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2×2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OI指数及DI指数对井冈山甜槠(Castanopsis eyrei)群落样地中13个优势种群的种间相关性与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井冈山栲属群落13个优势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显著正关联,反映该群落处于稳定的顶极阶段;13个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关系中1个种对具有极显著正联结,8个种对具有显著正联结,13个种对具有负联结.78个种对中,绝大多数种对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这种种间联结的松散性可能与目前群落的发展阶段及种本身的生态学特性有关.目前,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顶极阶段.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广西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主要木本植物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显著性检验、x2统计量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广西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亚乔木层和灌木层木本植物种群进行种间联结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阶段亚乔木层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均呈不显著正联结,从中林龄到成熟林再到过熟林,灌木层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变化趋势为不显著负联结→不显著正联结→不显著正联结;(2)随着林龄的增长,林下主要木本植物正联结种对比例增加,种间关系逐渐趋于正联结,群落稳定性逐渐增加,向顶级群落方向演替;(3)马尾松人工林林下主要木本植物中大多数种对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物种间的关系较为松散,种对间的关联性较弱,所研究的马尾松人工林仍处于不稳定的演替阶段。充分利用种间关系研究的结果对马尾松人工林群落进行科学维护,可以加速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采用2×2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x2-检验、OI指数及DI指数对井冈山甜槠(Castanopsiseyrei)群落样地中13个优势种群的种间相关性与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井冈山栲属群落13个优势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显著正关联,反映该群落处于稳定的顶极阶段;13个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关系中1个种对具有极显著正联结,8个种对具有显著正联结,13个种对具有负联结.78个种对中,绝大多数种对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这种种间联结的松散性可能与目前群落的发展阶段及种本身的生态学特性有关.目前,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顶极阶段.  相似文献   

4.
青城山森林植被常见种群种间联结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2×2列联表,通过χ2 检验、AC值和Jaccard指数分别对青城山风景区森林植被乔木层11个常见种群和灌木层8个常见种群的种间联结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W 检验说明青城山风景区森林乔木层常见种群与灌木层常见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均呈显著正相关;绝大多数种对是正联结,少部分种对是负联结,联结关系大多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种间联结具明显的松散性.  相似文献   

5.
在2×2列联表基础上,采用方差比率法、联结系数AC值、Jaccard指数和χ2检验对广西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所在的植物群落样地中的25个优势种的种间关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金花茶所在的植物群落中25个优势种的总体关联性呈显著性正关联,反映出植物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25个优势种组成的300个种对中,有4个种对具有极显著性正联结,10个种对具有显著正性联结,有5个种对具有极显著性负联结,8个种对具有显著性负联结,绝大多数种对联结系数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6.
缙云山针阔混交林优势种群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2×2联列表,应用方差分析、X~2统计量度量、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等系列技术,测定了四川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群落15个主要优势种间的联结性.并以全矩阵、半矩阵和星座图表达测定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种间联结测定使用上述系列技术效果很佳.运用方差分析可揭示出多物种整体间的联结性;X~2检验可揭示出成对物种间联结的性质和程度;Ochiai,Dicc和Jaccard指数可表明种对的联结程度和相伴随出现的机率.结果表明,缙云山针阔混交林种间联结较复杂,但优势种间显著的正联结只存在于白毛新木姜子(Neolilsen ourola var.glauea)和广东山胡椒(Iindern knowlungensis)间;显著的负联结只存在于川灰木(Symplocos selchuanensis)和银木荷(Schima argenten)之间.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与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间联结性较低.另外,人为影响对种间联结性影响亦很大.  相似文献   

7.
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对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优势种群及其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有效的.对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主要优势种群而言,没有一个因子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8个优势种群对应9个生态因子,以森林先锋树种马尾松,耐旱性强的顶极种山茶科的大头茶和银木荷受控限度最小;乔木第二亚层顶极种白毛新木姜子、川山矾和光叶山矾受控限度最大.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潜在主导因子是群落的发育时间和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8.
