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沉积建造、岩浆建造、构造型相和地质发展史角度,论述了钦州地区的大地构造特征。该区在早古生代隶属华南地槽区,加里东运动后,在华南其它地区已进入地台区情况下,仍然为地槽。东吴运动期间,该地槽封闭,并随即开始了地槽阶段晚期——褶皱带期,为一个残留地槽。印支运动后,又同华南其它地区一起,演化到地洼区阶段,成了东南地洼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钦州地区是一个超越了地台阶段的地洼。它与其它经由地台阶段的地洼相比,具有如下特征:(1)残留地槽具有继承性特征,仅出现于其负地槽部位;(2)它的出现受控于长期活动的深断裂;(3)在残余地槽间的活动性稍差,而在地洼阶段早期的活动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沉积建造、构造类型、结合岩相厚度的分析以及与鄰区地槽在地质构造上的形成和发展,讨论了浙西地区大地构造性质,並把它归属於华南加里东地槽褶皱区的浙西、皖南加里东地槽系的内部继承地槽拗陷,在这个地槽内又划分出四个构造——建造带。同时本文也论述了本区褶皱构造的成因,地壳构造形成和发展的两种形式——继承与上迭构造等问题。此外,也涉及到与上述问题有关的地槽褶皱作用的问题,在空间上地槽褶皱作用具有从两侧向中间迁移的发展历史,在时间上地槽褶皱作用远远落后於地槽沉积建造的结束,以及在同一地槽内地槽“封闭”具有不同形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萨瓦甫齐铀矿床位于塔里木地台(Ⅰ级)与天山地槽褶皱带(Ⅰ级)接合部位附近的天山地槽褶皱带一侧,含矿地层为中下侏罗统铁米尔苏含铀含煤组,含矿岩性为细砾岩、岩屑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矿体呈板状,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成因为后期改造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4.
本区位于国家重点找矿区带大兴安岭成矿带南段东坡。大地构造位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Ⅰ级)、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褶皱带(Ⅱ级)、哲斯-林西复向斜(Ⅲ级)。区域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下中统、侏罗系中上统,第四系。其中二叠系地层为区域主要赋矿围岩。据遥感解译资料,环形构造明显受东西向、北东向断裂控制,呈北东向、东西向串珠状分布,矿床点多分布于环形构造边缘,是该区找矿方向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一九七七年《海南岛西部海西地槽的发现及其对找铁矿的意义》一文的续篇。作者补充了一九七七年后海南岛区域地质调查及找矿工作所获得的最新资料以及闽、浙沿海、粤东、桂东南地区近年来工作的新成果。对华南东角沿海海西褶皱带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动及区域变质作用等特征;海西褶皱带的空间展布以及地槽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总结。在归纳闽、粵一带上古生界主要沉积变质(或热液迭加)型铁矿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在华南寻找这一类型铁矿的重要性。此外,作者还对华南大陆地壳的演化、海西期花岗岩以及沉积变质型铁矿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甘肃的大地构造单元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1.西秦岭地槽 1) 南秦岭优地槽(加里东褶皱带) 2) 北秦岭冒地槽(海西褶皱带) 2.中祁连——陇西地轴(中间地块) 3.北祁连优地槽(加里东——海西褶皱带) 4.敦煌——阿拉善地块(太古代与元古代褶皱带) 5.东天山冒地槽(海西褶皱带) 6.鄂尔多期台向斜(基底深埋地下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一.基本构造和新构造运动从玛纳斯地区南望那些常年积雪的高峯是天山北绿的巨大褶皱山脉,大部由古生代火山凝灰岩、变质岩和石灰岩等所组成,这是具有地槽型沉积条件的沉积区.历经加里东、海西宁造山期,形成许多陡急的褶皱,并有岩浆活动.地质情况反映在地形上是峻拔的高山.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礼县炭山地区岗沟金矿大地构造位置属秦岭褶皱系的礼县—柞水冒地槽褶皱带西段中部,秦岭东西向构造带与天水—武都隐伏基底深断裂的交汇复合部位。属礼县—罗坝—锁龙口大断裂东段,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频繁,热液活动及围岩蚀变强烈,为本区金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地质环境。古金源、热源、热场"三位一体"是岗沟金矿金成矿的地质前提。  相似文献   

9.
一、区域地质概述蒙库铁矿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富蕴褶皱带之中段,卡拉额尔齐斯背斜克兰复向斜接合部位北东侧之蒙库复背斜中。本区在晚古生代早期表现为地槽,晚古生代末期,地槽开始回返,生成一系列 NW—SE向褶皱和断裂,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致使地层普遍遭受以区域变质作用为主,次为接触热变质、热区域变质、动力变质及混合岩化等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形成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产物,构成现今的 NW—SE 向线性复杂构造变质岩带。组成蒙库复背斜的地层,为一套下泥盆统的中深变质程度的变质岩系。与区域地层对比轴部相当于康布铁堡组的下亚组 D_1K~a,翼部依次为康布铁堡组的上亚组 D_1K~b 和阿尔太镇组的下亚组 D_2α~a 及上亚组 D_2α~b。  相似文献   

