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珠江流域旱涝灾害变化特征与R/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清代1644-1911年的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统计了珠江流域以及各个子流域的旱涝灾害发生频次.利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清代珠江流域的旱涝灾害演变趋势和周期;通过R/S分析计算Hurst指数,预测未来旱涝变化特征,并通过近50年的气象降水资料计算的SPI指数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清代珠江流域洪涝灾害的频次整体高于干旱灾害的频次,其中1695年、 1860年和1894年既发生了流域性干旱也发生了流域性洪涝;旱涝频次的主要振荡周期为32~34 a;珠江流域未来的干旱、洪涝灾害整体变化将与过去的变化趋势一致,且流域洪涝序列的Hurst指数比干旱序列的Hurst指数更为接近1.0,说明清代珠江流域洪涝序列的趋势延续性比干旱序列更强.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历史时期气候灾害特征及影响因子,建立了清代1644-1911年云贵地区的旱涝指数序列,采用滑动t检验和总体经验模态分解(EEMD)分析了清代云贵地区旱涝灾害的突变特征和多时间尺度周期性特征,研究表明:清代云贵地区旱涝指数整体较平稳,呈现先明显增加后减少,然后趋于平稳,清末又明显增加的趋势,旱涝指数序列具有多个跃变点,且具有显著的2.8 a和6.6 a年际周期,13.0 a和40.2 a的年代际周期.由旱涝灾害年次和年均县次比的空间分布图发现,其具有同旱同涝的空间分布特征.由于13.0 a的周期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序列的周期接近,故采用交叉小波分析着重探究了太阳黑子活动对云贵地区旱涝变化的影响,发现云贵地区旱涝指数序列同太阳黑子相对数序列在3~6 a的时间尺度具有强凝聚性共振周期.  相似文献   

3.
晋陕蒙毗邻区域是由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变化的过渡地带,也是典型的气候变化敏感区.基于历史洪涝灾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利用最小二乘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从灾害的频次、县次和强度进行时空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汉至民国共有洪涝灾害285 a,共835县次,明清集中了总年数的69.2%,清至民国集中了总县数的71.3%.秋季和夏季是洪涝灾害频次最多、地域最广的季节.历史洪涝灾害呈波动上升趋势,经历了平缓—波动增加—快速上升3个阶段.第1个活跃期在唐至北宋时期,明朝以来,频次和县次均越来越高,清至民国时期形成第2个活跃期.灾害演化过程中有着15~18 a,26~30 a,3~8 a 3种尺度周期.历史洪涝灾害空间差异明显,重心不断迁移,总县次中轻度灾害占32.58%,中度灾害占53.53%,重度灾害占13.89%.人口众多的榆林、延安为灾害的高频中心,伊金霍洛旗、方山县为低频中心.  相似文献   

4.
经济发展与洪涝时空变化的相关分析 --以海河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历史上海河流域洪涝灾发生的次数、受灾范围,受害程度等.通过对洪涝灾害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析,揭示了洪涝灾在历史上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洪涝灾对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确定洪涝指数,对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对该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概率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频繁,灾害损失严重,极端降水事件发生的概率风险很大,洪涝灾害和灾情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洪涝灾害的变化规律和风险分布,本研究利用该地区1961~2011年气象观测资料和1980~2011年一季稻发育期资料、面积产量数据,以累积湿润指数为基础构建灾害辨识指标,分析了一季稻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综合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脆弱性和承灾体暴露性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完成了风险度区划。结果表明:(1)近51年长江中下游一季稻洪涝灾害年际变化显著,除重度洪涝外均呈增加态势;大部分地区灾害发生频次为30~90次,高发区在湘鄂交界西部地区。(2)一季稻洪涝灾害发生概率高值区在长江沿岸地区和浙江东南沿海地区,达30%以上;灾损率为3.2%~5.2%,大致呈阶梯分布,从东到西逐渐减小;大部分地区种植比率低于10%,江苏省的种植比率明显高于其他省;风险度分布大致以长江为轴,由长江沿岸向外逐渐递减,最高值出现在湖南石门,达0.24。  相似文献   

