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在使用Q235制造低温压力容器———气罐的生产过程中,采用两种不同的焊接方法CO2气保焊和J427手工电弧焊对气罐上的对接焊缝(V型坡口)进行施焊,通过对两种焊法所形成的焊接接头进行工艺评定,得出CO2气保焊的接头综合机械性能明显优于J427手工电弧焊,由此证明CO2气保焊更适合Q235钢的焊接。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针对YM-300SV焊机,利用FANUCS-5机器人作为运动控制载体,进行CO2气体保护焊实验.针对焊接电流、电弧电压、焊接速度和保护气流量及成分这四种工艺参数对焊缝质量的影响展开研究,获得一套当焊丝直径为Φ1.2mm时,适用于2~3mm的A3钢材的焊接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不同配比电子型Nd-Ce-CU-O和空穴型Y-Ba-Cu-O系列样品的CO氧化活性、晶体结构、程序升温氧脱附和导电性的特征.结果表明:超导体YBa2Cu1.5O7-x和半导体Ce2CuOx具有良好CO氧化转化率.后者在120℃时,CO达到完全转化.XRD证明它为2CeO2和CuO混合晶相.由于导电和催化反应机制完全不同,活性高低和样品导电性能间没有发现直接关联.讨论了含Ce、Cu样品的活性中心,认为CeO2为吸附氧和供氧中心,而Cun+为CO活化和氧化反应中心,而前者可能为控制步骤.两者紧密协同,使Cu2+的氧化还原循环更容易进行.  相似文献   

4.
短路过渡CO2焊燃弧电流波形实时模糊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和提高CO2 焊接电流波形控制的工艺效果,采用以熔滴体积为目标函数,以燃弧电流脉冲宽度为调整量,以模糊控制器为核心的控制方法。在对模糊控制器设计及实现中所涉及的有关特殊问题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燃弧电流波形的实时模糊调整。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法简化了短路过渡CO2 焊接参数设定,增强了焊接稳定性及对焊接条件的适应能力,改善和提高了焊接工艺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CO2 焊接波形控制中对逆变电源快速性的要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单端正激逆变电源恒流输出的双闭环控制系统,在整个电弧负载变化范围内实现了焊接电流的无超调、快速控制。仿真结果与试验表明,该系统响应快、精度高,既可满足CO2 焊接工艺要求,又保护了逆变器的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6.
针对低碳钢研制了由卤化物,SiO2 和 Cr2O3等组成的高效 TIG 焊活性剂,分析了各单一活性剂对焊接熔深的影响规律,并利用正交试验法对多组元配方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各组元的质量分数变化对焊接溶深的影响规律.所得到的配方可使焊接溶深增加3倍,并可以将12 mm厚的低碳钢钢板对接一次焊透。  相似文献   

7.
从焊接工艺观点出发,利用数理统计理论发展起来的混料优化设计理论,研究了埋弧焊用陶质焊剂组成成分间的综合交互作用及其对焊剂物理性能的影响规律,得到了焊剂组成成分对软化温度、熔点及线膨胀系数等物理性能影响规律的定量描述回归方程,从根本上提供了改善焊接工艺性,特别是焊后脱渣的理论依据,获得了一种具有良好焊接工艺性的Al2O3-CaO-CaF2系高韧性焊剂.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采用TIG焊技术焊接1Cr18Ni9Ti钢管子时,以N2代替Ar背面保护焊缝的组织和性能,分析了根部焊缝表层中的N和O元素的分布,测量了焊缝中的δ-铁素体、N和O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N2可以代替Ar背面保护1Cr18Ni9Ti钢焊缝,焊缝表层的N,O的分布和焊缝中的δ-铁素体、N和O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焊接接头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35CrMo耐热钢的激光焊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800WCO2激光器对35CrMo耐热钢进行了深熔焊接研究,得到了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讨论并分析了各工艺参数及其它因素对激光焊接质量、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用差热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方法研究了BaB2O4-CaB2O4赝二元系的相平衡关系.在该体系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化合物2BaB2O4·CaB2O4,该化合物在1117±3℃同成分溶化.2BaB2O3·CaB2O4对BaB2O4和CaB2O4均为共晶体系,其共晶温度分别为1076±3℃和1046±3℃,共晶.点组成分别为13.9mol%CaB2O4和67.18mol%CaB2O4.文中还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1.
SJ油田为一低渗透油藏,天然能量低。受CO2气源不足以及油井管柱抗腐蚀能力差的限制,持续的CO2-EOR不适合SJ油田的实际情况。鉴于此,一个改进的对策是用N2推动的CO2前置段塞驱代替持续的CO2驱油。本文根据SJ油田先导试验区的流体特征,对比了连续注入CO2驱油和N2推动的CO2前置段塞混相驱油的效果和机理。在注CO2、N2细管驱替效率及最小混相压力实验测试基础上,通过注CO2、N2与地层原油多级接触混相驱机理相态模拟,长细管前置CO2混相驱替+后续N2段塞顶替驱替机理一维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前置CO2段塞+后续N2顶替驱油时原油与注入气的互溶情况、气驱界面张力变化规律、气驱过程中C2—C6的中间烃组分在油气两相中的分布、气驱过程中油气两相的黏度以及密度变化。结果表明SJ油田实施前置CO2段塞+后续N2顶替驱油时,后续的N2与前置的CO2段塞不会出现严重的扩散弥散,注气前缘仍能保持CO2的富集并实现稳定的混相驱油即在注气总量相同的情况下,N2推动的CO2前置段塞驱可以获得与持续的CO2驱相同的驱油效果;同时减少了CO2的注入量,从而可减缓CO2长期注入对油井管柱产生的腐蚀。所得认识对CO2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二氧化碳向一氧化碳的转化,在等离子体辅助下利用这个装置进行了二氧化碳、煤和水蒸气的共处理研究.研究了磁场电流、二氧化碳流量和电弧的输入功率对气体产量的影响,同时,用可见发射光谱对电弧等离子体进行实时诊断.结果表明,H2和CO的产量随着电弧输入功率和二氧化碳流量的增大而增加,同时,H2,CO,CO2和O2的产量随着磁场电流的增大出现一个最大值.在气体产物中,H2和CO的体积百分含量介于83.0%~86.0%之间,而CO2的体积百分含量低于4.0%,与此同时,随着实验参数的变化,CO2的转化率介于78.9%~88.6%之间.对可见发射光谱的分析表明,H2或者CO的产量随着CH自由基或者CCO^+离子峰强度的增大而增加.由此可见,H2和CO是通过CCO^+离子和CH自由基这些中间体生成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比研究CO2驱与N2驱在低渗透油藏的驱油效果,在室内进行了多组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相同条件下,CO2驱油效果好于N2。随着渗透率的增加,CO2驱与N2驱的驱油效率增加,但差值越来越小;定速度注入CO2和N2时,注入压力都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且CO2驱注入压力变化幅度大于N2驱;水驱后转CO2驱或N2驱都能明显降低注入压力,且N2驱降压能力要强于CO2驱;CO2气水交替驱采出程度明显高于连续CO2驱;N2气水交替驱采出程度与连续N2驱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R290/CO2复叠式制冷系统实验台,对R290/CO2蒸气压缩复叠式制冷循环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O2循环在较低温度下运行,黏性对CO2经过压缩机的性能影响较大,对流过管路的影响较小,CO2压缩机的压力比高于11290压缩机的压力比,但由于CO2压缩机由吸入的较低温度的工质冷却,CO2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低于11290压缩机的排气温度;CO2循环的能量损失较大,使得CO2循环的性能系数低于11290循环的性能系数.在CO2循环中可利用无吸排气阀的回转式压缩机,用膨胀机代替节流阀,以提高R290/CO2复叠式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  相似文献   

