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西保山地体东缘断裂带变形特征及运动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构造剖面测量基础上,通过断裂控盆控岩特点、断裂带宏观特征、构造岩组、显微构造研究,结合地球物理测量、地质年代学成果和断裂、褶皱和磨拉石盆地的组合特征,较全面论证了:(1)昌宁-营盘、柯街、勐波罗河、大桥四条断裂带是保山地体东缘主要断裂带;昌宁-营盘、柯街、勐波罗河三条断裂带是华力西期控盆控岩的正断层,在中-新生代,反转为逆冲推覆;大桥断裂带是中-新生代形成的盖层逆冲推覆断裂带.(2)保山地体东缘四条主要断裂带,在中-新生代[(71.6±1.1)Ma~32.1 Ma],皆具逆冲挤压兼微弱走滑的地质特征和单轴压缩的岩组特征,所显示的古构造应力场均为东西向挤压,表明其经历了统一应力场下的变形,反映了表壳岩层自西向东滑动推覆的运动学特征.(3)昌宁-营盘断裂带为深切至沉积盖层之下的断面西倾的铲形低角度断层,既构成保山地体与临沧地体的边界断裂,也构成弧形推覆褶皱带的主逆冲推覆断裂.(4)保山地体东缘,在中-新生代,表壳岩层具由西向东滑动的运动学特征,是一个中-新生代[(71.6±1.1)Ma~32.1 Ma]弧形褶皱-推覆造山带.  相似文献   

2.
红旗坎地区整体为由北向南的双重逆冲推覆叠瓦构造特征,区内断裂发育。受NW—SE 向挤压应力作用,侏罗系主要发育SW—NE 向主控断裂和与之垂直或斜交的NW—SE 向或近南北向次级断裂。主控断裂由北向南逐次逆冲叠置,形成特有的前展式叠瓦状断裂组合样式和平面彼此平行呈“川”字型展布的断裂分布特征。红旗坎构造带从西向东呈现出叠瓦逆冲—叠瓦堆垛—叠瓦逆冲三段有所差异的双重叠瓦逆冲构造特征,其叠瓦逆冲构造发育期主要为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末期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对红旗坎双重逆冲叠瓦构造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后经喜马拉雅期大角度逆冲推覆运动改造而定型。  相似文献   

3.
吴员  杨曙光 《科技信息》2009,(34):332-333
本文利用野外露头、野外实测地质路线资料和1:20万区测报告,结合前人对雪峰地区飞来峰构造研究成果,对雪峰地区飞来峰特征及其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以构造地质学为理论基础,根据成因将飞来峰分为两类:逆冲推覆类型、重力滑覆类型,结合该区典型的飞来峰构造剖面,分析不同类型飞来峰的构造特征,并对该区飞来峰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初步明确了飞来峰的大体分布范围。取得的主要认识有:在本区沅麻盆地东缘逆冲推覆构造大规模发育,其典型代表——飞来峰主要属于逆冲推覆类型,也不乏后期重力滑覆型;该带飞来峰主要集中发育于沅陵—辰溪—怀化—洪江—会同一带,究其构造属性应属雪峰基底拆离造山带的燕山期前缘推覆带,且该带的飞来峰主要形成于燕山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和田凹陷的构造特征.方法 综合区域地质、地震等研究成果对实测重力资料进行定性及定量拟合计算,确定研究区发育地层及断层的分布特征.结果 研究区山前及以南地区发育4条NWW向逆冲断裂,它们组成山前叠瓦式逆冲断裂系;和田凹陷发育的盖层为原地系统,推覆前缘断褶带内为双层结构,上部为外来系统,下部为原地系统.结论 研究区发育地层呈NWW(EW)向,局部构造主要发育于和田断裂与铁克里克北缘断裂之间;山前推覆构造由南向北依次为根带、第二冲断席、第一冲断席、前陆盆地变形微弱盖层,推覆构造在中新世一更新世期间形成.  相似文献   

5.
牟业龙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4):3432-3435
通过对云南省剑川县弥沙地区三合洞组逆冲推覆断层构造的实际分布和实测剖面的研究,阐述由断层引起的钙-碳硅质接触面以及一系列次级构造对文华铅锌矿矿床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灵丘南山逆冲推覆构造位于燕山造山带的西南端、唐河断裂带北段,空间展布与太古宙恒山陆缘火山弧岩基带南部边界大致吻合。逆冲推覆构造具有薄皮构造和厚皮构造共存的构造属性,主要由一系列近平行相间排列的褶皱和逆冲断层组成,沿其走向具有三种不同的组合型式,主要表现为前后陡、中间缓的叠瓦状构造,上盘运动方向总体指向SE,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变形发生在130.5~129.63 Ma。太白维山逆冲推覆构造运移距离不少于7 km,古路河逆冲断层仅500 m左右。逆冲后首次伸展构造变形破坏了逆冲推覆构造的连续展布,并造成了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及其伴生矿床的成生,新生代伸展构造变形以发育于逆冲推覆构造后侧为主,并利用其先存逆冲推覆构造薄弱带。  相似文献   

