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淮海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分析了淮海经济区358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呈凝聚型空间分布;空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区域总体特征、两纵三横的轴线特征和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从具体景区分布看,沿海沿河地区、铁路沿线地区以及连云港、徐州、枣庄、济宁和泰安等主要城市A级旅游景区分布密度较高.根据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从旅游资源、交通、经济和区位等因素对成因及空间结构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运用城市中心度、引力模型、断裂点公式等相关方法,从中心城市及其相互联系和吸引辐射腹地3个方面,划分淮海城市群的理论空间范围,并结合淮海核心区一体化建设实践和地域邻近实际情况,综合界定出淮海城市群合理的空间范围。结果表明:徐州是淮海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它的城市中心度、综合实力和对外经济联系量均远高于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且与周边城市联系紧密,吸引辐射腹地范围广阔;淮海城市群理论上的空间范围包括徐州、枣庄、淮北、宿州、宿迁、临沂、淮安、济宁、商丘和连云港共10个城市,而合理的空间范围则为徐州、枣庄、淮北、宿州、宿迁、临沂、济宁、商丘和连云港共9个城市。  相似文献   

3.
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形研究及优化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现状,其表现为城市体系比较完整,但首位度偏小,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城市分布的轴向特征明显.利用齐夫(Zipf)公式和关联维数对其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优化城市体系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强化徐州一级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加快区域空间结构轴的建设;建立健全统一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4.
王洁 《河南科学》2015,(3):453-459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区位商原理建立城市流强度概念与模型,对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主要外向部门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等指标进行测算,进而对城市经济空间联系强度进行定量分析与横向比较.结果显示:淮海经济区内各城市发育程度较低,城市流强度弱,尚未形成城市联系密切的高密度城镇群体,城市间经济联系较弱.最后,针对淮海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方向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潇潇  徐新 《科技信息》2012,(35):235-235
淮海经济区由苏鲁豫皖4省边界的20个地级市组成,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的省际边界区域。淮海经济区域市化具有其独特的区位、自然、交通设施即新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因素。淮海经济区新型城市化发展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栽力,走集约型发展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空间组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福建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提出了基于城市经济区的福建省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思路.通过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选取14个中心城市,运用零售引力模型,计算出各个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并根据城市经济区划的原则把福建省划分为8个城市经济区.最后从区内和区外两个方面出发,依据多增长极战略和点轴发展理论对福建省区域经济的空间构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城市的宜居性是当代城市竞争力评价的重要参考标准,也是21世纪被广泛认知的"城市观".本文基于主成分分析法,以淮海经济区20座城市为研究对象,从五个方面构建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ATLAB软件对淮海经济区各城市的"宜居性"进行综合测评.结果表明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经济富裕度在城市宜居性评价中贡献率最大;现阶段徐州市是淮海经济区最宜居的城市.最后,对测评反映的宜居城市建设中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8.
以淮海经济区的20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运用OLS和工具变量(IV)回归的方法探求收入不平等及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城市创新的影响。另外,详细论述了模型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并引入了地理意义上的外生变量。结论表明:①强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带动淮海经济区的城市创新,这个结论也验证了大量的国内外研究;②强大的中产阶级的存在有利于促进城市创新。由于本文是为数不多的对该领域的探索,并且样本量过小,所以第二个结论能否被推广还有待被更大范围的数据验证,但该结论对淮海经济区却有很强的针对性。基于此,提出了如下建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配套制度的制定、缩小城乡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以及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功能。  相似文献   

9.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在对城市中心性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加权Voronoi图分别对中原经济区城市进行中心性评价、城市空间影响力分析.结果表明,中心性强度高的城市集中在京广线及其以西地区,且中心性等级类型齐全;京广线以东地区城市中心性等级普遍较低,主要分布有第Ⅲ级、第Ⅴ级类型;在城市空间影响力上,中原经济区和次区域的中心性强度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递减的特征.据此,并考虑区位条件、交通中介、空间关系等因素,将中原经济区划分为1个Ⅰ级城市经济区、3个Ⅱ级城市经济区和4个Ⅲ级城市经济区.  相似文献   

