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不同落叶林林下凋落物的分解与养分归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分解袋法研究胡桃楸、落叶松纯林及其混交林下叶凋落物的分解及养分归还速率。结果表明:在1个生长季内,3种林分叶凋落物分解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胡桃楸纯林、混交林、落叶松纯林。胡桃楸纯林叶凋落物归还氮的速率最快,落叶松纯林叶凋落物归还磷、钾的速率最快。二组成混交林后,混交林叶凋落物归还氮的速率较落叶松纯林明显提高,而归还磷、钾的速率较胡桃楸纯林明显提高。胡桃楸与落叶松混交后叶凋落物养分归还速率较其各自纯林的有所提高,可能是混交林增产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帽儿山地区纯林与混交林(红皮云杉纯林、长白落叶松纯林、胡桃楸和红皮云杉混交林、胡桃楸和长白落叶松混交林、水曲柳和红皮云杉混交林、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生态系统中参与土壤碳代谢的微生物群落特征。【方法】借助BiologMT技术,比较了纯林与混交林之间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类型的利用情况。【结果】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呈现阔叶林高于针叶林,胡桃楸针-阔混交林型中针叶林土壤微生物AWCD值优于与水曲柳混交林型。胡桃楸针-阔混交林中,针叶林的Shannon指数显著地高于水曲柳针-阔混交林。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Shannon多样性指数变化趋势较为相似。羧酸、氨基酸和糖类这3类碳源是导致微生物代谢呈现差异的主要碳源。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与水曲柳混交后对糖类、羧酸和氨基酸3种主要碳源的利用程度均有所下降,可能是导致AWCD值较低的原因之一。【结论】胡桃楸针-阔混交林比水曲柳针-阔混交林以及针叶纯林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代谢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3.
采用石蜡切片和光学显微技术,对吉林省阴生和阳生2种不同生态环境生长的胡桃楸叶片及叶柄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不同环境胁迫下胡桃楸叶片和叶柄颉颃逆境的演化结构规律.结果表明:阴生的胡桃楸叶片面积明显大于阳生的;阴生的胡桃楸叶柄表皮细胞平均直径大于阳生的;阴生的胡桃楸叶栅栏组织细胞小、排列疏松,而阳生的叶栅栏组织细胞大、排列紧密;数理统计结构特征参数表现为阴生胡桃楸叶主脉及叶柄木质部管孔链平均长度均小于阳生的;阴生胡桃楸叶及叶柄已演化出颉颃荫湿逆境的解剖结构,这些结构特征均为植物体与荫蔽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对胡桃楸中杀虫活性物质进行了提取分离,对靶标害虫进行了初步筛选,并进一步测定了胡桃楸提取物对双斑萤叶甲、菜青虫及绿豆象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胡桃楸对吉林省常见的农业害虫具有不同程度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5.
金沟岭天然和半天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3个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对长白山过伐林区特有的半天然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云杉(Picea jazoensis)-冷杉(Abies nephrolepis)混交林和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天然混交林进行了空间结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林分具有相同的平均角尺度0.52,林木皆为团状分布;半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64,呈现中度混交特征;从胸径大小比数来看,林分中针叶树种具有胸径优势,尤其是云杉的胸径优势最突出,红松(Pinus koraiensis)则分化严重,生长处于劣势。原始天然混交林的平均混交度为0.83,高于半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混交林,呈现强度混交特征;从胸径大小比数看,阔叶树种胸径优势明显,针叶树种中只有冷杉处于优势,红松和云杉都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6.
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胡桃楸种群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桃楸群落是雾灵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的典型类型之一,分布在海拔700~1 400 m的阳坡.根据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胡桃楸种群不同龄级结构设置两个样地,通过对胡桃楸种群每木必测,采用种群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不同的生境条件分析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胡桃楸种群结构及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胡桃楸种群结构呈"金字塔"型,种群中幼树和中龄树所占比重大,表现为稳定型种群,种群个体数目基本随径级的增加而减少;(2)存活曲线接近Deevey-Ⅲ型,高径级种群趋于稳定,种群具两个死亡高峰,中龄树种群的死亡率高达80%,这是由于中龄树个体较多,在共同的生境条件下争夺生存空间和资源,群落树种互相竞争影响下,死亡率较高;(3)龄级分布与微地形的关系密切相关,坡度在30°~40°范围中胡桃楸种群龄级分布较广泛,海拔高度在800 m~1 000 m范围中胡桃楸种群各龄级分布广泛,幼树和中龄树数量多,而在其它海拔高度范围中受土地利用类型和生境条件的影响,分布的龄级数目少.  相似文献   

