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扫描俄歇微探针(SAM)对掺镧氨合成催化剂表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拴  王文祥 《河南科学》1992,10(3):256-263
本文利用PHI595型扫描俄歇微探针(SAM)详细研究了新近研制的一种高活性掺镧氨合成催化剂的表面特征,由二次电子分布(SED)图,俄歇电子像,剖面线扫描以及深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催化剂是由大小不同的卵石形晶体和晶粒碎块堆积而成,表面形态凸凹不平,元素镧主要分布在催化剂球内部晶粒的表层,其厚度约800—1000A,镧和铁的分布相互制约,在镧分布浓度大的区域,无铁或浓度较小:反之铁浓度大的区域镧较少或无。在球表面还有少量钾,几乎未发现有铁和钙的存在.在晶粒的断裂处仅有铁和氧,说明助剂元素钾、钙和镧没有进入Fe_3O_4晶体内部.  相似文献   

2.
对所制得的水快速冷却成型高铁比Fe1-xO基氨合成催化剂进行了研究,发现催化剂晶粒细小,助剂的分布明显均匀,Fe1-xO相的歧化作用减小,其还原性能保持良好而耐热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3.
选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Cu/Mn/Ce摩尔比的铜锰铈氧化物催化剂,采用催化氧化法降解甲苯,对其理化进行了XRF、BET、XRD、H2-TPR表征。材料制备时在Cu/(Mn+Ce)摩尔比恒定的前提下用Mn元素取代Ce元素,考察其材料表征结果与催化降解甲苯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加入的Mn元素将与Cu元素结合形成新的表面活性中心,并在CeO2的作用下高度分散,有利于催化剂上氧的移动性,从而提高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活性。结果显示,当Cu/Mn/Ce摩尔比为1∶1∶3时所合成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的性能最佳,T90为193℃。  相似文献   

4.
关于镁在铁钾催化剂中作用的研究,所见的文献报导极少。我们用穆斯堡尔谱学方法,对Me—Fe;Mg一[Fe-K];Mg-[Fe-K-Ce]和Mg-[Fe—K—Ce-Mo]等四个系列的样品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测试工作,并对Mg在催化剂中的物相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Mg的存在延迟了催化剂的失活,对催化活性具有稳定作用,并能使催化剂更趋分散,是一种有用的结构助剂。1实验方法本工作所用的样品由上海石化研究院按工业催化剂GS—OS系列的工艺条件制备。共分四个系列:A系列是Mg—Fe双组分催化剂;B系列合Mg—Fe—K;C系列含Mg—Fe—K—Ce…  相似文献   

5.
制备方法对Ce-Ni/ Al2O3催化剂还原和吸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和O2室温吸附方法,研究了两种方式制备的Ce Ni/Al2O3催化剂的还原行为和吸氧能力,以Ni/Al2O3和Ce/Al2O3为对照物研究了Ce、Ni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催化剂的还原行为和吸氧能力的影响.实验发现,单独负载在Al2O3上的Ce和Ni组分的吸氧能力有很大差异,Ce物种表现出良好的吸氧能力;Ce和Ni组分同时负载在Al2O3上时,由于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催化剂上低温可还原物种的形成,改变了低温可还原物种的分布,提高了623K还原后的吸氧能力;先浸Ce物种并分解后再浸Ni的Ce Ni/Al2O3催化剂,其吸氧能力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用TG-DTA热分析技术,研究了F-T合成用Fe/Cu/K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发现在H_2气氛下还原时,催化剂的物相变化为: α-Fe_2O_3→FeO_4→α-FeK助剂对还原起抑制作用,Cu助剂可使还原温度下降,起了促进还原的作用,助剂的加入及配比变化对第一步还原的影响尤为显著。TPR曲线的定量解析,得到了还原动力学参数v,E和n,并发现E是还原度α的线性函数,证明催化剂表面为非均匀表面,还从助剂Cu/K含量比发现了助剂对还原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7.
采用程序升温还原和O2室温吸附方法,研究了两种方式制备的Ce-Ni/Al2O3催化剂的还原行为和吸氧能力,以Ni/Al2O3和Ce/Al2O3为对照物研究了Ce、Ni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催化剂的还原行为和吸氧能力的影响.实验发现,单独负载在Al2O3上的Ce和Ni组分的吸氧能力有很大差异,Ce物种表现出良好的吸氧能力;Ce和Ni组分同时负载在Al2O3上时,由于组分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催化剂上低温可还原物种的形成,改变了低温可还原物种的分布,提高了623K还原后的吸氧能力;先浸Ce物种并分解后再浸Ni的Ce-Ni/Al2O3催化剂,其吸氧能力增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甲烷自热重整制氢催化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定床微反应器装置,考察了添加稀土金属(La,Ce)和过渡金属(Zr,Cu)助剂及助剂添加量对甲烷自热重整制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稀土金属Ce和过渡金属Zr对Ni基催化剂反应性能有较大的提高;将Ce,Zr按不同的质量比添加到Ni基催化剂中,催化剂性能有很大的改变;Ni/Zr10Ce20A l70Oδ催化剂与Ni/Zr20A l80Oδ、Ni/Ce30A l70Oδ催化剂相比,氢气收率有一定的提高;在Ni/Zr10Ce20A l70Oδ中添加助剂Cu得到的Ni/Cu3Zr10Ce20A l67Oδ具有最好的催化性能,750℃时,CH4转化率达到100%,H2收率为72.9%,且H2的选择性达到100%.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FA401型氨合成催化剂的主要性能及工业应用情况.实验结果和工厂使用情况表明:FA401型氨合成催化剂与A110-3相比,具有低温高活性、较强的耐热稳定性和抗毒性,增产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近二十年来芳香腈的主要制备方法,其中甲基芳烃氨氧化法可一步合成芳香腈,是工业上制备芳香腈最为经济、简便的方法,而此法生产芳香腈的关键是开发与底物相适应的催化剂;随后从催化剂载体、活性组分和助剂等方面介绍了甲基芳烃氨氧化催化剂,指出了催化剂结构与性能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简要评述了氨氧化反应条件和氨氧化反应器对催化性能的影响;最后指出高效催化剂的开发和氨氧化反应理论研究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一种双官能团相转移催化剂的合成,这种催化剂在催化苦杏仁酸的合成中,其催化效果优于聚乙二醇和季铵盐。  相似文献   

