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前寒武纪张八岭建造是一套海底喷发的火山岩系,其原岩由大量石英角斑岩和少数细碧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凝灰质沉积岩组成,并与海相的硅质岩、白云质石灰岩透镜体、粉砂岩、页岩等伴生。受区域变质作用影响,形成绿片岩相的矿物组合。岩石具典型的熔岩组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低温完金有序的钠长石(An<5)和绿泥石、绿帘石、磁铁矿等。岩石有明显的交代观象,其交代顺序为:钠化→钠硅化→钾化→硅化。据玻璃质固化包裹体测温,其岩浆温度为1030—1180℃;液相包裹体测温,其热液蚀变温度为300℃。由岩石化学分析资料说明:变质火山岩为弱碱质钠质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系。两者为同源岩浆岩。其原始岩浆成分为——中酸性岩浆。经分异作用,主要向酸性岩浆转化;少量向基性。在岩浆结晶分异的同时并遭受海水及海相沉枳物中钠质的混染,成为富钠质的岩浆,逐渐演变成富钠的透岩浆溶液,发生钠质交代,这种作用继续延到岩浆期后的热液期。其后岩石又经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石英角斑岩及细碧岩。根据变质火山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火山岩中伴生岩石特征等地质,因素,说明:它形成于浅海环境,靠大陆边沿,或岛弧。它是以酸性火山岩为主的,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系,与产于优地槽(或大洋扩张部位)发展早期的蛇绿岩套;包括基性,超基性岩,硅质岩及以基性组分为主的细碧岩——角斑岩建造是迥然不同的。它与岛弧晚期阶段的陆相安山岩——流纹岩也有一定的差别,可能是岛弧早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江苏南部晚二叠世含煤地层中的层滑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龙潭煤系中层滑构造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大体经历了层间滑动、收缩逆冲和伸展错落三个阶段。层滑构造发生于骨干和非骨干岩层之间,形成碎裂岩和碎粒岩等。收缩逆冲是层间滑动进一步发育的结果,可形成磨砾岩和糜棱岩等,和前一阶段相比,动力变质程度较深。伸展错落是由压性断裂力学性质转化造成的,并破坏了前二阶段的动力变质岩。苏南地区晚二叠世地层的层滑构造研究对于煤田的勘探和开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区的褶皱是平行褶皱组成的隔档式褶皱;断裂以叠瓦状逆冲断层及撕裂断层的发育为特点。从几何学研究表明表层构造具有侏罗山式褶皱的特征,同时揭示其下必有滑脱断层的存在。椐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该区构造是重力滑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苏、皖、浙交界逆掩—推覆构造及构造分带性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区主要发育北东向构造,其北缘弧形构造的存在;逆掩断层、推覆体普遍发育;构造变形自西北至东南出现明显的分带性,成为主要的构造特征。综合研究区内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后,作者认为主要构造是重力滑的产物。晚三叠世、东南的“江南隆起”、昆嘉大背斜较大幅度地上升,西北的下扬子大向斜相对下降,形成沉积盖层向北西倾斜的产状,为印支期重力滑动提供重要的坡度条件。在其他地质因素配合下,重力驱使岩石层沿斜面由东南向西北滑动。滑动岩石层的前锋在长江一带受阻发生强烈挤压,产生紧闭褶皱、逆掩断层,并构成弧形构造;尾端,由于拉张作用而在浙北地区形成北东向的张性断裂和构造剥蚀带。燕山期,基底断裂发育,块断升降造成岩块的抬升、掀斜为这个时期的重力滑动提供了新的坡度条件,导致了推覆体的发育。重力滑动塑造的构造在空间上有规律的布局为本区寻找油气藏提供了构造依据。  相似文献   
5.
运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深部地质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最有效的方法。为了研究太湖穹窿的深部构造背景及太湖穹窿形成机制,作者利用重、磁资料反演计算获得太湖地区浅变质岩系顶界面、磁性层顶界面、居里面和莫霍面的深度,分析了各界面的特征,以及深部构造与太湖穹窿在成因上的联系。提出浅变质岩系底部为区内深部的主要滑脱面,在区域挤压力作用下,滑脱面上的塑性层增厚,使其上部岩层弯曲,形成穹窿  相似文献   
6.
江苏宜兴地区推覆构造的发现及其油气勘探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6年,笔者在苏南茅山和苏州地区首次提出推覆构造的存在。到了1984年,又在宜兴地区发现了推覆构造。基于野外的调查和分析,将宜兴白泥山—老虎山(东岭涧坞,南山,白泥场),高山—仰峰岕的推覆构造分成两种类型,即褶皱拉铺型和断层拉铺型。文中叙述了逆冲推覆构造中的岩石力学性质,显微超微构造,位错构造和构造地球化学等特征。推覆构造的发现是了解地质构造同油气聚集关系以及了解区域构造的关键。笔者还指出了宜兴推覆构造同油气藏及其分布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油气封盖层中涂抹效应的成因机制新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陕北油气钻孔岩芯超微滑移流变岩层中发现优选排列的微粒密集带。兹系因与滚动、研磨和压扭作用有关,胡将球表微粒称“磨粒”。细究其成因,则同岩石韧脆性变形,滑移侧压力作用和动力甚低级变质活动有关。系统样品测试分析,泥岩中的含磨粒滑移流变层具涂抹效应,起到油气盖层的作用。这方面的探讨有助于把现代微观地质学新理念引入到油气盖层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逆冲断层或滑脱构造和上盘岩层的褶皱、断层构成有规律的组合和配置,提供了运用浅表构造揭示隐伏断层的可能性。本文利用浅表构造对隐伏断层进行三方面的预测:通过特征性构造推测隐伏逆冲断层和滑脱构造的存在;据不同类型的构造及其空间分布规律预测隐伏断层的产出状态;借助皱褶构造推算隐伏断层的埋藏深度。这种构造综合分析法无疑是研究隐伏断层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太湖穹窿中逆-逆冲断层均发育在褶皱的翼部,并在平面上成放射状排列。而推覆构造为浅成的、弧立的飞来峰散布在穹窿的外围.通过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揭示这些构造与太湖穹窿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即当垂直构造力向上顶托形成隆起时,岩层沿下震旦统软弱层发生垂直半径方向的收缩,产生侧向挤压,形成穹窿褶边褶皱,并在褶皱陡翼产生逆-逆冲断层,组合成放射状构造。而在穹窿的中心顶部出现正断层,受正断层切割的顶部地层失去相互牵制力,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向四周滑动,形成散布在穹窿外围的推覆体。穹窿顶部成为构造剥蚀区,其缺失的地层与推覆体相对应.因此逆断层、逆冲断层、推覆构造、褶边褶皱是形成太湖穹窿时,同一构造力作用的产物,并组成统一的构造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数据的计算机图象增强技术、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苏南部江阴—太湖地区的隐伏断裂构造进行了研究。增强图象的目的,在于揭露与地质有关的综合信息所表现的隐伏构造。在研究区,目前已推断出三类较明显的断裂构造: 1.线性构造:常州—江阴断裂;无锡—苏州断裂;南阳山—白茆断裂和北西向及北东向的太湖断裂。 2.弧形构造:常州—江阴—香山—沙洲弧形构造;茅茂山—龟山—虞山弧形构造和宜兴—无锡弧形构造。 3.苏州环形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