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豫西龙门店Ag-Pb-Zn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龙门店Ag-Pb-Zn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微量元素特征、稀土元素特征以及C-O,S和Pb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成矿作用、成矿环境及成矿时代,对矿床成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矿石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稀土元素含量与岩体及地层含量相当;岩体与围岩中成矿元素Ag,Au,Cu,Pb与Zn均表现出富集的特征,反映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复杂性;本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本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地层提供了部分物质,龙门店矿床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其成因为与早白垩世重熔型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银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2.
河南老湾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老湾金矿床产于中元古界龟山组,主要岩性为二云石英片岩和斜长角闪片岩。矿体受NWW向的韧脆性构造和NE向及NW向的次级构造控制,呈似层状、层状和脉状产出。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度、低盐度和低密度特征;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中富含K+、Na+,二者比值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矿床、围岩和老湾花岗岩的稀土元素研究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围岩和花岗岩。  相似文献   

3.
位于江南古陆西南缘、右江盆地北东侧的大厂矿田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地,铜坑矿床是大厂矿田内规模最大、成矿元素最复杂、成矿特征最典型的一个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由上部锡多金属矿体和深部锌铜矿体组成。本文以铜坑矿床不同类型矿体(锡多金属矿体、锌铜矿体)中的闪锌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微量、稀土元素及H-O同位素分析,意图进一步探讨区内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并深化矿床成因认识。结果显示,铜坑矿床不同类型矿体中的闪锌矿均以富集Cu、Pb、Fe、Sb、In等元素,贫Ge为特征;闪锌矿的稀土配分模式多为轻稀土富集的“V型”右倾曲线,以LREE/HREE值较高、Eu和Ce负异常为特征;闪锌矿H-O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流体以岩浆为主,伴随有大气降水的混入。上述特征表明,铜坑矿床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矿床成因属岩浆热液充填-交代形成。  相似文献   

4.
贵州戈塘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戈塘金矿位于黔西南金成矿区。矿床赋存在茅口组与龙潭组间的不整合面上,受层间滑脱构造控制。含矿层为一套角砾岩,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发育硅化、黄铁矿化、辉锑矿化、萤石化、雄黄化等围岩蚀变。硫同位素和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热液中硫具有深部来源的特点,成矿流体中水属于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成矿温度、流体盐度和密度较低,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5.
龙湾铅锌矿床赋存于早白垩世正长花岗岩与中奥陶统马家沟组碳酸盐岩接触带附近,围岩蚀变强烈.铅锌矿石微量元素特征与正长花岗岩较为相似,矿石Co/Ni值为2.93~4.32,具有岩浆热液成因矿床的特征.矿石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右傾的轻稀土富集型,自矿石到花岗岩体,其稀土总量73.92×10~(-6)到277.42×10~(-6)逐渐升高.碳氧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热液主要为岩浆水.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体,矿床为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永丰县南坑萤石矿是产于花岗岩断裂破碎带中的典型脉状萤石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体的围岩——花岗岩具有明显的负E_u见异常。萤石矿石轻重稀土分馏强烈,轻稀土高度富集,E_u、C_e亏损不明显。萤石的成矿过程是一个中偏弱碱性条件(PH值6.85—8左右);成矿温度为90℃—350℃,最佳值150℃—160℃;从T_b/Ca—T_b/La图解(P·Moller等1976)可以看出矿床属热液成因,与萤石包裹体中测试的δDH_2O、δ~(18)OH_2O对同位素组成分别为-51.2‰——-57.4‰、-3.7‰——-8.6‰所解释的热液成因(与大气降水关系密切)基本结论一致。∑REE的低含量并参考萤石中较低的Sr含量(B·S·Panov等,1989),暗示了今后有希望在附近找到更晚期结晶的萤石矿脉,也为在深部找寻盲矿体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成矿物源岩浆活动显示、成矿物源微量元素表现、成矿物源稀土元素研究、成矿物源铅同位数示踪、成矿物源的硫同位素和包裹体讨论,得出铜厂河玄武岩型铜矿的成矿物源,其中岩浆活动与铜矿形成存在直接联系.铜矿形成有后期流体作用,成矿物质不是来源于上部地壳.铜厂河矿石和玄武岩样品稀土元素特征表明矿石与玄武岩具有同源性,暗示着铜元素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玄武岩.铜矿石中矿物和玄武岩铅同位素组成非常吻合,显示了密切成因联系.它们很好地示踪了铜矿的成矿物质来源,玄武岩为该区铜矿提供了直接成矿物质.硫的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硫来自于盆地沉积地层膏盐层,另一部分硫来自于玄武岩浆的火山喷气.包裹体的盐度和温度特征表明,成矿流体有大气降水的加入及流体被加热事件,成矿过程中发生了流体的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皖南西坑银矿床稳定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西坑银矿床的硫、铅、氢、氧稳定同位素.结合矿床地质特征,认为西坑银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层,成矿热液为演化的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水.  相似文献   

