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城市宜居性问题,建立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对淮海经济区内8个核心城市进行城市宜居水平评价,得到宜居水平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徐州、济宁、连云港、商丘、宿迁、枣庄、淮北、宿州,并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提高城市宜居水平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宜居城市的构建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外城市追求的目标,也是当前国内外城市研究的热点.针对淮海经济区的徐州、连云港、宿迁、商丘、济宁、宿州、枣庄和淮北这八座城市的宜居水平进行分析,建立综合评价衡量城市宜居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城市宜居水平的综合得分,同时利用TOPSIS考虑不确定因素对宜居城市评价稳定性的影响.最后根据八个城市宜居城市的综合得分,给出排名,结合实际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生产、商贸、信息、交通、科教、金融、医疗和文化8个方面建立起城市中心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首位度等相关方法,以地级市区为研究单元,对2012年淮海城市群内主要城市的中心性、规模分布和区域差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徐州是淮海城市群的首要中心城市,在生产、商贸、交通、科教、金融和医疗方面的中心性最强,但其首位分布并不显著。徐州的城市中心性不显著,且与临沂、济宁、连云港差距较小。  相似文献   

4.
针对宜居城市的评价,选择影响城市宜居性的主要显著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分别建立主成分分析和模糊C均值聚类模型,运用SPPS、Excel、Matlab等软件编程求解,得出结论:影响指标之间的相互承载关系并抽取其中主要影响成分;查阅统计年鉴获得宿迁、连云港、宿州、商丘、济宁、枣庄、徐州、淮北这八个城市的各项指标数据,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将其划归为三种宜居城市类型并做Friedman检验;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宜居城市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淮海经济区七个城市的宜居程度,从经济和生活质量、公共设施和生活保障、交通出行的便捷性、城市环境质量、城市安全性五个方面选取指标,运用层次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和Excel求解,得出徐州排名第一,最适宜居住;连云港次之,较适合居住;商丘、宿州排名最后,宜居指数低等结论.  相似文献   

6.
运用空间分析和网络分析的方法,分析淮海经济区的几何中心和经济重心的地理分布,测度该经济区城市经济联系网络的中心度.研究表明:目前淮海经济区地理区位和经济区位最好的城市均为徐州市,即徐州是该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但其辐射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功能尚较缺乏,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还相对不足.据此,应着力提升徐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并加快推进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核心区一体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联系强度的角度出发,运用城市中心性、经济联系总强度与隶属度模型,探讨苏北地区的空间范围.根据熵值法确定徐州为苏北的中心城市,以徐州为中心划分出核心圈层与外围圈层;根据经济联系强度、隶属度等对苏北地区28个县市进行了空间重构,初步将苏北地区划分为3大区域,并结合相关分形理论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徐州城区、丰县、沛县、睢宁、新沂、邳州、宿迁城区、连云港城区、沭阳、东海、泗阳、泗洪、赣榆、灌云14县市构成了以徐州城区为中心的徐宿连区;淮安城区、灌南、涟水、盱眙、洪泽、金湖、响水7县市构成了以淮安城区为中心的淮安区;盐城城区、射阳、建湖、阜宁、东台、滨海、大丰7县市构成了以盐城城区为中心的盐城区.  相似文献   

8.
以淮海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从定量和定性两个层面,分析了淮海经济区358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A级旅游景区呈凝聚型空间分布;空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区域总体特征、两纵三横的轴线特征和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从具体景区分布看,沿海沿河地区、铁路沿线地区以及连云港、徐州、枣庄、济宁和泰安等主要城市A级旅游景区分布密度较高.根据景区空间分布特征,从旅游资源、交通、经济和区位等因素对成因及空间结构优化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社会网络分析和功能多中心性等模型与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对2002~2012年间淮海城市群的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多方面的动态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淮海城市群的城镇体系较为完善,空间结构较为紧密,集聚作用与扩散作用相对均衡,并已处于城市群的快速发育阶段,且有向成熟城市群过渡的趋势。其空间结构演化呈现以下特征:淮海城市群的内部联结度逐渐增强,网络结构趋于稳定;处于极化态势向均衡态势的过渡期,空间多中心性特征初现;存在着显著的核心半边缘边缘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16,(7):1193-1197
基于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湖北省旅游经济数据,结合GIS技术,探讨该省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结果表明:省域内部旅游经济差异明显,空间联系表现为沿主要交通干线"点-轴"扩散,联系强度随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此外,通过对中心城市旅游经济隶属度及旅游吸引范围的测算,表明旅游城市的规模与旅游经济的辐射空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空间分形研究及优化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淮海经济区城市体系的现状,其表现为城市体系比较完整,但首位度偏小,规模结构失衡;城市密度较大,空间分布相对均衡;城市分布的轴向特征明显.利用齐夫(Zipf)公式和关联维数对其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优化城市体系结构提出了几点建议:强化徐州一级中心城市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加快区域空间结构轴的建设;建立健全统一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地级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综述了国内外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江苏省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分3层,以发展为表征,涉及发展水平、发展效益、发展潜力、发展外向度、发展调控度等5个方面共29项指标,运用SPSS对2003年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江苏省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函数,并对江苏省地级市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论是:苏州、南京、无锡3市城市竞争力最强,常州、南通、镇江3市较强,连云港、泰州、徐州、扬州、盐城5市较弱,淮安、宿迁市2市最弱.  相似文献   

13.
在认识城市势力圈内涵和比较两类划分方法的基础上,用由主成分分析法得到的城市综合规模值和借助GIS求得的最短交通时间成本,来修正势能模型,并划分江苏城市势力圈的范围.结果显示:苏南形成了以南京、苏州为龙头的势力圈空间架构,苏中呈现较为均衡的势力圈态势,而苏北势力圈呈非均衡状态.通过势力圈范围与行政区域的叠合,得到各市域的势力圈构成和各势力圈的跨市域分布,以及两者之间的4种叠合关系.研究结论可为江苏城市体系规划的编制以及省内行政区划的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首先使用因子分析对2005年江苏省13个城市的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无锡的社会发展水平最高,南京居次,扬州处于第三位,苏州第四,连云港的社会发展水平最低.其次利用聚类分析把13个城市分成三大类,结果显示第一类是无锡、苏州、南京、常州;第二类包括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归于最后一类,进一步对各类城市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所得结果提出了推动江苏省社会和谐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城市的商贸、服务、空间作用、制造业和对外开放5个系统,选取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采用2006-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的相关数据,构建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时长株潭城市群中8个主要城市中心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将长株潭3城市中心性的评判结果进行了分析,从而进一步对长株潭城市群城市中心性的特征和演变过...  相似文献   

16.
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体系,并进行定量评价;在聚类分析基础上呈现量化结果的空间分异特征,即山东半岛东、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高于中部城市,并在空间上表现为分区群聚分布特点.最后,对半岛城市与省内其它9城市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获水是流经今河南省商丘市、安徽淮北市萧县和江苏徐州市境内的一条古代河流。《汉书·地理志》中对获水的记载主要涉及其过郡数目和流向上,同时又涉及获水与汲水的关系。经推论知获水乃汲水之支津,获水是否独立为一条河流致使其过郡数目有“五”和“三”之别,获水的流向整体上是先东南后东北的流向,其转折点出现在萧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