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探讨钢的激光淬火工艺参数对淬硬层深的影响 ,本文对T10钢进行了激光淬火试验。结果表明 :淬硬层深随激光功率的增大、扫描速度的降低、激光束重叠尺寸的增大而增大 ,其中扫描速度对淬硬层深的影响相对较大 ;在功率 (0 .9~ 1)kW ,扫描速度 2 0~ 30mm s ,光斑直径 3mm ,激光束重叠 1.0~ 1.5mm的工艺参数范围内 ,可获得不小于 0 .5mm的淬硬层深 ,表面硬度达HV10 95左右 ;此外还发现 ,激光淬火前用碳黑进行黑化处理 ,有可能在T10钢表层形成亚共晶组织。  相似文献   

2.
何晓玲  陆志明 《河南科学》1997,15(2):204-208
对LR6100发动机曲轴采用圆角感应淬火工艺进行表面强化。研究了其对曲轴淬硬层,残余应力分布规律和弯曲疲劳强度的影响。采用此工艺,圆角处硬化层深度达1.5mm以上,残余压应力水平高且分布较姨,弯曲疲劳强度大于2754N.m,比未圆角强化曲轴提高85%以上。  相似文献   

3.
利用有限差分方法和传热方程对端淬试样及磨球淬火冷却过程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给出了端淬试样及磨球不同位置从800℃降到400℃的平均冷却速度.建立了两者间相同冷却速度的位置对应关系,从而利用端淬试样的硬度分布预测磨球的硬度分布.对制备的直径50~100 mm试验钢磨球淬火硬度与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二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采用Deform 3D有限元软件对尺寸为630 mm×300 mm×80 mm的7050铝合金厚板淬火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了厚板的温度和残余应力分布情况,同时对比分析了淬火水温对厚板淬火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淬火过程中温度分布不均匀,淬火刚开始时,表层温度下降较快,冷却速率约为131.5℃/s,内部温度下降缓慢,冷却速率约为33.2℃/s,厚板整体能够被固溶.淬火初期,厚板表层呈现拉应力,内部为压应力;淬火完成后,心部变为拉应力,最大值为131 MPa,表层为压应力.随着淬火水温的升高,通过淬火敏感区的冷却速率降低,厚板中的残余应力略有减小;采用25~80℃水淬均能获得过饱和固溶体,选用80℃进行淬火时的残余应力稍有降低.  相似文献   

5.
渗碳齿轮钢残余内应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残余内应力、接触疲劳强度间的关系,用化学剥层法在X射线应力仪上测定了失效前后经不同渗碳工艺处理的几种渗碳齿轮钢的残余内应力分布.测得渗碳层的残余内应力均为压应力,并且沿渗层呈现一个波峰、两个波谷的复杂分布;分析认为失效后残余内应力的释放程度与渗碳层碳的浓度梯度有关,对碳钢来说,在一定有效层深范围内(<1.0 mm)残余压应力对材料的接触疲劳强度有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融合了预应力磨削与磨削淬硬技术原理,提出一种预应力淬硬磨削技术方法.以工件淬硬层组织形貌、分布特征、厚度、硬度等为研究对象,开展预应力淬硬磨削复合加工试验研究,并与单纯磨削淬硬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同加工条件下,预应力淬硬磨削加工表面在宏观上具有与磨削淬硬加工表面相同的金相组织形貌与分布,组织为亚温淬火组织.与磨削淬硬工艺相比,预应力淬硬磨削工艺对磨削热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预应力淬硬磨削试件的淬硬层硬度、厚度略小于磨削淬硬试件,但表面硬度可以达到常规完全淬火硬度;该研究工作可为开发预应力淬硬磨削工艺及工件表面质量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铸铁等离子束淬火区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观察铸铁材料等离子束淬火的组织,并结合等高子束的温度分布,分析了等离子束淬火区的组织转变特点及硬度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铸铁材料等离子束淬火时,淬硬层与基体之间基本没有过渡区,整个淬硬层的组织近乎全部为隐针马氏体,故硬度高,且硬度在整个硬化层没有明显的变化;淬硬层略有凸起,并受到来自未淬火的基体的挤压力,这对于提高硬化带的接触疲劳强度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功率 Nd:glass 激光器对 LY12CZ 铝合金小孔构件表面进行激光冲击强化处理,并对冲击区域进行残余应力场的测试与分析。结果显示,在激光功率密度为1.75 GW/cm2和光斑直径为6 mm 的强激光冲击作用下,冲击区域产生了残余压应力场,层深约1.2 mm,表面最大残余应力为-57 MPa,厚度方向上最大残余应力为-36 MPa。优化后的激光冲击处理工艺参数能够获得较好的残余应力场。  相似文献   