9.
白银厂矿田同位素特征及其流体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白银厂矿田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石英包裹体水的δD水为-71‰~95‰,δ^18O水为-0.09‰~ 8.7‰,显示了岩浆水、大气降水、变质水的混合作用.含矿火山岩总硫δ^34S∑s( 3.68‰)指示硫主要为深部岩浆来源,并经历了陆壳硫的混染,矿石硫主要来源于围岩.含矿流纹岩中的铅为地幔和地壳的混合铅,矿石铅主要来自嗣岩的构造活化铅.这些同位素特征研究表明,白银厂矿田经历了两期成矿作用.早期为岩浆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成矿;晚期为构造流体与大气降水混合.对流循环成矿.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纱岭金矿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通过在纱岭金矿深部钻孔中采取样品,开展流体包裹体测温、激光拉曼分析,氢氧硫同位素样品测试工作,研究了流体包裹体及氢氧硫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纱岭金矿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41~400℃,平均值为261℃;盐度变化范围大致分布在1.02%~12.29%NaCl_(eq),平均5.75%NaCl_(eq);包裹体密度变化于0.62~1.05 g/cm~3,平均0.80 g/cm~3;包裹体的成分主要有CO_2、H_2O、CH_4等;不同矿石类型的包裹体温度、盐度、气液比的变化具有规律性,自断裂中心部位的黄铁绢英岩化碎裂岩至最外侧的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其包裹体的温度逐渐降低,盐度逐渐升高;纱岭金矿区硫同位素δ~(34)S为8.2‰~10.60‰,平均值为9.94‰;石英的δ~(18)O_(quartz)的变化范围为10‰~13.8‰,δ~(18)O_(H_2O)为0.46‰~6.46‰,δD为-70.6‰~-89.7‰。纱岭金矿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H_2O-CO_2-NaCl±CH_4流体体系;金矿的成矿物质是多来源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地幔流体及岩浆水,可能有大气降水的加入。金矿成矿深度大,剥蚀量小,深部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探讨小佟家堡子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及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对其成矿作用的影响,对该矿床岩矿石进行微量稀土元素的测试和特征分析.微量稀土元素特征显示,与矿体相比,盖县组片岩、大石桥组大理岩显示出相似的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以及稀土配分模式,印支期花岗岩仅在P,Zr,Hf等微量元素上出现较大反差,吕梁期-燕山期岩浆岩体在稀土配分模式上只有Er明显亏损,反映金成矿与地层和岩浆岩关系密切;稀土元素特征显示成矿热液为富Cl-的还原性流体,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流体来源具有复杂性,吕梁期和燕山期花岗岩与盖县组片岩和大石桥组大理岩均为该矿体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且深部成矿物质也参与成矿,矿床类型为岩浆热液叠加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主山冲金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主山冲金矿区的石英脉、蚀变矿石及区域上的远矿围岩和辉绿岩中稀土元素组成的比较,发现蚀变矿石与远矿围岩中的稀土模式基本一致,说明矿区成矿流体的稀土模式保持相对不变,故可用纯净石英脉中稀土的配分模式来代表成矿流体的稀土模式,从而利用稀土配分的示踪作用判断了矿区成矿流体来自深部.同时稀土元素也是热液型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良好指示剂,通过对石英、远矿围岩和辉绿岩中的稀土进一步比较表明,成矿物质属混合来源.  相似文献   

13.
河北围场小扣花营锰银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扣花营锰银矿床是一个浅成低温热液脉状矿床,主要物质成分为石英,碳酸盐和硫化物。  相似文献   

14.
查干德尔斯钼矿床位于中蒙边界西段宝音图隆起,是近年勘查发现的一处大型隐伏矿床。辉钼矿化常见于晚二叠世花岗质岩体中,多呈浸染状、网脉状分布,具斑岩型矿床特征。通过对成矿期查干德尔斯岩体——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开展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进而探讨其成岩背景。结果表明:查干德尔斯岩体具有高硅、高碱、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特征。通过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查干德尔斯岩体的原岩受到早期陆缘弧俯冲作用,进而部分熔融,岩浆上侵到浅部地壳后与下元古界宝音图群发生混染,并且伴随成矿物质的富集沉淀。Nb-Y和Rb-(Y+Nb)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显示,德尔斯岩体形成演化的构造背景为晚古生代末期的后碰撞环境。  相似文献   

