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研究了高铬铸铁磨球在不同介质淬火的冷却曲线、温度场、淬火裂纹、断面上硬度分布以及φ60磨球的跌落冲击试验.结果表明空淬未能淬硬,水淬产生裂纹,油淬对小于φ100的磨球不产生裂纹.采用有机淬火介质A1得到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无机介质B1经适当整调也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2.
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对柴油机曲轴中频淬火瞬态温度场进行了模拟计算;利用临界冷却速度为判据预测了曲轴的淬硬层深度,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末端淬火、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线衍射仪(XRD)、光学显微镜(OM)和硬度等分析测试方法研究Al-8.0Zn-2.0Mg-1.6Cu铝合金的淬透性及淬火冷却过程中的微观组织演变.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降低,试样的硬度显著下降,其淬透深度约为40 mm,临界冷却速度约为3.8℃/s;淬火冷却过程中平衡态MgZn2(η)相析出是影响该合金淬透性的主要因素,其析出温度区间为438~215℃;平衡态MgZn2相在淬火冷却时先后经历晶界与晶粒内部2个过程的析出,析出峰值温度分别为387℃和342℃.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了十二种不同成分的钢材(碳纲和合金钢),做成几种直径的圆柱试样,在不同工艺(得相同淬硬层深)下,或相同工艺(得不同淬硬层深)下,进行了高频淬火。然后测量了它们的残余应力分布曲线,并在几种相应条件下进行了比较,讨论了钢材含碳量、合金元素、直径和层深大小对残余应力分布和最大残余压应力值的影响。还测定了各材料500℃下的维氏硬度,据成分计算了它们的 Ms 点温度,在 Ms~Hv(500℃)的坐标系中求得了各材料的φ15mm 试样、1.5mm层深的最大残余应力分布区域。据此可推测各材料高频淬火后的最大残余压应力值的大致范围。  相似文献   

5.
用IVF冷速测量仪测定了10种不同淬火油的冷却曲线和试样淬火后的硬度数值,通过比较发现,由Segerberg公式计算的淬火介质硬化能力和实际硬度的对应关系较从沸腾向泡沸腾转变的温度和最大冷速的对应关系为好,而且对碳钢的符合性比对合金钢的好。基于“保证淬硬的关键是在特定区间的冷速要足够快”这一思想,分别针对碳钢和合金钢,提出了Sereberg的修正公式。试验结果表明,修正公式的符合性优于原公式。  相似文献   

6.
融合了预应力磨削与磨削淬硬技术原理,提出一种预应力淬硬磨削技术方法.以工件淬硬层组织形貌、分布特征、厚度、硬度等为研究对象,开展预应力淬硬磨削复合加工试验研究,并与单纯磨削淬硬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同加工条件下,预应力淬硬磨削加工表面在宏观上具有与磨削淬硬加工表面相同的金相组织形貌与分布,组织为亚温淬火组织.与磨削淬硬工艺相比,预应力淬硬磨削工艺对磨削热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预应力淬硬磨削试件的淬硬层硬度、厚度略小于磨削淬硬试件,但表面硬度可以达到常规完全淬火硬度;该研究工作可为开发预应力淬硬磨削工艺及工件表面质量控制技术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聚合物冷却介质对50CrMn钢板簧的淬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消除用油作淬火冷却介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笔者在分析了聚合物冷却介质的冷却性能后,3种浓度的281A水溶性冷却介质对50CrMn钢板簧进行了淬火工艺试验,并对试样进行了金相分析和硬度测试,随后,与20号机油进行了淬火变形、介质管理等方面的比较,进而,分析了聚合物淬火介质淬长片板簧侧弯变形超差的原因是:此类冷却介质在钢的Ms点以下的温度范围,其冷却速度远较油快所致。最后,总结出在板簧行业推广使用聚合物冷却介质时,尚需解决降低该类介质在低温区的冷却速度和使用过程中的浓度校正及变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铸铁等离子束淬火区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观察铸铁材料等离子束淬火的组织,并结合等高子束的温度分布,分析了等离子束淬火区的组织转变特点及硬度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铸铁材料等离子束淬火时,淬硬层与基体之间基本没有过渡区,整个淬硬层的组织近乎全部为隐针马氏体,故硬度高,且硬度在整个硬化层没有明显的变化;淬硬层略有凸起,并受到来自未淬火的基体的挤压力,这对于提高硬化带的接触疲劳强度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9.
采用 ANSYS 软件,对圆柱形试样的淬火过程进行有限元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际测得的冷却曲线进行对比.对比分析显示二者吻合,证明利用ANSYS进行淬火过程温度场模拟是可信的.对45号钢车轮件的水冷淬火、水油双液淬火过程的三维温度场进行模拟.模拟分析发现,45号钢车轮淬件尺寸较大,自身冷却速率较慢.采用水油双液淬火,由水淬转为油淬时,马氏体的转变受到较大影响, 有可能导致淬不足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钢的激光淬火工艺参数对淬硬层深的影响 ,本文对T10钢进行了激光淬火试验。结果表明 :淬硬层深随激光功率的增大、扫描速度的降低、激光束重叠尺寸的增大而增大 ,其中扫描速度对淬硬层深的影响相对较大 ;在功率 (0 .9~ 1)kW ,扫描速度 2 0~ 30mm s ,光斑直径 3mm ,激光束重叠 1.0~ 1.5mm的工艺参数范围内 ,可获得不小于 0 .5mm的淬硬层深 ,表面硬度达HV10 95左右 ;此外还发现 ,激光淬火前用碳黑进行黑化处理 ,有可能在T10钢表层形成亚共晶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