9.
不同淬火工艺对7075铝合金厚板残余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075铝合金厚板进行固溶处理后,分别采用浸没淬火和喷淋淬火再进行预拉伸处理。运用裂纹柔度法检测2种淬火板和相应的预拉伸板内部的残余应力,研究不同淬火工艺对铝厚板残余应力产生和预拉伸后重新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淬火速率越大,铝厚板内产生的残余应力也越大,浸没淬火试样的残余压应力和残余拉应力分别比喷淋淬火试样的残余压应力和残余拉应力大60%和73.6%;经过预拉伸处理后,淬火应力得到极大消减,残余应力被控制在±20 MPa以内,满足后续加工的要求;当拉伸量为1.8%,2.2%和2.5%时,残余应力的消减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0.
基于激光淬火的二维温度场理论 ,通过对温度场分布公式的拟合简化 ,推导出激光淬火淬硬层理论宽度及深度计算公式 ,讨论了产生最大淬硬层深度和宽度的条件 从理论上说明了激光淬火工艺参数对淬硬层深度和宽度的影响 在对QT80 0 - 2进行的激光淬火实验中 ,淬火硬化层实测宽度和深度的实验值与理论计算值之间的误差大约为 1 0 % ,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2006年7月汉中市出现的持续高温天气进行分析,揭示持续高温天气发生发展的天气学原因,为今后的预报提供指导依据。同历史资料做对比,深入分析高温阶段天气形势特征。发现2006年汉中持续高温刷新了多项历史纪录:日最低气温28.1℃、日平均气温>30℃连续9天、日最低气温>25℃连续9天、日平均气温32.7℃。高温持续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副高的控制时间的长短,而副高控制时间的长短又与副高的位置、波长的长短有关。高空南亚高压的位置及持续时间也是高温天气得以持续的重要条件。台风及其减弱为弱低压后,其携带的大量暖湿水汽以及弱低压外围的偏北下沉气流对高温天气起到辅助加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剖析了甘肃省农业发展的优势和所面临的问题,认为加速“两高一优”农业建设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加速“两高一优”农业建设和持续发展的总体设想与具体可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施用酒花专用微肥,可增加土壤中微素含量,有利于酒花对大量和微量元素的吸收。由于营养的改善,亩增产鲜花64—168公斤,甲酸平均含量由6.1—6.9%提高到7.3—7.6%,高于出口标准。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个人评价问卷(PEI)对丰城市某中学300名留守与非留守高中生自信心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留守与非留守高中生总体在体育运动维度上自信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维度上两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2)留守与非留守高中男生在体育运动维度上自信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维度上两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与非留守高中女生自信心水平在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3)留守高中男女生在学业表现、体育运动、评定总体自信水平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留守高中男女生则在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同人们交谈、评定总体自信水平维度上差异显著。留守高中生在体育自信方面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5.
张建文 《太原科技》2006,(9):59-60,63
在镇城底矿南四采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中,将三高资料处理应用到山区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中确实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引领发展。推动江西又好又快发展,关键靠人才,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领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强省、科教兴赣的重大战略。  相似文献   

17.
根据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态势,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特征,从6个方面提出了构筑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对用高压高频电源驱动的介质阻挡放电时空动力学研究的过程中,针对高压高频信号难以测量的问题,采用高压自屏蔽的方法,解决了高压漏电流引起的分压电阻过热的问题,实现了高压高频信号的精密测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新型X射线装置研究礁灰岩渗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礁灰岩油藏复杂的渗流特征,实验采用了一种新型的X射线装置;该装置是美国Coretest公司生产的XRSC—198 X射线线性扫描仪,它不仅可以完成常规的高温高压驱替实验研究,也可以进行岩芯驱替过程中流体饱和度和相渗曲线的测试。研究采用的是LH11-1礁灰岩油田取得的岩心,利用XRSC—198 X射线线性扫描仪开展了组合长岩心初期水驱油驱替实验和50倍水体驱替实验。研究了储层岩心水驱油两相渗流特征、驱替效率以及相渗特征。采用X射线扫描方式得到了驱替各个阶段含水饱和度分布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对于礁灰岩油藏初期水驱阶段采收率较高,后续通过高倍水驱的方式也可以采出较少的剩余油。通过X射线扫描可以发现随着注入端流体的注入,X射线强度不断减弱,可以得到较明显的驱替前缘特征。在高倍水驱阶段,X射线强度变化很小,说明岩心内流体饱和度变化较小,原油采出较少。  相似文献   

20.
为推动双极性高频高压方波脉冲电源的研究和发展,对双极性高频高压方波脉冲电源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概况进行归纳。以固态电力电子开关器件为基础,总结了几种主要的技术实现方案并加以述评,以及对改善脉冲电源使用性能的相关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对现今依然存在的问题做出阐述,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