10.
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定位研究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分析了徐州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徐州市目前的城市规模、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及影响力,遵循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规律和共性,结合徐州自身的特点,对徐州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定位、产业定位和特色定位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03年、2007年、2012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利用基尼系数、主成分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经济区县域经济时空格局演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2年间蓝色经济区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22003年、2007年、2012年的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经济区内存在高值、低值集聚现象,高值多集聚在以烟台、威海、青岛为中心的北部环渤海沿岸和南部黄海沿岸地区,低值多集聚在西北黄河三角洲区域和中部内陆地区.3蓝色经济区县域经济冷、热点区域空间格局在不同年份均出现一定程度的波动.4蓝色经济区经济差异格局演化驱动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地理区位、政策与区域发展战略、资源基础和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2.
从生产、商贸、信息、交通、科教、金融、医疗和文化8个方面建立起城市中心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首位度等相关方法,以地级市区为研究单元,对2012年淮海城市群内主要城市的中心性、规模分布和区域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徐州是淮海城市群的首要中心城市,在生产、商贸、交通、科教、金融和医疗方面的中心性最强,但其首位分布并不显著。徐州的城市中心性不显著,且与临沂、济宁、连云港差距较小。  相似文献   

13.
针对淮海经济区七个城市的宜居程度,从经济和生活质量、公共设施和生活保障、交通出行的便捷性、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安全性五个方面选取指标,运用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和Excel求解,得出徐州排名第一,最适宜居住;连云港次之,较适合居住;商丘、宿州排名最后,宜居指数低等结论.  相似文献   

14.
区域产业联动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形式.基于共享式增长视角,结合温州的区位条件及功能定位,分析了温州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联动的现实基础,提出促进温州与该经济区各次区域产业联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以图论和威尔逊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区域中心城市适宜区位的模型,试图定量确定开放条件下区域中心城市的适宜区位.通过嘉兴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开放条件下区域中心城市的适宜区位常常偏离所在区域的几何中心,而趋于主导联系方向.  相似文献   

16.
区域中心城市区位选择的模型研究--以嘉兴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图论的有关做法,结合威尔逊空间相互作用模型,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区位选择的模型,从而试图定量分析封闭和开放两种条件下区域中心城市的适宜区位.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在封闭条件下区域中心城市适宜区位趋于区域的地理中心,而在开放条件下区域中心城市适宜区位趋于主导联系方向.作者选取浙江省嘉兴市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别考察了封闭和开放两种条件下嘉兴区域中心城市适宜区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与分工是都市圈空间重组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动力.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地区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等方法,对2005~2012年徐州都市圈服务业区域分工特征及其演化态势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圈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以徐州为核心向外围降低的圈层分布格局,不同类型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及集聚程度存在差异;徐州都市圈服务业地区专业化程度均不高且有弱化趋势,各城市具有专业化优势的服务行业发展各异;不同服务行业的区域分工不断深化,区域分工程度高的行业由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向社会性服务业演变.  相似文献   

18.
以徐州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力模型计算2006年~2016年中心城市与各个次级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并结合都市圈内城市发展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析都市圈内部经济发展时空差异.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2016年徐州都市圈的经济发展水平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提高,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总体在不断缩小.但是都市圈内中、东部之间经济发展差异有加大的趋势.徐州作为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辐射功能显著,与其经济联系密切的几个城市主要集中在距离徐州市80km范围内的淮北市、宿州市和枣庄市,其余城市因为受到自身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与中心城市的经济紧密度相对较弱,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9.
宜居城市的构建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城市追求的目标,也是当前国内外城市研究的热点.针对淮海经济区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商丘、济宁、宿州、枣庄和淮北这八座城市的宜居水平进行分析,建立综合评价衡量城市宜居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城市宜居水平的综合得分,同时利用TOPSIS考虑不确定因素对宜居城市评价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根据八个城市宜居城市的综合得分,给出排名,结合实际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以增长极理论为分析框架,探索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期揭示区域城市间的扩散回波效应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关联的总体水平提高,由上海、南京和杭州等中心城市规模经济带来的扩散效应,促进了区域中部城市的崛起,城市发展出现由中心向外围转移的趋势;市场经济的回波效应促使无锡、徐州等城市演变为新兴经济增长城市,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市发展迅速.随着城市时空关联程度的提高,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两极化现象却愈演愈烈.在中心城市扩散效应作用下,长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关联程度日益增强,而回波效应却使得城市间两极分化现象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