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库车前陆盆地克拉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与油气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克拉苏构造带位于库车前陆盆地的北侧,由浅部和深部两个层次的构造组成、上、下同层次的构造具有不一致性。浅部层次的构造主要为断层传播褶皱、断层传播-滑脱褶皱,这些构造的突破断层发育,不利于油气的保存;深部层次的构造主要为被动顶板双重构造、突发构造和断层转折褶皱,这些构造在走向上相互转变,构成了本区最有利的构造圈闭。断裂是本区最重要的构造,它不仅是烃源岩排烃的有效机制、而且是油气运移的通道。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条件与油气成藏条件虽然存在差异,但亦存在共同之处,即均需要有充足烃源供给及烃源供给系统输送与有利聚集场所的时空耦合配置。为了深入研究天然气水合物与常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之差异,根据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构造沉积演化特点及油气地质条件与多年来油气及水合物勘探成果,综合剖析了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气源构成特点与流体运聚输导系统特征,同时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分析,初步研究了气源供给运聚通道系统类型与高压低温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时空耦合配置关系,并结合油气地质及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基本地质条件,总结和建立了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生物气源自生自储扩散运聚型”、“热解气源断层裂隙输导下生上储运移渗漏型”和“热解气源底辟及气烟囱输导下生上储运移渗漏型”等3种成因类型的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模式,以期能为南海北部深水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预测及有利勘查目标评价优选等提供决策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3.
徐家围子断陷带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断陷之一,经历了早期断陷到后期挤压发转的构造演化过程。主要发育地堑、半地堑、铲形断裂、坡坪式断裂、滑动断阶等伸展构造样式;以及断弯褶皱、断展褶皱、挤压背斜、断背斜、正反转等挤压型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4.
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深水区处在欧亚、印-澳和太平洋-菲律宾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属性和典型断拗双层或三层盆地结构及沉积充填特征,与相邻的北部陆架浅水区一样具备基本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地质条件与世界典型被动陆缘盆地深水油气富集区基本类似,但亦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殊性。南海北部深水油气运聚成藏及其空间分布与天然气水合物具有纵向上的共生组合关系及烃源供给上的成因联系,其油气地质意义在于其浅层油气及海底水合物显示可以指示深部油气藏的存在或作为深部油气藏勘探的指向和示踪,而这种空间上的共生叠置关系,亦拓宽了资源勘探领域,扩大了其资源规模及潜力。  相似文献   

5.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褶皱相关断裂是在褶皱变形过程中,为了调节褶皱不同部分的应变差异而形成的从属于褶皱变形的断裂构造,其中最重要的是背离向斜逆冲构造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褶皱枢纽楔入武逆冲作用是相对能干性岩层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加厚的重要变形机制.通过手标本尺度和露头尺度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从断层与相关褶皱规模、断层发育部位与位移量变化特征、断层切层角变化特征以及断层与褶皱构造变形运动学配套关系等方面鉴别褶皱相关断裂构造的多种标志.褶皱相关断裂构造概念与构造模型,对于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合理进行收缩变形区域平衡地质剖面编制,以及探索褶皱、断裂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川西拗陷中三叠统雷口坡组输导体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贡献。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地震解释、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对雷口坡组输导体类型、特征及组合方式进行剖析,提出了4种典型输导体和4种典型输导体组合模式,并讨论了其对天然气成藏的意义。4种典型输导体是:断层及其破碎带输导体、优质(内幕)储层输导体、风化壳输导体、褶皱和断层伴生裂缝输导体。断层及其破碎带输导体、风化壳输导体为油气长距离运移提供通道,优质(内幕)储层输导体、褶皱和断层伴生裂缝输导体为油气局部运移提供通道。不同的输导体组成了4类输导系统:断层及其破碎带和优质(内幕)储层外源输导系统、断层伴生裂缝层楼式外源输导系统、褶皱和断层伴生裂缝-优质(内幕)储层内源输导系统、断层及破碎带雷口坡组风化壳长距离外源的源-汇输导系统。断层及破碎带-雷口坡组风化壳长距离外源的源-汇输导系统是川西拗陷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最重要的运聚成藏系统。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孔雀河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部,从前震旦纪至今,经历了多期的构造变动和复杂的演化历史,形成了现今北西西-近东西向、北北东-近南北向、北北西向和北东东向基本断裂体系,同时断裂活动表现为多期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发育断背斜、断鼻、背斜及断块等构造圈闭类型,其分布具有东西分区、纵向分层的特征.纵向上,就中生界、古生界而言,下古生界较中生界发育,上古生界不发育;横向上,明显受断层控制,并沿主控断层走向方向成排成带展布;利用平衡剖面法,并结合区域构造研究成果将该区构造演化划为五个阶段:被动陆缘裂陷阶段(Z-O1)、拉张至挤压环境转变阶段(O2-S)、北东和北西向构造发育阶段(D-P1)、古生代构造的再生长及近东西向褶皱形成阶段(J)、大面积的整体升降运动阶段(K-Q).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分析甘肃多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环境,为合理规划利用其资源提供依据。根据调查研究并参考有关文献,对保护区地质演化过程、地层、构造进行分析。该保护区在大地构造上属于松潘-甘孜褶皱带,松潘-甘孜地块自早古生代末加里东运动而形成,至三叠纪末晚印支运动而消亡、褶起成山,与扬子地台、秦岭褶皱带经历了分-合-分-消亡的演化过程;该区地层属松潘-甘孜地层分区,以海相沉积为主,有部分陆相碎屑岩建造,中生界三叠系地层最为发育。以羊布梁子为界,南为松潘-甘孜褶皱系,褶皱、断裂活动相对较小,以压性、压扭性断裂及其间所夹的石炭系、二叠系线状褶皱为主;东北部断裂构造发育,属武都-白马斜叠弧构造,以逆冲断层为主。  相似文献   

9.