15.
稠油注CO_2的方式及其驱油效果的室内实验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针对地层条件下粘度为 10 0mPa·s的稠油 ,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稠油注CO2 的注入方式 ,包括CO2吞吐、CO2 吞吐转CO2 驱转水驱、CO2 吞吐转水驱、CO2 驱、水驱CO2 段塞、CO2 水交替注入等 ,并对各种注入方式的驱油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在实验条件下 ,CO2 水交替注入和CO2 吞吐转水驱的方式驱油效率最高 ,稠油CO2 吞吐然后转为水驱的方式是可行的。该研究可为现场选择合理的注入方式提供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6.
用重量法测定了C2H4和CO2在Co-丝光沸石上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扩散动力学曲线,并对吸附平衡等温线和扩散曲线模拟计算,拟合很好. 研究表明,在Co-丝光沸石上,C2H4 的平衡吸附量远大于CO2的;而C2H4的吸附扩散速率与CO2的接近. 因此利用平衡吸附原理,用Co-丝光沸石可将C2H4-CO2中的CO2吸附下来,得到100%的C2H4. 采用动态吸附法考察了吸附温度、流速、浸渍量以及活化温度对Co-丝光沸石吸附分离C2H 4-CO2的影响规律,分析得出吸附剂的最佳操作条件. 采用Co-丝光沸石来分离C2H 4-CO2,分离因数大,选择吸附的量也较大,床层利用率高,脱附较易.  相似文献   

17.
为查明公路运输CO2浓度的变化特征,分别于2012年7月、8月、11月和2013年4月对西安市南郊长安南路中段近地面大气CO2浓度进行了昼夜观测,并与距离交通线150m处的另一观测点进行对比。观测结果表明,公路运输对近地面大气CO2浓度有着重要影响,交通线旁大气CO2浓度因受车流量影响比距离交通线150m处的观测点高10ppm~20ppm。在日变化上,交通线旁大气CO2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双峰波动,变幅可达80ppm~110ppm;在季节变化上,4月份观测区CO2浓度值最高,7月、8月和11月并无显著差异。此外,大气CO2浓度值与温度呈负相关,而与湿度、气压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PVT法,在高压条件下测定了CO2在大庆原油和地层水中的溶解度,并计算了饱和CO2油、水相的密度和膨胀系数.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CO2在原油和地层水中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饱和CO2油、水相的密度随CO2溶解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饱和CO2液相的膨胀系数受实验压力和CO2溶解度的影响较大,受液相组成的影响很小.实验还测定了CO2在不同油水体积比混合物中的溶解度,发现恒定温度下CO2在油水混合物中的溶解度只与压力和液相组成有关,而不受其他条件影响.  相似文献   

19.
Based on the long-term monitoring data on CO2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tre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2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Chinese mainland are analyz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creasing trend of CO2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Chinese mainland has appea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1-2000. The average annual CO2 growth increment is 1.59 μL/L, and the average annual CO2 growth rate is 0.44%. Distinct seasonal variations of CO2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are observed, and the averaged amplitude of CO2 seasonal variations is 10.35 μL/L. Regi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2 background concentration in the atmosphere and possibl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se variations over the Chinese mainland are discussed as well.  相似文献   

20.
如何模拟CO2注入咸水储层的质量传输过程是实施CO2注入地下咸水层的关键.通过分析CO2注入咸水储层的质量传输过程,基于质量守恒原理,建立考虑对流、动力弥散及溶解的计算模型,利用有限元法开发了相应的数值计算程序CO2-IA.数值算例研究地下水渗流速度对CO2注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渗流速度对CO2的质量传输影响很大,随着地下水渗流速度的增加,地下水的对流和弥散效能均增强,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咸水层中CO2的封存量和封存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