12.
以轻质烷烃异构化中试放大用的丝光沸石催化剂为研究对象,运用“原位”红外反应技术和催化剂活性评价手段,并结合反应动力学参数计算,探讨了正已烷异构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可用五配位反应中间物种机理解释正碳离子的生成。用双分子六元环反应中间物机理能较好地解释正已烷在氢型丝光沸石(HM)上的异构化过程。对正已烷在Pd/HM上的反应过程也可用正碳离子机理结合双分子六元环中间物机理解释。  相似文献   

13.
指出前人关于(火用)和(火无)定义中某些不足,提出(火用)和(火无)的新定义,并分析这两个量的物理意义,解释有关(火用)和(火无)的研究中存在的某些疑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配体制备过程中容易引起的Na2SO4对催化反应的影响,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量,配体与催化剂比例以及Na2SO4的加入量,对催化剂在两相体系中的分布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加入Na2SO4可以引起胶束增溶作用和盐析作用,在一定量Na2SO4浓度范围内对反应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15.
利用阴离子交换树脂膜的选择透性,自制了原电池电解槽,用离子交换树脂膜电渗析法回收甲醇废催化剂中的有用物质。结果表明从100g废催化剂中,可回收电解铜30.59g(纯度达99%以上)、结晶硫酸锌77.94g、重铬酸钾结晶28.69g、硫酸亚铁晶体86.88g。该法既不消耗电能,又能利用工厂的废旧铁皮作电极。  相似文献   

16.
过渡金属与微波等离子体协同催化甲烷制乙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在过渡金属Fe-Ni催化剂与微波等离子体协同作用下甲烷偶联制乙炔的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微波辐照时间和体系压力对反应的影响.在体系压力为4 053 Pa、微波辐照时间为5 s、当组成催化剂的m(Fe)/m(Ni)=5.67时获得了较高的甲烷转化率(97.3%)和乙炔收率(73.5%).并分析了可能的反应机理.与微波场中其他催化剂的协同作用相比,本实验使用的过渡金属Fe-Ni催化剂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对甲苯磺酸催化合成尼泊金乙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采用直接酯化法合成尼泊金乙酯的方法,以自制的对甲苯磺酸为催化剂,苯作共沸脱水剂,氧化铝为干燥剂。讨论了反应时间、原料物质的量配比,催化剂用量对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为n(对羟基苯甲酸):n(乙醇):n(苯):n(对甲苯磺酸)=1:4:1:0.1,反应时间8h,温度78~110℃,酯化反应产率高达86.9%。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合成苯甲酸苄酯中采用相转移催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考察了反应时间,原料的配比和催化剂用量对苯甲酸苄酯重量产率的影响,得出在反应时间为2.5h,原料配比为1:1.2(摩尔比),每个摩尔苯甲酸钠加水100ml,催化剂用量为苯甲酸钠摩尔数的10%时,其苯甲酸苄酯产率为88.05—91.20%。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在合成蔗糖硬脂酸酯中采用相转移催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考察了反应时间、原料的不同配比和催化剂用量对蔗糖硬脂酸酯产率的影响。得出在反应时间为3h,原料硬脂酸甲酯和蔗糖的摩尔配比为1:2.5,催化剂用量为硬脂酸甲酯摩尔数8—10%时,其蔗糖硬脂酸酯产率是89.4—91.3%,产物经纯化后测定,含蔗糖单硬酸酯83.5%。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在合成蔗糖油酸酯中采用相转移催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考察了反应时间,原料的不同配比和催化剂用量对蔗糖油酸酯重量产率的影响。得出在反应时间为5h.原料配比为1:1.5(摩尔数),催化剂用量为油酸甲酯摩尔数的2.5%时.其蔗糖油酸酯产率是64%.产物经纯化后测定。含蔗糖单油酸酯6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