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2 毫秒
1.
 科技减灾是科技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据调研、案例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科技减灾的现实情况;利用管理机制设计理论,提出了中国科技减灾基础建设、支撑资源、制度保障的发展路径。数据调研显示,中国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迅猛,对科技减灾的科研力度逐年增大。专业应急产品、医疗卫生产品、户外防护产品是最常见的科技减灾产品类别。除了将科技产品大量投放到防灾减灾实践中外,科学测度突发事件风险与应急管理能力是科技减灾有别于传统减灾的重要内容。风险认知、预警系统、能力评价、减缓技术的建设和完善是中国科技减灾的基础。环境资源、能源资源、经济资源、权力资源、智力资源是科技减灾的支撑资源。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科技支撑平台、提升科研机构整体水平,能够保障中国科技减灾在科技强国事业中发挥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构建中国应急产业体系在夯实应急管理基础,提升应急响应和实战能力,强化应急科技和信息支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基于国家重点发展应急管理的大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明了中国应急产业体系的发展现状;基于拓展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范式,建立了单向静态模型和动态反馈模型,理清了构建应急产业体系4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依照范式的逻辑内涵,对照4大要素的内在关系,将政策、产品、技术、服务和教育5大体系囊括其中,提出构建中国应急产业体系的框架思路。  相似文献   

3.
张磊 《科技资讯》2014,(34):138-139
电力应急管理研究作为电力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构建合理的电力应急管理技术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业内广为关注的问题。为此,该文针对电力应急管理的当前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剖析,阐述了电力应急管理的模型和发展,并且对应用理论和技术的内容进行了介绍,最后针对这一问题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展望,指出了未来的主线发展方向,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电力应急管理研究的发展,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经历了4个阶段:分类管理为主、临时机构牵头的应急管理议事协调时期,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期,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实践、完善与反思时期,总体国家安全观下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期。回顾了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果,总结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中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并提出了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5.
面向我国城市常态应急车辆优先通行需求和车路协同智能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应急车辆优先控制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分析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重点。首先,回顾了我国常态应急车辆优先的发展情况;其次,概述了车路协同应急车辆优先控制、结合优先与路径规划的应急车辆优先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立足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新理论与技术的演进总结了常态应急车辆优先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应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述了环境事故应急处置系统的一般特点、处置工作内容与功能需求及信息需求,探讨了GIS技术应用于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功能;指出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GIS还应与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RS(Remote Sensing)以及其他应用系统进行有机集成,使环境事故应急处置系统进一步走向多维性、实时性、动态性,更好地为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更高层次的决策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环境事故应急处置系统的一般特点、处置工作内容与功能需求及信息需求,探讨了GIS技术应用于环境事故应急处置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功能;指出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 GIS还应与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RS(Remote Sensing)以及其他应用系统进行有机集成,使环境事故应急处置系统进一步走向多维性、实时性、动态性,更好地为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更高层次的决策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应急通信系统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应急通信系统的体系化应用能力尚不高,还需解决协同应急、精细化运营等问题。介绍了任务规划技术的内涵,阐述了任务规划技术在应急通信指挥调度中的应用进展,提出了利用成熟技术成果开展应急通信任务规划系统工程实践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和危机管理研究发展,近年来,发达国家对应急管理的研究逐渐从定性向定量深入,从单一学科转向多学科,从自然灾害向公共安全领域发展,并开始重视计算机模拟等信息化技术的使用,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我国对应急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进行了大量的危机应急管理研究,一些学者提出我国应急救援管理的体系、体制、机制和法制以及模式和评价方法。但应急管理研究及实践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和生产事故应急管理领域,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实操性研究及教育培训还有待深入。今后我国应急管理研究一是要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二是要逐步完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体系,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应急物流   总被引:76,自引:0,他引:76  
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了"应急物流"概念;阐述了应急物流产生的背景、内涵、研究内容,及开展应急物流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系统论述了应急物流中的政府协调机制、全民动员机制、法律机制和绿色通道机制;提出了通过应急处理机构的建立、技术平台的构建和应急手段的启用来实现应急物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应急科普的建设情况,探析了各国面向公务人员、救援人员、志愿者、消费者、社会公众等不同人群分别开展了相应的应急科普技能训练与防护培训的差异性,阐明了新时期中国的应急科普建设应着力向应急文化科普、应急救援人员科普、应急产品科普这3个方向发展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中国未来应急科普发展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科学技术发展长期规划,即《12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订背景和原因,探讨了该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情况。该规划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中央高层领导下制订和实施,是中国和苏联科技合作的结晶。其制订工作于1956年分两阶段进行,全国数百位科学家和多位苏联专家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坚力量。该规划以“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作为中国发展科学的方针,密切结合国家工业、农业、国防,以及医药卫生建设的需要。1957年,苏联组织约600位专家对该规划草案进行了研究。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苏联科学院提出了纲要式的综合性意见。该规划实施成效显著,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和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工业、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该规划树立了中国政府组织、领导科学家规划科学技术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科技事业的一座历史丰碑。  相似文献   

13.
日本民生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支持体系: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科技是与民生利益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发展民生科技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近年来,日本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政府制定科技政策或设立科研项目的重要导向,以集中协调的科技管理体制为基础,明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为引导,官产学合作为依托,政府科技经费和科技资源投入为支持,大力促进民生科技研发及成果转化,这对我国完善民生科技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10年来,中国减灾能力、现代化综合救援能力和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新时代应急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防灾减灾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灾害大数据平台在灾害防控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目前中国自然灾害频发、高发的现状与趋势,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存在本底数据、机理认识、风险预测的挑战。未来应重点加强自然灾害基础研究、监测预警体系构建、韧性社会建设、科普教育、自然灾害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营造宜居地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材料和支撑条件,是重要的战略性科技资源,也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 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开展实验动物新资源和新品种培育,加快人源化和复杂疾病 动物模型创制与应用,新增一批新品种、新品系,资源总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 ” 。 因此,本文从我国实验动物 法律法规、标准体系、管理制度等方面梳理我国实验动物科技工作发展的相关政策,浅谈这些政策对我国实验动物 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导向作用,以及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与落实管理措施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急管理能力评价贯穿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是应急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本文对国内外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的相关概念、评价的意义、发展历史、方案方法的理论与应用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并通过比较指出了我国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科研机构的职能定位、治理机制、政策环境、法律支撑体系等直接关系到科研院所管理的成效。是影响国家科技资源布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微观要素。而科技决策机制、宏观协调机制、项目评估成果奖励制度等则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宏观要素。本文从宏观科技管理和微观院所管理两个方面。就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和相关领域专家提出的进一步完善、深化改革的实施建议进行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