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的可行性。方法共进行一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8例,36个髋关节。结果本组术后近期无神经、血管损伤及关节脱位、感染等并发症,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4例(28髋),良3例(6髋),一般1例(2髋),总有效率94.4%。结论一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受累髋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9例(38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进行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髋关节活动度及Harris评分的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了平均3年的随访,术后的临床症状及髋关节活动度均得到明显改善,Harris评分术前平均32分,术后改善为87分,髋关节术前总活动度为52°,术后改善为135°,患者感觉满意.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受累髋关节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在人工全髋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0年6月-2006年1月采用第三代骨水泥技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应用37例44髋,并分析其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术前与术后Harris评分及术周、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手术时间(84.5±6.3min),总出血量(558.4±46.5ml),平均输血量(332.5±21.5m1),术前Harris评分(37.2±12.5),术后Harris评分(90.5±11.5),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16.541,P〈0.05。术后并发症,脱位1例,精神症状1例。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4~27.2月,平均12.6月,X线检查示假体位置良好。结论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在人工全髋置换术中应用效果令人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调查1995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46例(255髋)。股骨颈骨折109例,股骨头缺血坏死78例,骨关节病45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股骨上段肿瘤9例。结果246例(255髋)患者其中7例已死亡,失访8例,其余231例(235髋)患者随访2.0~9.0年,平均5.5年:发现术后并发症46例,髋关节脱位6例,伤口感染4例,假体松动下沉6例,下肢静脉怆塞3例,股骨骨折1例,疼痛26例。结论合理选择人工假体,术中严格操作,术后加强护理,可降低人工假体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群常存在肌力降低的情况,常规髋关节置换术后存在脱位风险。以肌力降低、存在术后脱位风险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对象,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旨在明确仿生髋关节置换结合改良Hardinge入路对肌力降低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功能康复及预后生活自理能力(ADL)的影响。指标包括:髋关节Lovett肌力分级、活动度(ROM)、髋关节功能的Harris评分、预后Barthel ADL评分。结果显示,患者出院当天、术后3个月、6个月的患侧髋关节在各方向的ROM均与健侧无差异,术后3个月、6个月的Harris评分、肌力、Barthel ADL评分均与骨折前/健侧无差异,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术后脱位。说明双动仿生髋关节结合改良Hardinge入路具有促进早期康复的作用,在保证髋关节正常ROM的同时,避免肌力降低的老年患者发生术后脱位,患者术后3个月即可恢复至骨折前的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崔晓倩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2):2925-2928
[摘要] 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期的康复介入对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术后康复的最佳时间。方法 75例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实验1组(T1组)和实验2组(T2组),每组各25例。C组:仅施行手术,自行康复;T1组:术后第1天即进行系统康复训练;T2组:术后2周开始进行系统康复训练。三组髋关节置换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T1组和T2组按统一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分别于术前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Harris评分。结果 和C组相比较,T1组和T2组Harris评分在术后1个月、3个月以及6个月,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术后第2周、1个月和3个月,T1组和T2组Harris评分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6个月,统计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系统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康复介入时间控制在术后2周以内可有效地加快康复进程和提高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髋关节病变病例,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在该病种中的术中要点、术后功能恢复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78例行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79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用患者均在真臼处重建髋臼,髋臼覆盖不全(70%)进行结构植骨,股骨短缩(4cm),需截骨延长,并比较分析Harris评分,对手术前后髋关节的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通过Harsis评分与术前相比观察组(85.94±7.60)分,对照组与术前相比(89.32±7.11),术后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髋部疾患患者术后功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探讨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患者,并评价临床疗效。32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平均随访9(3-38)个月,假体无松动、下沉。髋关节功能根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5例,良1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可行,可明显缩短卧床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和半髋关节置换术(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回顾分析庆阳市人民医院骨科2016年1月-2018年10月共收治股骨颈骨折152例,纳入72例,其中HA组36例,THA组36例。两组患者均术后1周和1月进行VAS评分、术后1、3和6月进行Harris评分。