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Tb^3+与氨基酸混配型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乙醇溶液中合成了TbCl3,Tb(ClO4)3与L-脯氨酸、甘氨酸形成的二种三元固态配合物Tb(Pro)0.5(Gly)2.5Cl3·5H2O和Tb(Pro)0.5(Gly)2.5(ClO4)3,并通过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热分析及粉晶荧光光谱等进行了表征.荧光光谱表明,Tb(Pro)0.5(Gly)2.5Cl3·5H2O配合物中Tb3+的5D4→7F5跃迁谱带强度较Tb(Pro)0.5(Gly)2.5(ClO4)3中对应谱带强度高28倍  相似文献   

2.
稀土与L—丙氨酸甘氨酸三元固态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合成了15种稀土与L-丙氨酸甘氨酸的三元固态配合物RE(Gly)2(Ala)3Cl3.2H2O,并以热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以及X射线衍射数据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由5溴水杨醛缩乙二胺(以 L表示)与稀土硝酸盐合成了 4 种新型固体配合物,并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和摩尔电导分析,确定了 配 合 物 的 组 成 为 [ Ln2 L3 ( N O3 )3 ] ( N O3 )3 · 2 H2 O( Ln= La(), Eu(), Tb(), Yb()),推断出了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硝酸铈(Ⅲ、Ⅳ)与甘氨酰甘氨酸(Digly)和甘氨酰甘氨酰甘氨酸(Trigly)4种尚未见报道的固体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及核磁共振谱证明,配合物的组成为Ce(NO3)3·4Digly·4H2O;Ce(NO3)3·4Trigly·3H2O;Ce(NO3)4·2Digly·H2O和Ce(NO3)4·2Trigly·3H2O  相似文献   

5.
本文合成了8种由稀土离子(La3+~Tb3+)与丙烯酸(C2H3CO2H)和邻菲罗啉(Phen)形成的三元固态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式为RE(C2H3CO2)3(Phen)。研究了它们的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及荧光光谱。探讨了中性配体对Eu(Ⅲ)配合物荧光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La(DBM)3·A2和Gd(DBM)3·A2(其中HDBM为二苯甲酰甲烷,A为安替吡啉)三元混配配合物.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热谱的摄取.  相似文献   

7.
轻稀土与联吡啶和菲罗啉三元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稀土(Ln)与2,2-联吡啶(L1)、1,10-菲罗啉(L2)的三元固态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谱、TGA谱和摩尔电导等对该系列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实测结果与通式LnL1L2Cl3·3H2O符合较好。抗菌试验表明,该系列配合物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稀土硝酸盐与希夫碱邻香草醛缩邻氨基苯甲酸(H2L)的2种新固体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及摩尔电导分析等手段,确定配合的组成为〔Ln(HL)(NO3)(H2O)〕NO3(Ln=Y,Nd),并对它们的配位方式和某些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由邻香兰素缩邻苯二胺(以L表示)与稀土硝酸盐合成了2种新固体配合物。并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摩尔电导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LnL(NO3)2〕NO3(Ln=La,Tb),推断出了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稀土硝酸盐与双希夫碱水杨叉替联苯胺(以L表示)的3种新固态配合物,并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摩尔电导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LnL(NO3)2)NO3·4H2O(Ln=Y,Nd,Eu),推断出了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若干稀土离子与酒石酸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沉淀法合成了若干稀土离子(RE=Y、La、Pr、Nd、Sm、Gd、Tb、Dy)与酒石酸(H2L)的配合物,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红外光谱等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测定了该系列配合物的荧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类配合物的结构为RE2L3.8H2O(R=Y、La、Pr、Nd、Sm、Gd、Tb、Dy),且Tb2L3材料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以8-羟基喹啉(Hoxine),邻菲罗啉(Phen)为配体,在无水乙醇中合成了稀土(Eu3 ,Tb3 ),三元固态配合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摩尔电导率等实验,确定稀土配合物的组成为RE(Phen)(Oxine)2Cl.H2O(RE=Eu3 ,Tb3 ),红外光谱表明配合物中存在RE-O和REN配位键。  相似文献   