7.
龙门山逆冲推覆作用的地层标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详细论述了龙门山前陆盆地充填地层中所记录的能反映龙门山冲断带道冲推覆作用的地层标识。根据地层标识,并结合龙门山冲断带构造分带、主干断裂与地层切割关系,以及岩浆岩和变质岩年龄频谱,将龙门山冲断带自诺利克期以来的道冲推覆作用分为6个边冲推覆构造幕和11个逆冲推覆构造事件。龙门山冲断带过冲推覆作用在时间上具多幕性和周期性,在空间上具前展式渐进推覆的特点;逆冲推覆作用的强度具有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特点,并具左旋剪切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贺兰山中卫探区内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方法 以ZWl地震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踏勘、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中卫探区内地下是否存在逆冲推覆构造.结果 中卫探区Zw1地震剖面上发育大型的逆冲推覆构造,该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时期.在逆冲断裂的下盘,是一套正常沉积层序的地层,分别为侏罗系、三叠系、石炭-二叠系、寒武-奥陶系等地层.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的埋藏深度可达3 800 m以上,有机质热演化已达到成熟阶段,可作为较好的气源岩.结论 对中卫探区ZW1测线构造特征的研究,证实了探区地下发育大型的逆冲推覆构造.中卫探区具有良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泰安寺-干沟-苍坪断裂是龙门山前缘推覆构造带中南段主滑面,文章详细描述了该断裂在宏观和微观上的构造变形特征。据断裂带与飞来峰压覆及切割关系和ESR年龄,表明断裂的形成应早于飞来峰的就位,而飞来峰就位后断裂又有过再次的逆冲活动。断裂的主要活动期为喜马拉雅早期,而在喜马拉雅中晚期进一步对其进行改造。充分反映该断裂具多期次活动的脆性逆冲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该文首次对湖南小龙门逆冲推覆构造的几何样式进行了详细研究,初步建立了逆冲断层的S型新模式。根据中、小型构造的空间分布和岩石变形特征,在推覆体内部划分两个构造带,并分析了下伏岩系的褶雏形态和剖面组合型式。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柴北缘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发育背景、发育模式 ,平面、剖面展布特征及其分带性 ,并对主干逆冲断裂带及其间的推覆体带、逆冲席带和低应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 ,同时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构造反演来研究推覆构造的发展演变模式及其形成机理 ,指出其逆冲叠瓦扇带和隐伏逆冲前缘带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图 6,参 8  相似文献   

12.
纸房汞矿的控矿断裂为一系列低角度逆冲断层。这些断裂在平面上呈有规律的带状分布,在剖面上构成一迭瓦状组合,断裂带总体的运动学特征为由南东向北西方向的逆冲。这些特征反映了该区地壳表层为一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它的形成是贵州东部江南古陆西沿大规模逆冲推覆和黔中地区侏罗山式褶皱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统一应力场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大青山中生代逆冲-伸展构造格局及空间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大青山楼华山至苏勒图段,发育3条大致走向北东东的大型逆冲断层,它们具有自南东向北西的逆冲性质,并将研究区分割成4个构造带(构造岩片),从而构成一完整的逆冲推覆体系.原定的呼和浩特变质核杂岩,可能作为一个构造岩片而构成逆冲推覆体系最上部构造单元,顶部为大青山拆离断层.已有构造年代学研究表明,本区主体逆冲推覆与顶部拆离断层活动年代相同,说明挤压和伸展构造同时发生.该区构造形态与喜马拉雅地区具有一定可比性,而喜马拉雅逆冲与伸展同时形成的模式对该区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运地质观测和构造填图,对宁夏贺兰山中段大水沟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演化进行综合分析。大水沟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汝箕沟-大水沟断层和高沟沟口断层组成,为相同性质低角度叠瓦状逆冲推覆断层,应力方向为NWW。综合分析和总结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大水沟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形成于燕山期-喜山期,其形成时间与整个贺兰山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形成时间一致。  相似文献   