7.
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是东北地区三大硬阔树种之一,我们对其进行大棚培育苗木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试验证明,塑料大棚温室效应对胡桃楸育苗有明显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胡桃楸中抗肿瘤活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溶剂提取法和两相溶剂萃取法对其进行初步分离.同时采用细胞实验观察其分离组分的活性。并对有效的活性成分定性分析,初步确定了活性成分的化学组成。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出的抗肿瘤活性成分主要是葸醌类物质并且纯度很高。研究结论有助于寻找胡桃楸中抗肿瘤活性成分和明确其抗肿瘤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对浑河上游4种典型林分类型的枯落物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落物总蓄积量的大小依次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21.89 t/hm2)、辽东栎天然次生林(18.58 t/hm2)、核桃楸阔叶混交林(15.03 t/hm2)、冷杉针阔混交林(14.38 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量的大小依次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55.93 t/hm2)、辽东栎天然次生林(50.42 t/hm2)、核桃楸阔叶混交林(37.84 t/hm2)、冷杉针阔混交林(35.84 t/hm2);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大小依次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42.72 t/hm2)、辽东栎天然次生林(39.09 t/hm2)、核桃楸阔叶混交林(27.41 t/hm2)、冷杉针阔混交林(25.94 t/hm2)。基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均有较高的枯落物蓄积量和较高的持水和拦蓄降水能力,在今后的水源涵养林建设时,宜选用日本落叶松、辽东栎为主要树种营造各种混交林。  相似文献   

10.
金沟岭林场混交林TWINSPAN分类及演替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WINSPAN分类方法,对吉林金沟岭林场混交林进行了数量分类,并分析了混交林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将研究区域混交林分为7种森林类型,其分布特点是从白杨榆杂阔叶混交林到云冷杉红松混交林的面积比例逐渐增大,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云冷红-椴枫色针阔混交林,其次是云冷红-白杨枫椴针阔混交林,这两类混交林合计比例为554%,该区的顶极群落——阔叶红松林所占比例仅为84%。说明云冷杉红松针阔混交林是金沟岭林场的主要森林类型。演替规律分析表明,7种混交林类型呈现出明显的演替特征。总的趋势是先锋树种由强变弱,伴生树种和针叶顶极树种由弱变强,呈后来者居上的趋势,最终将形成具有稳定树种组成结构的阔叶红松林。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野外调查数据,运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中红松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长白山红松针阔混交林内,红松的平均种内竞争强度为0.269 9,竞争强度随着红松林木径级的增大而减小.总体来说,红松的种内竞争强度高于种间竞争.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北坡鸟类多样性,以针阔叶林带红松落叶阔叶混交林为最高,均为3.18.针叶林带红松-云冷杉林型最低,为1.54左右.鸟种均匀度在不同海拔的不同植物群落中分布比较均匀,都在0.7以上.鸟种丰富度同样以针阔混交林带的红松-落叶阔叶混交林最高,为6.51,山杨-白桦林次之,为4.07.  相似文献   

13.
谢有福 《广东科技》2014,(12):148-148,77
对闽西2种马尾松混交林(马尾松+木荷、马尾松+杉木)及马尾松纯林的林分生长因子、林内小气条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中马尾松生长状况明显优于纯林,混交林林分生产力优于马尾松纯林,混交林有效改善了林内小气候条件,混交林能有效改善土壤肥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不同森林类型林分健康指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对浙江省森林健康状况进行快速、有效的评价,以浙江省不同森林类型(松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毛竹林)林分健康为切入点,选择代表林分质量、林分功能及林分抗逆性等15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林分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林分健康指数,并分别对不同林分的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林分健康指数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松林、毛竹林。  相似文献   

15.
毛竹混交林出笋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建阳交溪毛竹阔叶树混交林、毛竹杉木混交林、毛竹杉木阔叶树混交林及毛竹纯林等4种不同经营模式林分比较,结果表明竹林冬笋产量最高的是竹阔比例为82林分,产量达1592kg/hm2,纯林模式其次,竹阔比例为55林分居于第三;各模式林分出笋数量都较少,出笋时间较早的为毛竹纯林,其次为竹阔混交林和半天然竹杉混交林;竹阔混交林成竹率较高,而退笋率低,各模式春笋高生长拟合逻辑斯蒂方程,相关指数达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轮伐期内不同类型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混交林的生长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选择于2012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采用生态营林制度营造的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Eucalyptus×Dalbergia odorifera,MED)、桉树×望天树混交林(Eucalyptus×Parashorea chinensis,MEP)、桉树×红锥混交林(Eucalyptus×Castanopsis hystrix,MEC)和桉树纯林(PEU)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桉树第一轮伐期内的3次林分调查(2014、2016、2018年),分析不同混交林桉树和珍贵树种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监测期内,4种林分类型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均随林龄显著增加;混交林中降香黄檀、红锥及望天树均可显著促进桉树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的生长,促进作用大小表现为MED>MEC>MEP;不同混交类型中珍贵树种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均表现为MEC>MEP>MED,林分总蓄积量表现为ME...  相似文献   