13.
首次应用微波法合成了系列蓝色长余辉发光材料Sr2MgSi2O7/Eu02.+01,RE03.0+2(RE^3+=Dy^3+,Ho^3+,Ce^3+,Er^3+,Nd^3+),对材料进行了XRD,SEM、激发和发射光谱、余辉衰减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激发峰是由250~450 nm的宽激发带组成,其中,掺杂Dy^3+,Er^3+,Nd^3+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均为主激发峰位于310,356 nm处的宽带谱,掺杂Ce^3+的激发光谱为主发射峰位于280,330,360 nm处的宽带光谱,掺杂Ho^3+的激发光谱为主发射峰位于315,360,400 nm的宽带光谱;发射光谱为主发射峰位于465 nm处的宽带发射谱,该发光归属于Eu2+的4f65d→4f7的允许电偶极宽带跃迁,并且随着Er^3+,Dy^3+,Nd^3+,Ce^3+,Ho^3+的顺序发光强度逐渐降低.余辉衰减曲线显示初始发光亮度最高,余辉时间最长的是Sr2MgSi2O7/Eu02.0+1,Nd03.0+2.  相似文献   

14.
稀土对羟基苯甲酸8-羟基喹啉固体配合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4种稀土对羟基苯甲酸8-羟基喹啉固体配合物,其通式为RE(PBA)·(hq)2(RE=La,Nd,Er,Y;PBA=对羟基苯甲酸根;hq=8-羟基喹啉基).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UV,f-f跃迁吸收光谱和TG-DTA分析,研究了配合物的组成和性质,还试验了配合物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稀土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酮—5与18—冠—6的三元固体配合物.由元素分析确定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RE(PMBP)3(18C6),其中RE=La~Lu,Y.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热分析及快原子轰击质谱等方法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稀土-2,4,5-三氯苯氧乙酸配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相中合成了三种新的稀土-三氯苯氧乙酸固体配合物,其通式为RE(TCR)3(RE=Sm3+,Er3+,Ho3+;TCP-=2,4,5-三氯苯氧乙酸).并研究了它们的组成,溶解性,摩尔电导等物理性质,通过红外和紫外、可见光谱,热重和含热分析等手段,确定了配合物中RE3+与TCP-之间的成键特征.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轻稀土离子 (La3 ,Ce3 ,Pr3 ,Nd3 ,Sm3 ,Eu3 )与 4 羟基安替比啉 (HOAP)和水杨酸 (HSal)的三元固态配合物 ,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分析、摩尔电导作了表征 .确定新配合物组成为 :[RE(OAP) (Sal) 2 (H2 O) 2 ].  相似文献   

18.
糠醛缩5-氨基水杨酸Schiff碱稀土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糠醛缩5 氨基水杨酸为配体,合成了未见报道的 6 种稀土配合物,运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核磁共振氢谱、热重 差热分析、摩尔电导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证实配合物的组成为[RE(L2 )2Cl]·0.5C2H5OH( RE=La,Nd ) 或[RE(L2)2Cl]·nH2O ( RE=Gd,Dy,Yb,Y ),配体以负一价离子四齿形式配位,配位数为9.  相似文献   

19.
以稀土氯化物、席夫碱水杨醛缩苯丙氨酸和邻菲咯啉为配体,在无水乙醇溶液中反应,制备了一类新型稀土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热重一差热分析,确定了该配合物的化学组成:RE(L)(Phen)Cl(H2O)(RE=Pr^3+,Nd^3+,Er^3+;L=席夫碱水杨醛缩苯丙氨酸).通过抗菌实验对其抑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抗菌谱广.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4种N,N-乙基,苯基-N’-苯基-1,1’-联萘-2,2’-二(氧杂乙酰胺)(L)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和摩尔电导率的分析,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RE(pic)3L[RE=La(Ⅲ),Eu(Ⅲ),Tb(Ⅲ),Ce(Ⅲ)],稀土离子的配位数为10,其在CH3OH溶液中属于非电解质.该系列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表明,Eu(Ⅲ)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远大于Tb(Ⅲ)配合物,说明配体L的三重态能级与Eu3+的激发态能级匹配较好.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黏度法对配合物与ct-DNA之间的作用方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与ct-DNA之间存在着插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