澳洲西北及南部被动陆缘油气差异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洲西北陆架和南部被动陆缘盆地群是澳大利亚主要的油气富集区带,西北陆架与南部陆缘2个地区在构造演化背景、裂谷发育期次、发育时间、油气分布特征等方面存在异同之处.从构造演化对盆地结构的控制、区域构造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和断裂系统对成藏区带的控制3个方面分析两者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西北陆架多期裂陷,盆地结构复杂,表现出“上油下气”的垂向分层式结构,各盆地内裂陷期的构造活动强弱与发育期次不同造成了整个西北陆架平面上油气分布的不均匀性,南部被动陆缘构造活动简单,裂陷期发育晚,时间短,均为单一的产油型盆地:(2)区域构造控制生烃中心的分布,西北陆架盆地烃源岩在整个中生代部有发育,南部地区晚白垩世和新生代发育烃源岩:(3)断裂系统的差异导致2个地区圈闭类型的差异,西北陆架早期圈闭受破坏,以断块性圈闭成藏为主,南部多为背斜圈闭和掀斜断块圈闭.澳洲2个地区的被动大陆边缘发育特点与中国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具有相似性,因此,这2个地区的油气分布特点对南海北部陆架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断层伴生裂缝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伴生裂缝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类型,实验室进行了正断层与其伴生裂缝形成的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伴生裂缝主要发育于断层面两侧,距离断层面越远,裂缝密度变小,其中上盘(主动盘)裂缝发育较下盘(被动盘)密集。裂缝的形成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①当断层断距较小时,在断层顶底部应力集中区产生微裂缝;②随着断距增大,沿断层面出现几组微裂缝,同时裂缝的发育范围向断层两侧扩展;当断距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剪切带中微裂缝扩展、连通形成大裂缝并发展成断层;③随着断距进一步增大,断层面上形成塑性涂抹,裂缝数量无明显增多。岩层厚度、断移速率、岩性变化、距断面距离等因素对裂缝发育均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最新全球沉积物厚度数据, 综合利用被动陆缘盆地、洋底高原和转换断层等地质信息, 识别南大西洋七大沉积中心。南大西洋沉积物厚度整体上呈西厚东薄、北厚南薄的趋势, 按陆缘及盆地特征, 将大西洋两岸盆地从北到南划分为4段: 赤道段、中段、南段和福克兰段,其中被动陆缘盆地主要分布在前3段。赤道段盆地主要受转换断层控制, 发育三叠系蒸发岩; 中段盆地发育阿普第阶盐沉积, 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 南段受火山活动的影响, 以发育向海倾斜反射体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Integrated study on the tectonic, basin filling and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Tertiary basins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has indicated that the rift continental margin o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is not a passive margin and that the western margin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transform-extension. Episodic rifting and the thermal events since 10 Ma in the area have been documented by the integrated analysis of dynamic process. It has been clarified that the tectono-thermal events have exerte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basin features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particularly, the westward collision of the Lusong Island Arc, the generation of densely spaced faults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the rapid subsidence, high heat flow and large-scale over pressure and thermal-fluid breakthrough in the Yinggehai and the Qiongdongnan basins have proved to be the important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form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se basins.  相似文献   

13.