15.
浙江缙云骨洞坑大型萤石矿床位于华夏古板块北东端,紧邻钦杭结合带。矿床产出于下白垩统馆头组与燕山晚期花岗岩的接触带中,矿体严格受NW向断裂控制。在系统的地质调查基础上,对其微量和稀土元素及流体包裹体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缙云骨洞坑萤石矿轻稀土相对弱富集,重稀土相对弱亏损,具有较强的Eu负异常以及较弱的Ce负异常,配分曲线表现出典型的“V”字特征。La/Ho-Y/Ho图解表明,不同位置萤石样品表现出重结晶方向演化的趋势。Tb/Ca-Tb/La成因图解表明骨洞坑萤石矿属于热液成因类型矿床。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表明,成矿均一温度主要在150~190℃,盐度主要在0.3%~1.5% NaCleqv,密度平均值为0.86 g/m3,成矿流体应属于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NaCl-H2O体系。结合地质特征认为,缙云骨洞坑萤石矿床属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矿床。  相似文献   

16.
在矿床地质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石英、萤石、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分析,对甘肃省干沙鄂博稀土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演化及成矿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矿床中发育大量包裹体,按室温下的成分相态特征,将其分为熔体包裹体、流体-熔体包裹体、气液H2O包裹体、气液CO2包裹体、CO2-H2O包裹体和含子矿物的气液H2O包裹体、含子矿物的CO2-H2O包裹体等7种类型.在成矿过程中,包裹体组合从熔体包裹体→流体-熔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的变化,反映了成矿介质经历了从岩浆→岩浆+热液→热液的演化过程.在岩浆-热液成矿期,流体-熔体包裹体大量存在,以及富H2O相CO2-H2O包裹体与富cO2相CO2-H2O包裹体密切共生,表明成矿时曾经发生两次不混溶作用,早期岩浆-热液不混溶作用导致萤石和REE-氟碳酸盐的晶出,而CO2-H2O不混溶作用引起了硫化物的沉淀.  相似文献   

17.
四川盆地西部栖霞组热液白云岩中的自生非碳酸盐矿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液环境是碳酸盐重要的成岩环境之一,MVT铅锌矿床和某些白云岩储层都与之有关。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在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地层中发现了一些自生非碳酸盐矿物和焦沥青,包括伊利石、萤石、氟磷灰石、石英、重晶石和黄铁矿等,它们赋存于具不同结构的白云石的晶间/晶内孔隙和溶解孔隙中,尤其是非平直晶面鞍形白云石的溶解孔隙中。赋存自生矿物的白云石主晶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分布在80~180℃之间,最高可达240℃以上。白云石溶解空间中萤石、氟磷灰石(也包括方解石)等以Ca作为阳离子自生矿物的存在,反映热液白云石沉淀后温度降低造成的流体性质的改变和白云石的溶解,热液蚀变作用还造成了伊利石的形成和黏土矿物的强迫热演化,白云石晶间焦沥青的存在则代表了有机质因热蚀变而发生的强迫成熟和过成熟。川西栖霞组碳酸盐岩的热液蚀变作用发生在距今259Ma左右(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期间,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热事件伴生。该期间古热流达60~80mW/m2,甚至更高,持续时间约6Ma,此时栖霞组白云岩地层的埋藏深度<500m,因而热液蚀变过程与地热增温无关。白云岩地层中各种自生矿物和非正常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焦沥青的存在为川西栖霞组碳酸盐岩所经历的热液环境成岩作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淋湘金矿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陕西旬阳淋湘金矿床产于南秦岭古生界泥盆系地层中,容矿围岩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细碎屑岩,金矿体主要受近东西向断裂控制.第Ⅱ、第Ⅲ矿化阶段为金的主要矿化阶段,第Ⅱ~Ⅲ阶段石英包体中N2含量大于21μg/g,而第Ⅳ阶段矿物中的N2含量均小于1μg/g,说明成矿流体中的N2含量减少对金矿化不利;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与变质水相当;矿石的硫同位素早期为18.21‰,中晚期为17.83‰~14.01‰;铅具有正常铅同位素特征;不同矿化程度的矿石的稀土元素组成的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曲线,呈富轻稀土的右倾型,曲线形态基本一致,随着矿化增强其稀土元素含量明显增高.这些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金属元素和硫主要来源于造山带围岩地层,属容矿岩石为沉积岩中的浅层渗滤同生热盐水型金矿床,成矿时代为燕山期.  相似文献   

19.
四川大水沟碲矿床是世界首例独立碲矿床。通过对其进行矿床地质、常量与微量元素、矿物包裹体地质及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研究 ,认为该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多源性 ,且不同矿化期的成矿元素、成矿流体来源亦不相同 :主成矿期 Te主要源于地幔岩浆脱气 ,少量来源于基性岩或大理岩 ,S可能主要源于早期形成的磁黄铁矿 ,Bi可能与中酸性、基性岩浆有关 ;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气液。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