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壮侗两个少数民族都同是百越民族的后代 ,具有百越民族的文化特征。壮侗两个民族具有相同的神话传说 ,这都体现了壮侗民族文学具有同源的特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到了唐朝以后 ,壮侗文学开始分流 ,壮侗民间文学各有千秋 ,备具特色 ,而侗族文人文学确又不敢望壮族文人文学之项背。两个民族文学同源不同流 ,可以互为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2.
侗族有其传统的择偶习俗,一般实行民族内婚、房族外婚,有的侗族盛行姑表婚,即姑女嫁舅男;有的侗族禁姨表婚,认为姐妹的孩子是亲兄弟姐妹,不可通婚。择偶时,注重对方的家世,即“根骨”要正。20世纪80年代后,侗族年轻人多有到外地打工,他们成为传统择偶习俗的“破坏者”。一些侗族年轻女性也趋向于远嫁他乡,既满足自己“趋外”的心理,又能为娘家换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侗族择偶习俗从“同类匹配”向“资源交换”转变,由此引发了社会文化其他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百越古道"是连接中国西南至南亚"茶马古道",是通往中国东南出海口和东南亚的古老通道。这条古道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民族迁徙和交流往来之路。历史上,中国南方民族通过这一古道向东南亚扩散。我国南方与东南亚有20多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还有很多民族是"跨境民族",这一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这一古道密切相关。百越古道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西南、华南与东南亚和大洋洲交往频繁,为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百越古道初成格局。三国至唐宋,是百越古道大发展和鼎盛的时期。元至民国时期,百越古道继续发展与变革。解放后,百越古道获得了新生和繁荣。百越古道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追溯历史,考察百越古道在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4.
百越是我国东南和南都的古代民族.“其著者:岭南为南越,自东冶至漳泉为闽越,永嘉为瓯越,自湘漓而南为西越,(?)西下邕雍绥建为骆越,统而名之,谓之百越.”(《四库全书·百越先贤志》提要)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中,百越人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光辉灿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然而,不难想象,百越人在野蛮走向文明的漫长旅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邻近诸族特别是汉族思想文化的影响.《百越先贤志》一书,就在百越地区社会风气的演变方面,向我们清楚地揭示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百越是对我国东南和南方古代民族的泛称,与今天壮侗语族的各民族有亲缘关系。文身是百越族裔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梳理了百越文身历史的演变,并概述了百越文身的意义,认为百越文身历史及意义的演变与汉文化的南向扩张密不可分,从实用的驱邪避害说转向作为符号运用的多元阐释之路,正是不断吸收汉文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6.
记得加里宁曾经说过:“最有天赋的诗人,最有才能的作曲家能在自己的创作上成为天才,只有当他们接触到人民创作并且从人民创作的源泉中去进行发展的时候,否则就不会有天才的人物。”刘荣敏,这位五十出头的侗族小说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虽然我还不敢妄称他为“天才”,但他确是侗族作家中的皎皎者,他确实在侗族民间文学哺育下创作了无愧于自己民族的佳作。他的小说《风雨桥头》曾获贵州省首届文学创  相似文献   

7.
“萨岁”是已去世的祖母或先祖母的意思。侗族人民认为,“萨岁”神通广大,能战胜任何敌人和灾害,不仅能保护村寨的安全,而且主宰着人们的祸福,是他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神。文章从祭祀“萨岁”活动中的侗族舞蹈和以“萨岁”为核心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两方面分析了“萨岁”对侗族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古代东南地区居民,文献上通称“百越”,有“南越”、“瓯越”、“闽越”等。可号“譬越”在中国民族史上首先是一个族称,以后随之发展成为地域的名称。并对“东越”与“东瓯”略加考辨。  相似文献   

9.
“拉牛上树”是保存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七团村的侗族传统仪式。这一仪式流变的过程说明,侗族传统仪式中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文化。事实上,在侗族聚居的地区,还有许多与“拉牛上树”类似的仪式。这些类型各异的传统仪式是侗族社会存在发展和侗族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民族地区乡土重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成为乡村振兴和乡土和谐的助力。  相似文献   

