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江建勋 《海峡科学》2012,(3):143-145
大学中之科学教育非常重要,但科学传播亦是教育社会大众科学知识与常识之关键工具,如科学传播者本身缺乏基础科学之素养,即无法真实地将正确科学知识传达给一般读者,科学家之间有时对相同科学事件有不同观点,会呈现一时之困扰现象,因此造成社会大众更无法分辨真科学与伪科学,然而以科学方法为共同基础,终究科学事件会达成共识,最担心一知半解的人士随意传播科学事件,形成社会不必要之对立与恐慌,因此学校之科学教育与社会之科学传播应紧密结合,来解决两者间的差距,本论文以台湾最近发生之禽流感事件做为案例,探讨对此科学事件之因应之道,建议社会大众对科学事件应抱持相信科学家的态度,且科学教育必须与科学传播更进一步有效结合,弥补其间之离合现象.  相似文献   

2.
关于体育概念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是什么的?笔者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有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较深入研究,认为:体育概念争论之焦点是社会文化活动(现象)与教育过程之争;“身体的教育”与“通过身体的教育”之争。体育概念争论之实质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身与心(形与神)的关系。我认为:体育是人类以自身为对象,实现自我超越的身心活动。  相似文献   

3.
地理教育“三个面向”的教育功能,其中,“面向未来”之功能,从时间的角度要求地理教育应具前瞻性。另外,地理教育“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功能”、“公民素质的教育功能”都决定了地理教育肩负着强化公民生态保扩意识之重任。因此,我们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必须注重强化学生的生态保扩意识。  相似文献   

4.
环保意识与生态意识,在生态问题严重的当今时代,已经成为高师德育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环境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途径,所以其社会性在高师德育工作中应该体现得非常明显,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奥康纳提出的自然、社会劳动和文化三位一体的辩证观点对此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自主性与社会性是从两种视角考察科学而形成的对科学两种属性的概括,与此相关,也有对两种属性何者更为根本的不同观点.但作为理解科学的两个维度,自主性与社会性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存在于科学机体中,因此,与之相应的两种观点也是相互补充、相互矫正的.统合两维视角、协调两种不同观点对于维护科学的自主性和正视科学的社会性、协调科学自主发展与外部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科技短讯     
中国科协启动“全民科学素质计划”中国科协从现在开始组织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计划”,旨在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我国全体公民都具备科学素质的远景目标,改变目前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一左右的窘况。  相似文献   

7.
 公民的科学素养关系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以及国家的综合竞争力。为了解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现状,中国已对公民科学素养进行了8次调查。本文通过对比2001、2003、2007、2010年4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变化、不同群体公民科学素养的比较、公民关于科技信息问题的变化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对科学观点的了解也呈小幅上升趋势,对迷信现象的信任程度整体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存在群体差异,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呈现年轻化的特征、男性比例高于女性;高学历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对较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超过半数分布于东部地区,中部次之,西部最低。除接受正规教育外,电视和报刊是中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兴趣点集中在文化与教育方面,教师、科学家、医生对科学技术事业的认识水平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近十年来国内教育学术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成果作了精要的概括,较全面、完整地论述了“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哲学基本观点。特别是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等问题的阐述,是国内各种版本《教育学》教科书所没有的。我们刊登该文的目的,是为提高同志们对教育哲学问题研究的关切度。  相似文献   

9.
科普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教育手段,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法,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近年来,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公民科学素质大幅度提高,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做好科普工作已成为社会性的、全民性的工作。本文分析了国内外科普教育的发展趋势,总结了北京目前科普教育工作的现状与特点,探讨了北京市科普教育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北京市科普教育的相关对策建议。在北京市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大背景下,加强科普教育,对于提高北京市公民的科学素质,推动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和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安庆科技》2006,(1):42-42
《纲要》指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中原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又是生态环境的敏感区,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省持续探索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更好地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保障,更好地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力促中原经济区协调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其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本文主要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关系演化为线索,在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两大派系在对抗阶段的主要观点及争论的焦点与实质:在第二部分阐述在变革阶段两大派系的新发展,从而为二者的兼容带来了希望;在第三部分兼容阶段在各自的局限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讨论“人类中心主义”对“非人类中心主义”兼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公民环境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在人类社会由传统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挺进的历史进程中,公民环境教育被赋予对公民进行环境教育,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践行环境伦理,培植生态文化,造就"绿色"旅游消费者和"绿色"公民的历史责任。而现阶段公民环境教育面临的诸多机制问题又妨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公民环境教育要不辱使命,就必须在如下子机制建议方面完成机制的系统再造,实现质的飞跃:政策法规调控约束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环境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系统规划机制,公民环境行为的监控和奖惩机制,环境教育主体的联动参与机制,公民环境教育的科研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马瑶 《咸宁学院学报》2014,(1):40-41,48
针对经济法的基础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学术界始终争论不休,而其中最焦点最核心的争论就是经济法的本质属性问题。经济法是公私法互相融合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社会性。学术界研究探讨的焦点主要是从其社会性内涵,社会性表现和社会性法律保障来进行分析的。学界的分析存在很多共通的地方,也有许多独到之解。  相似文献   

15.
现实社会中有关“荤段子”的“争论”体现了社会学的价值取向,而争论本身已经构成了事件的组成部分,社会学在这场争论中话语实践过程则体现出社会学价值取向与学科实践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目前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旨在全面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尽快使全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7.
针对最近出现的“非典 ”事件 ,提出将公民的权利义务与政府的责任权力作对应思考 ,并且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某种依赖关系。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这对于理顺 “非典 ”防治中的公民政府间的相互关系 ,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推进法治进程,应当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 。  相似文献   

18.
政治管理具有政治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功能的发挥也具有政治性与社会性。 通过运用政治管理功能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作者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着眼于社会共生 性的基础而进行逻辑推导的,同时论证了其社会性内容与社会性基础。政治管理功能的社会 性方面与“兼爱”的社会性内容和社会性基础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19.
政治管理具有政治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其功能的发挥也具有政治性与社会性。通过运用政治管理功能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作者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着眼于社会共生性的基础而进行逻辑推导的,同时论证了其社会性内容与社会性基础。政治管理功能的社会性方面与“兼爱”的社会性内容和社会性基础息息相通。  相似文献   

20.
晚清台湾从移民社会转变为定居社会,对于台湾社会的这次转型,学界曾有过不同的争论,“内地化”和“土著化”是其代表性的两种观点。本文在此两种观点的基础上,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清代台湾社会的转型,以此论证台湾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