四川缙云山大头茶与森林优势种群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基于2×2联列表,应用方差分析、X ̄2统计检验、Oonai指数、Jaccard指数等系列技术,对四川缙云山大头茶(Gordoniacuminata)与缙云山森林优势种群在演替系列群落中的联结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对间的联结性质和程度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而发生变化的,这也正是生境条件优化和多种群相互作用,占据各自生态位的动态过程.只在常绿阔叶林中,大头荣与栲树、润楠间表现出极显著负联络;与白毛新木姜子、银木荷间存在极显著正联结,与小叶栲、虎皮楠间表现出显著正联结.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影响拟南芥分布的主要生物因素,本研究对塔尔巴哈台山南麓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生存群落内16个主要物种做种间联结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种总体联结方差比率为1.474,表现为显著正联结。其中有65.83%的种对表现出正关联,余下表现为负关联;χ2检验为显著或极显著关联的种对有35对,其中正关联26对,负关联9对;有77.5%的种对关联强度指数(OI)0.6,χ2检验联结性多不显著;优势种对间的OI值基本都0.6,多为显著或极显著正联结。去势对应分析表明,主要优势种都聚集在排序图中央,种间联结紧密,而次要种则零散于其周缘,连接性较弱。16个物种分成2个生态种组,但组间界限不明显。拟南芥与群落主要优势种关系密切,对其依赖性较强,表明群落优势种是影响拟南芥生存分布的主要生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调查,选取黄刺玫群落122个样方的20种优势物种,运用多物种方差比值(VR),χ2检验,OI指数,AC值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其进行了种间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内物种整体关联性表现为负关联不显著;负关联的种对数远大于正关联的种对数,呈显著关联和极显著关联的种对数所占比例较小.这说明黄刺玫群落不稳定,群落内存在激烈的竞争,群落处于演替的初期.20个物种种对关系表现出了不同的性质,这可能是群落内环境异质性所致.种间关联的研究可以反映出由物种生态特征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研究结果对黄刺玫群落的保护与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厚朴叶的毒性及与厚朴皮、厚朴花的毒性比较,为厚朴叶的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小鼠精子畸形实验,大鼠30 d喂养实验,来研究厚朴叶毒性和进行毒性比较。结果在急性毒性实验中,各给药组小鼠无死亡;小鼠骨髓微核实验中和精子畸形实验中,各给药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大鼠30 d喂养实验中,厚朴叶对大鼠的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肾功能都有所影响,也影响肝、卵巢、睾丸的脏体系数;在对大鼠各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中未见明显异常;厚朴叶与厚朴皮、厚朴花的慢性毒性差异为后两者不影响血常规。结论厚朴叶无急性毒性,无致骨髓突变毒性,无致精子畸形毒性;厚朴叶有慢性毒性作用,表现在影响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肾功能、器官发育;厚朴叶与厚朴皮、厚朴花的毒性差异表现在慢性毒性中影响血常规,其它无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现菊粉内切酶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的高活性表达并对表达的菊粉内切酶酶学性质、水解菊粉的产物进行分析。通过下载无花果曲霉菊粉内切酶基因的编码序列,做了密码子优化后进行全基因合成,然后在毕赤酵母GS115中表达。对表达的菊粉内切酶的酶活、最适反应温度、最适pH值、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酶水解菊粉的产物进行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摇瓶表达的酶活力为420 U/mL,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最适反应pH为6.0。HPLC分析表明:表达的菊粉内切酶酶解底物菊粉的主要产物为低聚果糖,聚合度为3~5之间。构建的工程酵母可以高效表达菊粉内切酶,可以用于生产低聚果糖。  相似文献   

13.
