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实现水相中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已经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希夫碱作为配位催化反应的重要配体,对其水溶性结构的设计合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五步反应:首先利用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盐与长链二溴烷烃发生单取代反应,得到N-溴烷基取代邻苯二甲酰亚胺产品,然后与三乙胺的乙醇溶液作用生成N-烷基季铵盐取代邻苯二甲酰亚胺化合物,进一步水解得到季铵盐取代的长链氨基溴化氢产物,最后与水杨醛缩合脱水得到两种新型水溶性希夫碱化合物,总收率分别为40%和33%。通过核磁氢谱对产品进行表征,确定其结构。该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产率较高,操作简单等优点;该配体在过渡金属催化的C-C、C-N偶联反应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1-茚酮出发,通过简洁的路线合成了15个结构新颖的二氢化茚-咪唑衍生物,并对合成的新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和抑菌活性的筛选.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7、15、16和18具有较好的抗肿瘤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5对白血病(HL-60)、肝癌(SMMC-7721)及肺癌(A-549)的细胞毒活性甚至优于阳性药物DDP;化合物7、10、14、15、16和17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枯草芽孢杆菌(B.sutbilis)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化合物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出较好的选择性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3.
酰亚胺的相转移催化N-烷基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utenandt 等发现,邻苯二甲酰亚胺的钾盐与三甲基苄基的季铵盐反应时,季铵盐发生分解而得到 N-苄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同时生成挥发性的三甲铵.U.Landini 和 F.Ralla 利用季磷盐为催化剂,用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盐为被作用物,进行了固一液相转移提取烷基化反应.考虑到这些情况,我们选用对称性高并且不形成挥发性胺的四丁基溴化铵(TBAB)作为催化剂,在二氯甲烷和40~50%氢氧化钾溶液中,用卤代烃与酰亚胺在35℃进行 N-烷基化反应.用溴丁烷为烃基化试剂,对催化剂用量及反  相似文献   

4.
在固液两相体系,以手性和非手性季铵盐为相转移催化剂,研究了各种α-溴代脂肪酸龙脑酯与邻苯二甲酰亚胺的Gabriel反应,得到4种具有光学活性的α-邻苯二甲酰亚胺基羧酸酯、以肼解、水解后得到4种具有光学活性的α-氨基酸,光学纯度最高为47.4%,并观察到手性识别和双不对称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   

5.
合成新型熊果酸和甘草次酸-尿嘧啶核苷缀合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以熊果酸和甘草次酸为原料,在碱性条件下,与二溴烷烃反应生成溴代烷烃酯;继而与尿嘧啶核苷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共合成得到4个新型的熊果酸/甘草次酸-尿嘧啶核苷缀合物,并采用MTT法测试其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甘草次酸-尿嘧啶核苷缀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肺癌细胞A549的抑制作用比熊果酸-尿嘧啶核苷缀合物强;4个目标化合物均对人胃癌细胞BGC-823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3-尿嘧啶核苷酸)-正辛基]-甘草次酸酯活性最高,20μmol/L抑制率约64%),而对NCI-H460、BEL-7404等肿瘤细胞抑制作用不明显;化合物([(3-尿嘧啶核苷基)-正辛基]-熊果酸酯对人宫颈癌细胞HeLa表现出较好的抑制作用(20μmol/L抑制率约54%)。  相似文献   

6.
用2,6-二(咪唑甲基)-4-氯苯酚分别与邻、间、对-二(溴甲基)苯或2,6-二(溴甲基)吡啶反应,合成了一类新型的取代酚-咪唑钅翁型环番.所有化合物均被MS,1HNMR,IR和元素分析证实  相似文献   

7.
用2,6-二(咪唑甲基)-4-氯苯酚分别与邻、间、对-二(溴甲基)苯或2,6-二(溴甲基)吡啶反应,合成了一类新型的取代酚-咪唑Weng型环番。所有化合物均被MS,^1HNMR,IR和元素分析证实。  相似文献   

8.
在固液两相体系,以手性和非手性报铵盐为相转移催化剂,研究了各种α-溴代脂肪酸龙脑酯与邻苯二甲酰亚胺的Gabriel反应,得到4种具有光学活性的α-邻苯二甲酰亚胺基羧酸酯、以肼解、水解后得到4种具有光学活性的α-氨基酸,光学纯度最高为47.4%,并观察到手性识别和双不对称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   

