于滇、越、桂三地交接带 ,属古热带植物区北部湾地区的一部分 ,其地理位置特殊 ,植物种类极其丰富 ,有种子植物 174科 889属 2 2 0 1种。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分析表明 ,科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 -亚热带分布科所占比例最大 ,一些主产热带的科 ,如兰科、桑科、茜草科 ,荨麻科、番荔枝科等在本区系中有着丰富的属种 ;属的分析显示热带亚热带分布占70 9% ,其中又以热带亚洲分布最多 ,占 2 7 6 % ,其次是泛热带分布 18 8% ,热带分布远多于温带分布 (5 5 4∶2 15 ) ,显示出明显的热带北缘性质 ,具有热带向亚热带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牛(Bos taures)的染色体(2n=60)已由Krallinger(1927)确定。Sasaki等(1962)认为牛的所有常染色体均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亚中着丝点染色体,Y为近中着丝点到亚中着丝点染色体。Hansen(1972)用Q带鉴定牛的染色体认为,X染色体的着丝点区为黑色,其长臂中部有一暗带,即X染色体的次缢痕。1979年,四川大学生物系陈文元等用G带鉴定牛的染色体认为,常染色体皆为近端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X  相似文献   

13.
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了西藏黄牛的Am和Es同工酶,得出了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结果表明,西藏黄牛的Am和Es两个同工酶位点的基因分布及其频率与瘤牛种差异较在,而与普通牛种较为一致,这进一步从同工酶位点上验证了我们对西藏黄牛的Y染色体特征和血液蛋白多态性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成都市维管杂草科和属的区系特征.结果表明,成都市维管杂草有75科218属310种,其中外来入侵杂草28种.科的分布区类型分别属于6种类型和4种变型,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隶属于14种类型和9个变型,其热带亚热带分布与温带成分基本相等,表现出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世界分布的...  相似文献   

15.
西藏牛亚科部分群体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从母系遗传上研究西藏牛亚科部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进化关系,通过PCR扩增西藏巴美牛、当地土种牛、驼峰牛以及引进娟珊牛4个群体18个个体的mtDNA D-loop控制区全序列,并测序.结果显示,D-loop区大小分布在892 bp~912 bp之间,不同群体间存在长度差异,同时西藏各群体牛D-loop区富含A、T碱基,共检测到颠换、转换、插入、缺失以及颠换和转换共存同一位点等5种突变类型.4个群体发现17种单倍型,多态位点达到125个,平均单倍型多样性约为0.992,平均核苷酸多样性约为0.039,表明西藏黄牛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7种单倍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出现相互交流的情况,巴美牛和驼峰牛亲缘关系最近,当地土种牛仍为较纯的黄牛,西藏黄牛群体不包含瘤牛单倍型,均为普通牛单倍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我国东部热带森林区分为过渡性热带和典型热带.所谓过渡性热带(作者过去称半热带)是指某些其他作者在中国植被分区中把回归线附近或以南的桂南、粤南、闽东南及台湾等处所称的“南亚热带”而言.但作者根据多年和近年的实际调查,”认为从天然植被、次生植被、农业植被(包括耕作制度、果树、经济作物的种类)的特点及其地理分布规律来说,这一过渡带的植被虽在某些方面与亚热带有相似之处,但根本上应属于热带的性质较多,无论从理论上或从生产实践方面说,归属于热带范围较为妥善.尤其是过渡性热带在大农业发展方针上,与亚热带的差别应很大.典型热带主要指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及台湾最南部一角而言,这一植被带的天然植被所存在的雨林和季雨林是过渡性热带所不见的;在大农业发展方针上,典型热带虽然有许多果树与过渡性热带相同,但若干经济树木如橡胶树、椰子、大粒咖啡、可可、槟榔等则是在过渡性热带所不适宜推广的.  相似文献   

17.
王草新品种的生物学特性与营养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育大量的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栽培的优质牧草新品种。用美洲狼尾草与非洲象草进行远源杂交,德育出了适应亚热带气候条件栽培的热带牧草王草新品种,并大田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新品种生长旺盛、产草量高、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抗逆性。在我国南方亚热带霜冻小于30d的地区可安全越冬。营养成分分析表明,其蛋白质含量和干物质含量明显高于同类热带牧草品种。因此,从王草新品种的产量、营养成分、抗逆性能综合来看,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优质牧草新品种。  相似文献   

18.
淡水白鲳(Colossoma SP)原产南美亚马逊河,属热带、亚热带经济鱼类,具有个体大、生长快、食性杂、耐低氧、广盐性、适密养、易捕捉、抗病力强和刺少肉质鲜嫩清甜等优点。1986年10月引进我省,经三年多的反复试验,于1990年5月,取得了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成功。本文比较详细地总结了淡水白鲳亲鱼的强化培育,人工催产和苗种培育方法以及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缘蝽科昆虫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缘蝽科(Coreidae)是半翅目中较大的科。全世界已知约20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南方种类很多。根据萧采瑜等(1977和1981)记载,我国的缘蝽科昆虫约220多种,隶于5亚科、78属。内蒙古的缘蝽科昆虫以往记载甚少。萧采瑜等(1977、1981)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菱镁水泥并不陌生,早在1867年索瑞尔(Sorel)已发现了活性氧化镁与氯化镁溶液拌合后具有气硬胶凝性能,故又称索瑞尔水泥。这种胶凝材料具有凝结硬化快、强度高、收缩小、耐磨性好,有相当程度的耐碱、耐有机溶剂,耐普通盐类和硫化物作用等优点。在美国、苏联、德国、日本等国,菱镁水泥制品在轻型屋面材料、防火墙体材料、车间地坪材料和室内装饰材料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