15.
刘文强  郭建秋  李东 《江西科学》2011,29(2):207-210
以研究云南剑川水晶坡铁矿区的控矿构造为目的,通过对水晶坡地区区域构造演化、宏观地质现象以及逆冲推覆构造对该区铁矿控矿作用的研究,从而得出水晶坡逆冲推覆构造和由断层引起的层间钙-硅接触面对水晶坡铁矿床的控矿作用以及逆冲推覆断层在特定地层上时对矿床起到控制作用是水晶坡铁矿的主要成矿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下扬子区前陆盆地逆冲推覆构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扬子地区广泛发育哟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与该区不同深度层次的多套滑动系统是密切相关的。推覆构造的分布在地球物理场上有明显的反映,外来系统与原地系统间节理裂隙的发育有明显差异。逆冲断裂带由浅到深其变形特征为由脆性—脆轫性—轫性变形。推覆构造的成因类型主要有挤压推覆型、重力滑动型和复合迭覆型。该区推覆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是与中国东部不同时期板块运动密切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改遗了该区中、古生界沉积盆地的形态,因此,对推覆构造的研究是在该区进行中,古生界油气藏评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龙门山前缘的芦山地震与逆冲-滑脱褶皱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门山式构造以推覆作用和滑脱作用为主要特征,近5年来地震活动性显著,在2008年和2013年分别发生了汶川(Ms 8.0)地震和芦山(Ms 7.0)地震。根据已公开发布的芦山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破裂过程、地震烈度、地表变形特征、余震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次对龙门山南段活动断裂和芦山地震构造变形与地表响应的野外实地调查等方面的科研成果,作者将龙门山南段和前缘地区划分为龙门山冲断带和前缘扩展变形带2个构造变形带,对比了它们在构造变形样式、活动断裂、历史地震的差异性,提出了以推覆-滑脱岩片为特点的龙门山冲断带地震构造模式和以逆冲断层-滑脱褶皱为特点的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地震构造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的逆冲-滑脱作用与芦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模式与成因机制,认为芦山地震形成于龙门山前缘扩展变形带的逆断层-滑脱褶皱带,其发震断裂为大邑断层,该断层倾向北西,呈铲状向下并汇交于滑脱面。该滑脱面就是芦山地震的震源层。  相似文献   

18.
据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作者提出“武当地块”是外来岩系组成的褶皱-逆冲推覆体,它是秦岭大型深层滑脱构造的一部分。武当山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分四个构造带:主滑脱面—青峰断裂带、前缘叠瓦褶-断带、中央褶皱-推度带和后缘挤压-拉张带。在印支期,秦岭再生地槽-褶皱系的岩层和推覆体向南推覆到扬子地台之上,推覆距离约150km。它的发现和研究,为寻找与它有关的油气和固体矿产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龙门山造山带是扬子板块的西延部分,主要受到3条断裂的控制,分别是汶川-茂汶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在扬子板块与松潘-阿坝地块的挤压下,龙门山于印支晚期开始褶皱隆升造山,在造山的过程中控制造山带的3条主要断层由正断层转换成为逆断层.综合前人的观点,通过野外基础地质调查并利用平衡剖面法恢复了龙门山的造山过程,并建立了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龙门山在造山初期主要是受到北西方向力的作用;晚三叠世末期主要受到由于东南方向太平洋板块的挤压而迫使扬子板块挤压的应力作用;燕山期龙门山造山带继承了印支期的逆冲推覆构造作用继续上升;喜玛拉雅期推覆构造进一步发展,在推覆构造活动加剧的同时,由于重力作用,使被推到高处的不稳定岩体大量下滑,形成滑覆体和推覆体叠加的构造格局,最终演化为现今的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20.
龙门山造山带是扬子板块的西延部分,主要受到3条断裂的控制,分别是汶川-茂汶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和江油-灌县断裂.在扬子板块与松潘-阿坝地块的挤压下,龙门山于印支晚期开始褶皱隆升造山,在造山的过程中控制造山带的3条主要断层由正断层转换成为逆断层.综合前人的观点,通过野外基础地质调查并利用平衡剖面法恢复了龙门山的造山过程,并建立了造山带构造演化模式.结果表明,龙门山在造山初期主要是受到北西方向力的作用;晚三叠世末期主要受到由于东南方向太平洋板块的挤压而迫使扬子板块挤压的应力作用;燕山期龙门山造山带继承了印支期的逆冲推覆构造作用继续上升;喜玛拉雅期推覆构造进一步发展,在推覆构造活动加剧的同时,由于重力作用,使被推到高处的不稳定岩体大量下滑,形成滑覆体和推覆体叠加的构造格局,最终演化为现今的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