17.
选择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松人工林、椴树红松混交林和枫桦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分别采集红松、椴树、枫桦林地上当年凋落的枯叶及其枝条上当年生的鲜叶以及0~10 cm土样,将处理过的4种不同浓度梯度(质量(g)体积(mL)比分别为1:10、1:30、1:50、1:100)浸提液和灭菌蒸馏水(对照)5种处理共10种类型的溶液等量加入放有经催芽、消毒、冲洗的红松种子的培养皿和栽植有红松幼苗的试验盆内,分别进行发芽和盆栽试验,测定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胚轴和胚根长度以及苗高、根系总长和干质量等7个指标。结果表明:各林型不同浓度土壤浸提液(椴树红松混交林及枫桦红松混交林1:100除外)大多抑制红松种子的萌发,种子平均发芽率大小排序依次为对照(47%)>椴树红松混交林(44%)>枫桦红松混交林(42%)>红松人工林(33%); 各林型高浓度(1:10)浸提液对以上7个测定指标均有抑制作用,且红松人工林土壤浸提液对它们的抑制作用最强,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55.32%、51.35%、54.07%、55.51%、15.93%、58.01%、35.71%(P<0.05); 随着浓度的降低,抑制作用减弱,甚至消失或者转变为促进作用。低浓度(1:100)椴树枯叶浸提液对除苗高外的其他6个指标的促进作用最强,依次较对照显著提高38.30%、37.84%、31.10%、25.94%、61.34%、21.43%(P<0.05); 低浓度(1:100)椴树鲜叶浸提液对苗高的促进作用最强,较对照显著提高15.13%(P<0.05)。  相似文献   

18.
孙浩  江柳春  刘晓勇  徐聪荣  徐昕  马莉燕 《江西科学》2021,39(3):410-415,435
为合理评价江西省生态公益林典型林分的生态效益,在对不同林分的结构指标和功能指标测定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林分生态效益的层次结构模型,并用综合评分法对8种不同典型林分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混交林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林木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等方面最优,硬阔林在水源涵养功能方面最优,竹林在固土保肥、生物多样性方面最优,杉木林在净化大气功能方面最优;典型林分生态效益综合评价结果为:混交林(1.0711)>硬阔林(1.0673)>软阔林(1.0080)>杉木林(0.9974)>竹林(0.9972)>马尾松林(0.9680)>国外松林(0.9661)>灌木林(0.9617),说明混交林和阔叶林的生态效益优于其他林分类型,其排序结果将为生态公益林差异化补偿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参考,并建议在今后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中,加大对混交林和阔叶林的保护力度,对针叶纯林进行补植改造,提升全省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吉林省胡桃楸群落主要分布地区调查数据的统计发现维管束植物共计58科137属186种.科、属、种数量均以延边地区最高,吉林地区次之,白山地区最少;物种组成的相似性以吉林-延边最高,延边-白山和吉林-白山相对较小;不同地区科、属组成均以单种科、单种属占优势,组成具有一定的分散性.各地区胡桃楸群落植物属的区系分布总体趋势比较一致,均以北温带分布为主,兼有部分热带分布类型,旧世界热带分布、东亚北美间断分布等也存在一定比例,说明该群落维管束植物的组成存在与热带早期的历史联系,具有较高的古老性和联系的广泛性;此外,作为胡桃楸群落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分布类型反映了该群落是在漫长的地史年代中发展而来的次生性植被.吉林、延边、白山群落的T/R值分别为4.73,6.41,9.33,区系组成均表现出强烈的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大尺度森林碳储量的估算备受关注,而构建林分乔木层碳储量模型是一种评估森林碳储量快捷且准确的方式。【方法】以黑龙江省(东京城、林口、帽儿山、孟家岗)207块红松人工林样地数据为研究对象,选择聚合法、平差法、分解法作为构建林分碳储量模型的可加性方法,以加权回归来消除碳储量模型的异方差。采用留一交叉验证法(leave-one-out cross validation, LOOCV)对3种可加性方法的碳储量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基于3种可加性方法林分碳储量模型拟合结果之间存在略微的差异。聚合法的总体预测能力略优于平差法和分解法,具体预测精度排序为聚合法>平差法>分解法。当预测林分总碳储量时,3种可加性方法在不同林分断面积区间的预测能力表现并不一致。【结论】基于聚合法的林分碳储量模型更适合于黑龙江省红松人工林的碳储量预测,但当预测红松人工林的林分总碳储量时,应根据林分断面积区间选择合适的可加性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