9.
以邻甲基苯腈和芳香醛为原料,在强碱催化下经一步反应直接得到11,12-二氢苯并菲啶类化合物,产物再跟3芳基-3-氯-2-氧丙酸乙酸甲酯反应得到二氢苯并菲啶骈咪唑环化合物,共合成了8个目标化合物,并研究了部分目标产物的抗肿瘤活性及与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一些化合物对肝癌(HepG2)、鼻咽癌(CNE)、胃癌(7901)等癌细胞具有较好的体外生长抑制活性,与小牛胸腺DNA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取代的苯酚为起始原料,与1,3-二溴丙烷反应合成3-芳氧基-1-溴丙烷(2),通过加布里埃尔反应,使化合物(2)和邻苯二甲酰亚胺钾进行N-烷基化反应合成了2-(3-苯氧基-丙基)二氢异吲哚-1,3-二酮(3),再经肼解得到了3-苯氧基-1-丙胺(4)。将化合物(4)和过量的尿素反应生成单取代的脲(5),再加入活性中间体双乙烯酮,最终得到目标产物N1-(3-苯氧基丙基)-6-甲基尿嘧啶(6)。合成出了5个N1-取代-6-甲基尿嘧啶类化合物,并用1H NMR,IR和元素分析表征了目标产物的结构。该方法路线简捷、原料易得、反应条件较温和,选择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在固液两相体系.分别以手性和非手性季铵盐为相转移催化剂,以各种α-溴代脂肪酸薄荷醇酯为手性底物,通过与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的Gabriel反应,合成了4种具有光学活性的α-氨基酸,对比了在各种不对称诱导条件下产物的光学纯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一锅法合成2-氨基-3,5-二溴苯甲酸,开发了一种以邻苯二甲酰亚胺为原料,经过Hoffmann降解及亲电溴代的合成新方法.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以90%的产率合成了目标产物.一锅法合成2-氨基-3,5-二溴苯甲酸的新工艺具有操作简便、反应高效、溴原子利用率高、生产成本低等优点,符合产业化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N-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的新合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苯酐与甲胺水溶液为原料合成N-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NMP),提出了一种合成NMP的新方法,并对产物进行了红外表征,结果表明产物是N-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考察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反应条件:苯酐与甲胺的摩尔比为1∶2,反应温度为150 ℃,反应时间为4 h,收率达到85.5%.  相似文献   

14.
从胆甾醇、豆甾醇、薯蓣皂素出发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甾体咪唑盐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HRMS以及IR波谱确定.对合成的新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发现3-苄基-1-(2α-胆甾-4-烯-3-酮)咪唑-3-溴盐(10)和3-胡椒苄基-1-(2α-胆甾-4-烯-3-酮)咪唑-3-溴盐(13)具有较好的体外肿瘤生长抑制活性,对乳腺癌细胞株Bcap-37的活性明显优于顺铂.  相似文献   

15.
采用Gabriel合成法,首次使用4-氯丁醇、邻苯二甲酰亚胺作为初始原料,四丁基溴化铵作为相转移催化剂,反应制备N-(4-羟基丁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中间体),中间体在氢氧化钠的作用下水解得到4-氨基丁醇.通过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光谱等对中间体和产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溶剂、4-氯丁醇与邻苯二甲酰亚胺物质的量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中间体收率的影响,优化反应条件之后4-氨基丁醇最佳的总收率为77.1%.此工艺路线具有合成方法简便、反应条件温和、产品收率高等优点,可以进行工业放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发现抗癌酮(Antineoplaston A10)降解物中谷氨酰胺与异谷氨酰胺类衍生物显示出抗肿瘤少性。为此,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苯乙酰谷氨酰胺类化合物供抗肿瘤活性筛选,采用合成酰基叠氮化合物,再与胺类于低湿下反应生成酰胺类目标化合物,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收率好,而且手性中心不发生消旋化,所合成化合物结构经IR、^1HNMR、MS及元素分析方法鉴定。对所合成目标化合物做抗肿瘤活性评价,采用MTT法对L1210细胞进行了测试,初步结果显示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细胞存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替加氟为原料,分别与2-氯代乙醇、1,3-二溴丙烷、1,4- 二溴丁烷反应,然后与含酰亚胺结构的氨基酸缩合,合成7个含酰亚胺结构的替加氟衍生物(3~5,7~10). 新化合物采用元素分析、1HNMR、13CNMR、MS进行表征,并进行了CHO、K562和B16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 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表明:部分替加氟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较替加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4-硝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为原料,经过五步反应,即氨解、脱水、取代、水解和脱水合成了一种双醚酐单体1,4-双(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酸酐.研究了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用IR,1H-NMR表征了1,4-双(3,4-二羧基苯氧基)苯二酸酐及其他中间体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天然氨基酸的重氮化、保护、以及与邻苯二甲酰亚胺的Mitsunobu反应、脱保护等步骤高效的合成一系列高立体选择性的氨氧基酸类化合物.其中,Mitsunobu反应是关键步骤,它构建分子中的N—O键,并翻转分子的手性中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1,8-萘二甲酰亚胺衍生物NA-17(N-(3,4-亚甲二氧苯乙基)-4-(3-N,N-二甲氨基)丙胺基-1,8-萘二甲酰亚胺)在肝癌细胞中的抗肿瘤活性进行了研究。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筛选表明NA-17对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其中对肝癌细胞(HepG2)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对正常肝细胞(HL-7702)毒性较低。初步的机制研究显示,NA-17通过诱发HepG2细胞发生早期凋亡杀死HepG2细胞,但对细胞周期无明显影响,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NA-17通过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Bcl-xL的表达,同时上调凋亡蛋白Bak的表达,从而诱导HepG2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