7.
清代(1644~1911年)是广西农业开发的重要时期,也是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时期。通过对清代广西水旱灾害史料的量化统计和史料分析,发现清代广西水旱灾害频发,对农业损害极大,水旱灾害多发生于漓江、浔江、桂江、黔江等广西传统农业开发地区,连年灾害促进了人口向广西西部的转移,山区的土地开发和种植耐旱耐瘠的杂粮作物成为清代灾害时期农业生产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8.
清代济南市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清代济南洪涝灾害的时间特征、灾害的等级序列和灾害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清代268年间济南市共发生洪涝灾害110次,其中轻度涝灾41次,中度涝灾60次,大涝灾6次,特大涝灾3次;清代济南地区洪涝灾害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其中第1阶段(1644-1709年)和第3阶段(1780-1839年)为涝灾少发期,第2阶段(1710-1779年)和第4阶段(1840-1919年)为涝灾多发期;而且从早期到晚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洪涝灾害的成灾强度也呈现增强趋势.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年降水量明显增加,是该地区清代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同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改造和不科学的利用方式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发生及成灾程度.  相似文献   

9.
基于历史统计资料,本研究统计分析了江汉平原明清时期洪涝灾害发展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灾害成因。研究表明:明清时期,江汉平原地区洪涝灾害频率加快、强度增大的趋势,并经历了少灾、多灾、大灾三个时段;同时,洪涝灾害发生还有夏秋多、春冬少以及沿江地区多,丘陵岗地少的特点;洪涝灾害发生和发展既受大气环流、地质地貌等自然因素的控制,同时更是人地矛盾激化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福建沿海地区洪涝灾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福建沿海各地志书中有关洪涝的记载和这些地区部分洪涝的资料,对洪涝灾害作了分析。结合地域地貌、气候等特征以及人为因素,探讨了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和洪涝发生的规律,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暴雨洪涝事件影响城市交通路网运输性能,增加城市应急通行时间.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2h设计雨型下城市交通路网受损过程,对长历时特大暴雨情形则考虑不足.2023年7月,北京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长历时特大暴雨事件,造成严重洪涝灾害.联合利用城市洪涝模型和动态交通路线规划分析,量化评估了特大暴雨事件对北京市通州区居民通过城市路网前往医院、紧急避难场所等地所需通行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特大暴雨事件可使居民前往避险地点时间增加约20min;(2)短时极大雨强与前期足量积水均会显著减缓城市交通系统通行性能恢复速度,放大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因此,在评估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时需综合考虑短时降雨强度超限造成的突发性失稳与长时间连续降雨致涝造成的渐进性失稳风险,并据此优化极端暴雨洪涝场景下灾害风险管控与应急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大冶湖流域1901年~2000年近百年来的历史洪水资料,对该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特征、灾害等级进行分析,并利用Matlab小波分析方法对洪涝灾害等级的周期变化规律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冶湖流域在前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较低,到后期洪涝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集中性,主要集中发生在夏季;中后期主要以重度洪涝灾害为主,中度洪涝灾害和特大洪涝灾害也比较频繁;各等级洪涝灾害的周期变化与规律有很大差异性.针对大冶湖流域洪涝灾害的特征,分析了成灾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干旱是我国自然灾害中发生最频繁,最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当前已有学者对我国明清时期华北、华中、江南地区的干旱灾害进行较多的研究;而关于河南省的干旱灾害的研究,尤其是干旱灾害等级的划分标准和时空变化特征仍鲜有报道.基于此,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对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年)河南省干旱灾害的等级划分与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河南省共发生轻度旱灾115次、中度旱灾86次、重度旱灾7次,特大旱灾29次;(2)在时间分布上,干旱灾害年际变化呈现波动性,同时与"小冰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3)在空间分布上,干旱灾害发生频次呈现出西北部较多,东南部较少的特征.其研究结果对探索未来气候变化规律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及核密度分析的方法,借助ArcGIS软件,结合浙江省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演变格局从时空的维度上探究其农业文化遗产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浙江省的52个农业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在不同的区域内皆均有差异;(2)各地级市区域内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呈现不同的凝聚特征,根据核密度值的比重,空间分布类型主要分为3个梯队;(3)先秦时期和秦汉魏晋时期遗产较少,从先秦至明清,遗产项目数量不断增多、类型不断齐全、内涵不断丰富.今后应注重代表区域性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申报,以推进全省农业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5.
基于福建省福州市9个气象站1960年-2010年的逐月降水资料,在年和季节的尺度上计算了福州市各站点的Z指数及区域旱涝指数,并根据Z指数的划分等级分析福州市的旱涝情况,讨论51年旱涝灾害和季节性旱涝灾害的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Arcgis的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近51年间,从旱涝灾害的年度性特征来看,福州市发生区域性干旱或洪涝均无明显的时间变化趋势特征;从季节性特征看,任何季节都可能出现旱涝灾害,与实际气象资料记载情况大体一致;(2)从福州市旱涝灾害的空间分布来看,年尺度上无论洪涝还是干旱福州市东北部都是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季节尺度上西南地区发生季节性旱涝的频率最低,而沿海一侧发生季节性旱涝的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湖南暴雨洪涝灾害损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4—2010年湖南灾情统计资料,对湖南暴雨洪涝灾害损失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以年降水量、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城镇率和建成区面积等为指标,从自然和社会2个方面,初步探究了湖南洪涝灾害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湖南暴雨洪涝灾害整体呈现加重的趋势.洪涝灾害年内分布差异大,夏季最为集中,空间上主要集中在"湘资沅澧"四水流域下游和洞庭湖区.湖南暴雨洪涝灾害损失的变化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的影响,从全省来看,损失与年降水量、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和城镇率间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前两者尤为显著,作为致灾因子的强降水是造成湖南洪涝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虽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灾害脆弱性,但同时灾害暴露性的增加更为显著,从而使得湖南暴雨洪涝灾害的损失以及风险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陕西省环境污染事件的时空分布、演变和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0-2019年113起环境污染事件数据,使用 ArcGIS 描述其空间分布特征,运用标准差椭圆揭示其空间演变规律,并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0-2013年环境污染事件频次最少,5~6次浮动,2014年增至23次达到10年间最大值,此后波动下降;春、夏为高发季节,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共占83 .2%;环境污染事件主要集中于关中地区,渭南、宝鸡最多,共占全省总频次的38 .4%,咸阳发生次数最少;环境污染事件的重心位于关中,总体向西南方向转移;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次数与城市人口数呈正相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陕西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数总体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关中为环境污染事件的高发地区.  相似文献   