术后1周,两组总舒适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0.05),但两组的重度和极重度疼痛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术后1月两组总舒适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5)。术后1、3和6月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疼痛明显恢复,但后期关节疼痛及功能改善明显好于半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方法:回顾分析2006-05~2010-10我院收治的并进行随访的143例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102例),分别采用DHS(A组)、PFLP(B组)、PFN(C组)三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术后进行随访10~22个月,平均17.4个月,骨折全部达到骨性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优102例,良33例,中8例,优良率94.4%.结论:C组与A、B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即C组与A、B组相比,术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时间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依据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与B、C组相比较,A组较差(P<0.05),但术后并发症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临床诊治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5年4月~2010年3月共治疗70岁以上(70—96岁)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00例,其中男39例,女61例。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7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其中手术治疗92例,保守治疗8例。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20例,保守治疗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例;股骨颈骨折7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33例,全髋置换38例。本组患者同时配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结果本组所有患者手术顺利进行,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本组100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月~28月,平均14.2月。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4例,内固定物松动、滑脱5例、断裂2例,人工股骨头下沉致疼痛5例,脱位2例,精神症状2例。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生活自理。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5.4±10.7)分恢复到术后1年的(91.5±7.2)分,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21.1674,P〈0.05。x线片检查示内植物位置良好。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需要积极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alter髂骨旋转截骨术治疗学龄前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近年来施行Salter截骨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31例学龄前患儿的护理作总结分析。结果:全组病例经有效的手术治疗及手术前后的精心护理,患儿髋关节功能得以恢复,无关节粘连、畸形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高质量的护理以及术后早期合理的康复功能锻炼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对2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髓核切除术后疗效不佳或再次出现症状者进行临床分析及再次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对27例病人进行随访,优,44.4%;良,33.4%;可,14.8%;差,7.4%.结论:腰椎间盘初次手术前准确定位,术中操作仔细,彻底切除突出的髓核组织,但不要过多地切除正常的间盘组织及避免伤及硬脊膜,术后彻底止血及脊管内放置引流,为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必要时可行脊柱内固定等措施都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防止腰椎间盘再突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术前术后护理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对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2例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予以术前术后护理.结果:52例患者术后1周即扶拐行走,6~12周治愈,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旱期进行综合护理,有助于患侧髋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以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脱位失效为研究对象,在Adams运动学分析软件环境下,设计并开发了可视化髋关节假体运动分析模块.该模块能够构建不同设计参数的髋关节假体模型,模拟各种行为条件下的髋关节运动,检测关节假体的活动范围.利用光学运动捕捉系统对正常人群进行日常行为的下肢运动学测量.将模块对假体的运动学分析结果与实验测量的天然关节的运动数据对比,研究并发现了髋关节假体的脱位与行为运动的关系,结果显示术后的高屈曲动作脱位风险较大,尤其是下蹲动作.
  相似文献   

16.
对58例髋关节置换病人,从术前的心理疏导、全身的护理评价、充分的术前准备至术后的一般护理、并发症防治的护理、功能锻炼、出院指导,给予全程的护理干预.随访1~2年,假体松动1例,57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辅助诊断算法是医学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热门。全髋关节置换前医生需要手动对比CT与股骨柄图像进行诊断。提出了一种基于CT图像的人工髋关节置换辅助诊断算法。首先统一CT图像与人工髋关节图像的度量,然后通过图像处理提取CT中股骨头中心与股骨干轴线作为内部基准,最后根据基准对人工髋关节图像进行几何变换,与CT图像融合后以模拟植入后效果,辅助医生诊断。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准确地将人工髋关节图像与CT图像配准。  相似文献   

18.
为从食品原料中筛选具有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能力的生物活性肽段,选用虾夷扇贝肌球蛋白为目标序列,利用计算机对虾夷扇贝肌球蛋白进行模拟酶解,对酶解所得的肽段进行毒性和生物活性预测。选取活性评分超过0.5且无毒性的肽段,以SARS-CoV-S/ACE2复合蛋白和COVID-19 Mpro水解酶为靶标进行分子对接,鉴定其病毒抗性。结果表明:肽段CSNAIPEL可以与SARS-CoV-S/ACE2复合蛋白上的GLN42和GLU329两个关键氨基酸结合,LibDock Score为136.03;肽段LPIY不仅能与SARS-CoV-S/ACE2复合蛋白上的ASP38和TYR491氨基酸结合,还能够与COVID-19 Mpro上的THR24、THR25和THR26氨基酸结合,LibDock Score 分别为142.85和168.04;肽段QRPR与COVID-19 Mpro 水解酶晶体上的THR24、THR25和THR26氨基酸结合,LibDock Score为154.93。研究表明,肽段CSNAIPEL、LPIY和QRPR三者表现出较好的抗SARS-CoV-2能力。本研究旨在为抗新型冠状病毒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