10.
田坝子金矿区位属秦岭地槽褶皱系中,中部印支褶皱带与徽(县)凤(县)中生代断凹结合部,徽凤断凹是在部分继承了中秦岭印支褶皱带的大断裂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构造复杂,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成矿的地质背景与地质特征,初步分析该工作区金矿体属岩浆期后热液低品位型金矿床,为进一步地质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毛祖永 《甘肃科技》2010,26(23):25-29
中川岩体位于中秦岭华力西褶皱系礼县-柞水冒地槽褶皱带西段中部,为同心环状产出的复式岩体。区内构造形迹复杂,岩浆活动频繁,热液活动和围岩蚀变强烈。岩体内具多期次岩浆活动与铀矿化关系密切,控制了7902铀矿床、磨子坝(216)铀矿点的分布。铀矿化主要有硅质脉型,黏土型及二者迭加型。成矿作用是多元的,中低温热液是基础,后来经过改造和淋积迭加成矿。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赋存于不同级别的北北东向构造内,并处于构造的变异部位和次级构造发育处。  相似文献   

12.
西藏高原的构造单元及深断裂基本上汇聚在日土地区,是揭开青藏高原成因奥秘关键之地。笔者将该地区划分为6个亚一级和若干次级构造单元:昆仑海西、冈底斯早燕山两褶皱系和巴颜喀拉印支褶皱带具典型地槽性质,喀喇昆仑晚海西、喜马拉雅晚燕山两褶皱系和羌塘地块趋于准地台性质。各单元由活动转稳定过程、深断裂形成与封闭、岩浆活动等均具北老南新逐渐阶段性迁移特征;岩石圈固结有自北而南逐渐推移扩大趋势。巨大蛇绿岩带显示新生地槽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较新资料分析冀东北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规律对金矿成矿规律的控制作用。由于该区的地壳经过前地槽、地槽、地台和地洼四大不同发展阶段,因而在不同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中形成不同的金矿类型:前地槽阶段形成含金矿源层;地槽发展阶段,由于多期混合岩化、多期变质分异和侧分泌作用使矿源层中的金矿质富集溶移而在扩容构造中充填和交代形成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地洼发展阶段,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而导致古地台构造岩浆活化,在巨厚的前地槽构造层的基底上形成大量的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叠加(再造)富化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龙门山南段末端地区是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康滇南北带和北西向甘孜地槽褶皱带交接地区。对其区域构造变形特征、前陆盆地沉积特征及基底杂岩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该区推覆构造变形、动力变质作用都是与印支期、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挤压和燕山期的伸展作用相关的。龙门山构造与康滇南北带在印支期前及印支期是同一个基底和构造单元。甘孜地槽褶皱带在喜马拉雅期局部推覆到龙门山构造带和康滇南北带之上。这一发展历史确定了龙门山南段末端现存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5.
志本山花岗岩体位于泸水县东南。大地构造位置属滇藏地槽褶皱区三江地槽褶皱系澜沧江变质带。(据地科院1:1500万大地构造图,1974)。岩体的围岩南缘为崇山群片麻状混合岩,北缘为寒武系,其岩性主要有砂岩、板  相似文献   

16.
吴元科 《甘肃科技》2009,25(14):18-22
中川岩体位于甘肃省礼县西北,属秦岭褶皱系的礼县一柞水冒地槽褶皱带西段中部,岩体是以印支期花岗岩为主体,与铀成矿关系较为密切。在中川花岗岩体的外接触带上,铀矿床(点)呈半环状展布,构成了中川铀矿田,其控矿因素多种多样;而成矿作用为一完整的成矿系列,由内生成矿作用到外生成矿作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阐述了福鼎南溪石炭系海相沉积物的岩石组合类型、韵律层理、颜色标志、同生砾岩和同生褶皱构造等特征,发现它是典型的地槽相复理石沉积建造。作者由此得出结论:浙闽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基底不再是“前震旦纪华夏古陆”,而是海西印支地槽褶皱带。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新关金矿地处秦岭褶皱系秦岭冒地槽印支褶皱带、龙门山加里东褶皱带和松潘~甘孜褶皱带三者的交汇部位,通过野外调查,查明了新关矿区金矿石为氧化矿石。因此确定新关金矿为金矿石加工技术性能的试验基地,对Ⅱ、Ⅲ矿体矿石进行了实验室氰化柱浸试验和野外半工业氰化池浸试验。试验结果证实:新关金矿氧化矿石采用全泥氰化炭浸加工工艺,浸出率较高,具有良好的浸出性能和熔炼回收性能,全流程总回收率达到92.03%。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东昆仑祁漫塔格岩浆弧带构造变形特征研究,指出该区至少经历了三期变形及后期脆性断裂的改造。三期主要变形包括顺层流劈理及局部顺层掩卧褶皱、韧性剪切带(或劈理化带)、区域规模的褶皱构造。除此之外,还发育有大量的NE及SN向的断裂构造及后期推覆构造。这些构造的形成与东昆仑造山带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火山岩及火山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祁连山为欧亚最大山系之一,其构造单元由北而南可分为:(1)河西走廊边缘地槽褶皱带;(2)北祁连山优地槽褶皱带(有蛇绿岩);(3)中祁连山隆起带;(4)拉脊山断陷地槽褶皱带(有蛇绿岩);(5)南祁连山冒地槽褶皱带。火山岩主要集中分布于北祁连山,有五次古蛇绿岩套(Z_c—Z_j、∈_2、O_1、O_2、O_3)被认识。中晚寒武世蛇绿岩套仅见于拉脊山区,而南祁连山没有。祁连山的火山活动多为火山中心式爆发及一些裂隙喷发。整个火山岩可划分为三个大的类型即:1、细碧岩——角斑岩系,如北祁连山火山岩(从基——酸)。2、粗面岩——似长石岩系,仅分布北祁连山的永登及白银地带,岩石的特点是富钾.3、英安岩——玄武岩系,如前寒武纪火山岩以及拉脊山和南祁连山等的火山岩,形成钠长或更长安山岩——玄武岩建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