10.
华夏民族 侗族 东乡族 哈尼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居住地的专管少数民族的州对所辖地区称“峒”或“溪洞”。这是管理少数民族的行政单位,并加以编号。现在该地区的一些村寨仍叫“洞”。此名慢慢变成对他们的称呼,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侗族”。侗族人口总数约为 251.401万人。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 (区)交界地区。  相似文献   

11.
侗族风雨桥是侗族建筑艺术的三大瑰宝之一,作为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空间的“人化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化特性。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化传承及民族风俗等影响因素着手,探讨侗族风雨桥的祈求性、自然崇拜性、天人合一性和公众性,可从中品味侗族风雨桥的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共同开发祖国的历史长河中,名民族之间有和平友好的时期,也有干戈相向的时刻。生活在我国南方的越族自古以来就是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一员,她们生长的地方是我国领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吕氏春秋·恃群览》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这证明古代长江和汉水以南都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通过对侗族传统服饰文化的研究,阐述了侗族传统服饰的文化特色、图案纹样审美特征、侗族织锦工艺特色以及侗族服饰结构特征,提出在保留其民族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创新设计符合时代审美的现代"民族风"服饰的观点,为我国民族服饰改良与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4.
侗族,1,425,100人,聚居于黔湘桂毗邻地区与鄂西山区,是一个善于开山种树造田栽禾的民族,善于以艺术装扮生活富有民间文艺宝藏的民族。在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批侗族作家作者成长起来了。今将我学习他们的作品的一些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侗族大歌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侗族人民感悟自然和人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朴素的生态观的真实体现,是侗民族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的风俗和乡土生态意识的反映。这种生态观、民风民俗和乡土生态意识是侗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根据Langacke和LakoffJohnson的体验认知观,侗族大歌的原生态文化内容源于侗民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实践,是该民族对自然、社会、伦理道德等概念化,即对主观和客观世界体验认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壮乡花束     
在四季常青的我国岭南西部山区,居住着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据1977年统计,壮族人口有一千二百多万,其中一千一百多万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八十二万分布于云南省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其他县分,三万五千多分布于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四千多散居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内。壮族的历史悠久。《淮南子》、《旧唐书》等古籍记载的我国古老“百越”民族中的西瓯人和骆越人,就是壮族的祖先。他们以其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开发秀丽而富饶的岭南地区。在进入阶级社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述了以横山寨为中枢起点的百越古道的功能与作用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百越古道上的民族与文化,是促进民族文化互动与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大江南北诸侯国或王国处于大分裂、大组合的剧变时期,社会制度也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中原和江南社会的变化,多少也影响到了贵州地区。贵州原有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在缓慢发展中也日益出现了“古国”组织,有的已进入奴隶社会;大江南北的诸国或亡国之民,为防守边境或为避难也逐渐进入贵州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总的情况还是落后于中原和楚、吴、越国之区域。自楚灭越国后,“百越”之称出现,贵州亦属此“百越”之域。翁独健先生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说:“百越这个族称始于战国时越国…  相似文献   

19.
侗族分布在湘、黔、桂三县交界的新冕、通道、黎平、榕江、从江、三江、龙胜等十几个县境内,拥有一百一十多万人口,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聪明的民族,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侗族人民没有自己的文字(一九五八年,人民政府曾为之创造侗文,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推广),长期通用汉文,借助汉文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而侗语的语音、语法、词汇与汉语(特别是现代汉语)有较大  相似文献   

20.
李蓓 《科技咨询导报》2010,(15):243-243
傣族属百越族系,它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表现出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其文化特点是沿河谷种稻,居干栏式建筑,"断发文身,善于纺织"。同时也拥有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神话是傣族文化中最灿烂的一部分并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性和审美意识形态。一个民族的审美意识深深根植于其民族的文化社会环境之中,也是他们情感的体现思想的表达,与他们的一切生活活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