采用乙醇回流法对木芙蓉叶粉末进行活性成分提取,用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对粗提物分别进行萃取。采用连续稀释法评价粗提物及其萃取组分对多种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显示乙酸乙酯和石油醚层萃取组分的抑菌活性良好,对各种菌株的最低抗菌浓度(MIC)在1.25~5 mg/mL之间。其中,石油醚萃取组分对枯草芽孢杆菌CMCC 63501的最小抗菌浓度达到0.625 mg/mL,抗菌效果最佳。乙酸乙酯萃取组分对四种耐药菌株也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其MIC值达到1.25或者2.5 mg/mL。本研究初步确定木芙蓉叶乙醇提取物具备广谱的抗菌活性,其有效部位为石油醚与乙酸乙酯萃取相,这为木芙蓉叶抗菌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抗菌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及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建立制备大量高纯度黄芩新素的方法。方法 比较了超声法和回流提取法提取黄芩中黄芩新素,及不同萃取溶剂对黄芩中黄芩新素得率的影响,通过HPLC色谱法测定黄芩新素的含量,并用LC-8A高压制备色谱仪制备黄芩新素。结果 采用回流提取法及使用乙醚作为萃取溶剂时,黄芩新素得率最高,制备的黄芩新素纯度可达到97.96%。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方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制备的黄芩新素纯度符合对照品纯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道地药材白芨块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揭示其药理作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二氯甲烷为萃取剂提取白芨块茎中的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鉴定分析白芨块茎中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从白芨块茎中共鉴定到 34种主要化学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有3-甲基丁醛、乙酸、3-甲基-1-丁醇、4-氨基-3-甲基苯酚和乙偶姻等。该研究将为后续进一步开发利用白芨的食疗保健功效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利用陆英全草为研究对象,采用甲醇超声法和乙醇回流法对陆英干燥全草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将提取物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得到不同极性的萃取物组分。通过比较粗提物和萃取相的抑菌活性初步确定陆英的抗菌有效部位。结果显示乙醇回流法的提取率较高,但甲醇超声法提取物活性更好。其中甲醇超声法石油醚萃取物活性最优,对大多数G+及其耐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值达0.625~5.0 mg/mL。本研究初步确定甲醇超声法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是陆英的抗菌作用有效部位,这为陆英的药用开发,尤其是其抗菌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探讨稀土元素钇(Y)对黑腹果蝇生育率的影响。在不同浓度(1、4、16 mg/L)氯化钇(YCl3)培养基中饲养野生型黑腹果蝇(红眼Canton-S)。并设置普通培养基作为对照,收集8 h内羽化的果蝇,雌雄果蝇分别放置在0、1、4、16 mg/L的YCl3培养基中喂养10 d,后分别与异性果蝇按照1:3的比例在普通培养基中进行杂交,7 d后去除异性果蝇,第10 d开始统计羽化的果蝇总数量(F1),连续统计5 d后,计算新生成果蝇的数目。结果表明YCl3浓度为1 mg/L时,雄性果蝇繁殖能力未见明显异常;浓度增加到4 mg/L时,实验组雄果蝇的生育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雄性果蝇的生育率下降80%。然而以雌性果蝇作为实验对象,无论是在低浓度还是高浓度的YCl3喂养,其生育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下降,统计学没有显著差异(P>0.05)。YCl3超过一定浓度会降低黑腹果蝇的繁殖能力,对果蝇的生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并且我们此次实验发现,随着YCl3浓度的升高,对雄性果蝇生殖系统的危害要远大于对雌性果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不同地域马齿苋总黄酮含量,比较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 NaNO_2-Al(NO_3)_3-NaOH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Fenton法、DPPH法和FRAP法研究总黄酮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内蒙古、安徽与河南产的马齿苋总黄酮含量分别为6.72%,7.22%,6.92%;对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为安徽产的河南产的内蒙古产的,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内蒙古产的河南产的安徽产的,对Fe~(3+)的还原能力为安徽产的内蒙古产的河南产的。结论马齿苋总黄酮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总黄酮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有地域性差别。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高效粉葛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以不同消毒方式、基本培养基、蔗糖浓度、外植体等处理,研究其对粉葛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75%酒精30 s+0.1%升汞+吐温-80消毒8 min时,外植体的成活率最高,可达83.33%。外植体的最佳取材部位为带芽茎段,其平均株高可达2.13 cm,繁殖系数为2。MS为最佳的基本培养基,繁殖系数为1.26;蔗糖浓度以30 g/L为最佳,其平均株高为1.69 cm,繁殖系数为1.55;最佳初代培养基为MS+琼脂5.5 g/L+蔗糖30 g/L+6-BA 0.2 mg/L+IBA 0.6 mg/L,其平均株高为3.13 cm,繁殖系数为3.17;最佳的继代培养基为MS+琼脂5.5 g/L+蔗糖30 g/L+6-BA 0.6 mg/L+IBA 0.8 mg/L+KT 0.2 mg/L,其平均株高为1.86 cm,繁殖系数为3.44;最佳的生根培养基为MS+琼脂5.5 g/L+蔗糖30 g/L+IBA 1.0 mg/L,其生根率为100%,平均主根数达7.1根。通过组培条件优化,初步建立粉葛的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以家兔为研究对象,探讨两色金鸡菊和芳香新塔花两种提取物对家兔颈总动脉血压、心率的影响,并比较其异同.试验将两色金鸡菊和芳香新塔花提取物各设低、中、高3个浓度组,采用生物信号系统采集、记录家兔颈总动脉血压,比较加药后各组家兔舒张压、收缩压和心率的变化.结果表明:两色金鸡菊和芳香新塔花提取物3个浓度组均能使家兔颈总动脉收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