18.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但同时,永定河多灾多难、洪涝频发,历史上洪水曾多次进袭北京城.以过去2 000a来永定河的洪涝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查找历史文献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了解永定河洪灾的时空分布特征,探究其规律、成因及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域地形、地质、气候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均会对洪灾的时空分布产生影响.2 000a来洪水频率阶段性增强,在气候转型阶段洪水频率较高.这些为永定河防洪抗灾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根据苏州气象资料和太湖水情资料分析,1980年以来,太湖地区气候灾害演变的特点表现为隆冬偏暖、初夏高温、盛夏偏凉等气温异常的频度明显上升,降水仍持续40年准周期变化,1980年至1990年初雨水异常偏多,特大洪涝连续出现,是一个气候异常的多灾时期。  相似文献   

20.
利用黔东南地区1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逐月地面0~20 cm浅层地温实测资料,分别统计四季浅层地温的时间序列,采用正交函数分解(EOF)、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经验模态分解(EMD)趋势等方法,分析各季浅层地温的空间分布结构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黔东南各季浅层地温均为正值,表明浅层地温高于0℃以上,但各季节的时空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在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地形等影响下,各季变化大值中心分布不同,次区域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各季表现出显著年代振荡特征,振幅强度均在2000年以后达到最强,四季振荡周期各自不尽相同,但四季浅层地温近50年来均为增温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