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增长速度方程,对我国农业节水技术进步贡献率进行研究,我国农业节水进步贡献率为10.34%。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大力提倡技术创新。为农业节水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参8。  相似文献   

2.
DEA方法测算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贡献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算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可以了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及趋势,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做出科学的决策,因此从理论上研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贡献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综合运用EDA方法中的C2R和C2GS2两个模型,在考虑农业技术进步情况下,直接测算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使其测算更趋合理。参6。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分析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计算方法,确定了应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测算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出1988~1997年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89%,并对到2000年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担子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灰色测度及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和模型技术,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灰色技术水平度量模型,分阶段分析了河南省农业技术进步等要素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问题。并应用动态模型GM(1,1)对上述各项指标进行了预测。试图为提高技术水平和取得技术进步,促进河南省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表4,参5。  相似文献   

5.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和模型技术,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灰色技术水平度量模型,分阶段分析了河南省农业技术进步等要素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问题。并应用动态模型GM(1,1)对上述各项指标进行了预测。试图为提高技术水平和取得技术进步,促进河南省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第一产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测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 ,建立一种新的技术进步测算模型—— G-C-D模型 .利用此模型建立了河南省 1 7个地市的 G-C-D模型 ,并测算出河南省 1 7个地市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和资金、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率 .  相似文献   

7.
农村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基于要素投入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和199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灌溉设施、农村公路对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固定资本的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其次,采用增长核算方法将农业全要素生产力(TFP)分解为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灌溉设施的贡献率、农村公路的贡献率四个部分,测算灌溉设施、农村公路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溉设施、农村公路对劳动力具有互补效应,对固定资本具有替代效应,这两种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灌溉设施和农村公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率增长,且灌溉设施的作用较大.因此,加强灌溉设施、农村公路的建设有利于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优化农业生产中要素投入结构,提高农业TFP.  相似文献   

8.
基于东亚对华FDI的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理论分析并运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模拟基于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基于自由贸易区的对华FDI逐步增加;农业及其要素生产部门技术进步会促进农业部 门及其出口不同程度的增加,蔬菜和肉奶等产品出口增幅较大,同时实际工资水平和居民消费总值的降低;基于农业要 素生产部门技术进步的各经济指标对其弹性相对较大;农业部门技术进步越大,地区产出增长差异越大,而农业要素生产 部门相对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造成的地区发展不平衡更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方法,建立一种新的技术进步测算模型——G——C——D模型。利用此模型建立了河南省17个地市的G——C——D模型,并测算出河南省17个地市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和资金、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率。表3,参3。  相似文献   

10.
结合要素稀缺性诱致和技术创新理论和市场需求诱致的技术创新理论,对吉林省农业技术取向进行了历史分析和解释,并对当前该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份额者了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定量分析模型,并讨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弹性系数的分维含义与特征,运用新的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对固原县粮食生产过程中的弹性系数作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2.
区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阐述以往农业贡献率测算方法之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必须考虑农业科技进步的生态贡献和气候因素的作用观点,设计了区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农业综合局长研究山西省隰县试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中。  相似文献   

13.
本应用C-D模型和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我国1952-1992年农业技术进步贡献份额及技术效率进行测定,得出了中国农业技术创新存在滞后性的结论,从而提出确定农业发展目标,加强科研与推广工作深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迭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着相似的经历。以广州市经济增长和废水排放的关系为例,在选取广州市1982~2004年经济与废水排放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人均GDP与废水排放量的模型和绘制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发现,广州市的经济与环境发展符合环境库被涅茨曲线呈倒U型,人均GDP与废水排放量曲线已位于转折点,表明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已产生了明显的环境效益。与国外经济发达城市相比.中国经济发达城市多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已进入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序时期。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经济贡献率的软计算方法,该算法由4个步骤组成:①按照科学技术水平对目标系统进行模糊软分类,得到最佳分类数,从而确定了最佳的规则数;②根据规则数确定模糊神经网络的结构,建立人力资本到经济增长的模糊映射,即“一次滤波”,得到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αk;③建立教育到人力资本的模糊映射,即“二次滤波”,得到教育对人力资本的贡献率α′k;④计算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ECFk=αk×α′k。最后,用该算法来计算我国教育对经济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16.
在体系化作战背景下, 体系贡献率成为评估装备价值的准则。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 决策中存在多类型体系贡献率综合问题。本文对多类型体系贡献率的产生机理进行详细论述, 并进一步通过数理分析, 在多样化目标特性与目标层次化特性两种情形下, 剖析多类型贡献率综合存在的计算问题。本文给出了3种多类型贡献率综合计算模型, 包括过程终点求解、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求解、基于贴合度的求解, 并对三者进行案例说明与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多类型体系贡献率不宜通过线性加权直接综合,而应在不同场景下采取适当的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17.
体系贡献率主要用于体系建设中度量装备对体系的贡献程度。为解决目前体系贡献率计算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种“任务-能力-指标-装备”的多层次装备指标体系结构。考虑了装备指标体系结构、网络分析法和区间直觉模糊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区间直觉模糊数的网络分析法以得到更准确的体系贡献率。实验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解决体系贡献率计算公式现存的问题,而且与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和ANP(analytic network process)相比,可以得到更准确的体系贡献率,为体系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运用超越对数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和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了1998~2004年期间江苏制造业28个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效率变化以及技术进步,并比较了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研究发现,2种方法计算所得TFP变动趋势相同;无论按照SFA模型还是DEA方法测算,技术进步都是江苏制造业TFP增长的主要来源;2种方法计算所得制造业各部门TFP增长率排序显著相关,效率变动排序呈现一定相关程度,而技术进步的排序呈现一定程度负相关;SFA模型所计算出来的TFP增长率、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都要高于DEA方法计算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小麦良种的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农业技术创新能否及时有效地实现扩散直接关系到区域农业的快速进步,但我国目前对农业技术创新空间扩散过程的研究相当缺乏。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作为创新源头,以小麦良种—小偃22作为创新技术,以陕西关中地区作为扩散区域,构建了小麦良种技术扩散的模型,并对其空间扩散的特征、模式与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示范强度、种植规模、种植条件、技术本身的优势等与扩散过程呈正相关;扩展扩散与等级扩散相结合是主要的扩散方式;扩散机制则表现出以政府为主导的联合驱动。图3,表2,参11。  相似文献   

20.
测度了河南省各时期劳动、资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了河南省1988~1992、1993~1997年度各产业的就业--产出弹性和就业--资本增量比值,进而提出了加速河南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4点建议。表7,参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