南海北部陆坡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质构造活动丰富,是大陆和深海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过渡区。研究北部陆坡区复杂的地形地貌,有助于深化对南海北部陆缘海底地质活动与环境变化的认识,并为资源勘探与工程建设提供基础地质信息支撑。本研究基于全球水深地形图(General Bathymetric Chart of the Oceans,GEBCO)数据及实测多波束数据,对南海北部陆坡的地形地貌进行研究,识别出不同的地貌类型,并探讨其形成和发展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南海北部陆坡发育有海台、海山、海丘、海槽、海底峡谷以及冷泉地貌类型。南海北部陆坡地形地貌的发育和演化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及火山活动,而外动力地质作用如沉积输运、海平面变化及甲烷流体的活动等,都对研究区的地形地貌做了进一步的改造,使之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陆南缘经历了太平洋板块和特提斯板块与欧亚板块会聚作用的复杂过程,并在不晚于早第三纪早期,已经由活动的大陆边缘转换为不活动的,具有典型的不活动边缘的重力效应特征。根据构造演化分析,大陆南缘的陆缘盆地属不活动边缘拉裂盆地,南海中央海金则属于边缘海盆地。本文阐述了亚洲大陆南缘的主要转换断裂系统,讨论了这些断裂系统所反映的太平洋—特提斯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板块边界的应力机制和活动方式,认为在特提斯—印度洋域,这些转换断裂系统从西向东延伸,分别属于右旋和左旋滑移。它们对中国大陆南缘边缘构造带和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地质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加蓬盆地作为西非被动大陆边缘重要的含油气沉积盆地,是目前油气勘探的热点地区,而G区块是中国在北加蓬次盆地的重要投资勘探开发区块。对该区块地层和沉积特征,以及烃源岩、储层、盖层、输导体系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表明,G区块石油地质条件优越,发育有优质烃源岩,而U.P.C.段作为G区块的主力产油层,储层物性很好,且该区块储盖组合配置关系良好。G区块油藏多为受构造控制的断背斜、断块油藏,油气主要富集在构造高点。研究表明,G区块油气成藏模式为“深源充注,断层盐边砂体输导,构造成藏”,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与盐运动相关的构造圈闭。  相似文献   

16.
宾都尼盆地是印尼东部重要的中生界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克拉通内坳陷、裂谷期、被动陆缘和挤压反转期4期构造演化,形成现今弧后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和储盖组合多发育于中古生界,晚二叠世与早中侏罗世煤系地层是主力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始晚中新世,以生气为主。侏罗系三角洲-滨岸砂体为优质储层,原生粒间孔发育,平均孔隙度15%,平均渗透率18mD,属于中孔-中高渗透储层;盆地中北部前渊斜坡带发育一系列背斜、断背斜圈闭,且发现了大量气田群;天然气多以“下生上储”,即从前渊坳陷气源灶沿着砂体和断层运移至侏罗系砂岩圈闭聚集成藏。综合分析认为,储层质量和有效圈闭是侏罗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东部逆冲褶皱带与海湾南部斜坡带是未来勘探的两个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在泥盆、石炭纪时,裂陷运动在被动陆缘和陆内产生许多裂陷槽,形成相对于浅水碳酸盐台地的台间斜坡—海槽深水沉积环境。台间海槽可分为继承性深水台间海槽和泥盆纪时发育起来的台间海槽;台缘斜坡分为跌积边缘型和沉积边缘型。文章描述了上述各深水环境相特征。从区域构造背景和海槽分布方向性、分组性、火山活动、断裂差异升降方面论述了斜坡—海槽的构造活动性。斜坡—海槽的深水沉积环境和岩相,提供了油气生成、储集、运移、圈闭、聚集和保存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孟加拉湾西侧盆地群的板块构造演化、地层层序发育、烃源岩-储层-盖层等石油地质要素开展详细
分析,可知该盆地群先后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后裂谷期等3 个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并在后期随着南亚大陆的整体
向北漂移演变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根据区域板块演化与地层发育特征,可将该盆地群的地层划分为前裂谷、裂谷
和后裂谷3 套巨层序,在各个巨层序内部能够识别出7 个三级层序、6 套成藏组合。从该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的油气
地质特征可知,深层的前裂谷巨层序内部二叠系- 三叠系河道砂岩、裂谷巨层序内部的白垩系河流相、三角洲相河道
砂岩、深水地区后裂谷巨层序内部的被动陆缘盆地中发育的第三系河道、三角洲和深水浊积砂岩是该盆地群下一步主
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