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米材料有机天然高分子高效复合絮凝剂是一种液态螯合树脂,它除带有-CSSN-基团之外,还含有-OH,-COOH及其他多种基团,能在常温下与工业废水中的Hg^2 ,Cd^2 ,Cu^2 ,Pb^2 ,Mn^2 ,Ni^2 ,Zn^2 ,Cr^2 ,Cr^2 等多种重金属离子迅速反应,生成水不溶性的螯合盐并形成絮状沉淀,从而达到除去重金属离子  相似文献   

2.
胡涛  马永梅  于鹄鹏  陆益丹 《甘肃科技》2006,22(10):91-93,207
絮凝法是水处理技术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介绍了印染废水的水质特点和处理现状,阐述了无机絮凝剂、高分子絮凝剂及复合絮凝剂的作用机理,着重介绍了近年来这三种絮凝剂在印染废水中的应用以及研究进展,絮凝剂正向着无毒、高效、复合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絮凝剂的发展趋势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比较全面地叙述了各种絮凝剂:无机絮凝剂、合成(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复合絮凝剂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表明当前絮凝剂正向着无毒、高效、价廉、复合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丙烯酰胺、CS2和NaOH为原料合成了一种高分子重金属螯合絮凝剂--聚丙烯酰胺黄原酸酯(PAMX).采用I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投加量,pH值和特性粘数对Cu2+,Ni2+模拟废水的去除效果,并考察了絮凝沉降速度和螯合沉淀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处理Cu2+,Ni2+含量分别为25 mg/L和50 mg/L的模拟重金属废水,其残余重金属离子浓度均能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GB8978-1996);PAMX有较宽的pH值适用范围,其最佳特性粘数为1.63 dL/g;产生的絮体具有优良的沉降性能,所得螯合沉淀物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表明PAMX兼具良好的螯合和絮凝性能.  相似文献   

5.
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括叙述了有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多种新型无机高分子复合絮凝剂合成的原料、方法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高分子复合絮凝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水处理工艺中,絮凝剂的选择和使用直接影响水处理的效果和成本。就絮凝剂的研究过程来讲,国内外对絮凝剂研究和发展由无机类到有机类、从低分子到高分子、变单一使用为复合配用、寻找天然型代替合成型的趋势。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安全高效、绿色环保、价格低廉的天然絮凝剂。现综述一些微生物絮凝剂的相对优势和国内的发展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以天然半乳甘露聚糖类高分子田菁胶为载体,在较佳反应条件下合成了天然半乳甘露聚糖类高分子基二硫代氨基甲酸盐。其结构设计为,以环氧氯丙烷作为交联剂,通过对田菁胶的伯羟基进行功能化反应,经过环氧活化、胺化、硫代羧酸化,在伯羟基上引入二硫代氨基甲酸基团来合成田菁胶负载的螯合树脂。并对其结构进行了红外表征,确认其为目标产物。测定了该螯合树脂对一部分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对Ag+、Cr3+等离子有较高的吸附容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有机高分子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和无机高分子聚硅进行复配,研究了复配高分子絮凝剂在不同温度、pH值以及不同时间下对模拟油田污水的絮凝性能,并应用于现场污水的絮凝实验.结果表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同聚硅复配时,离子度对复配絮凝剂絮凝性能影响较大,其中中高离子度的聚丙烯酰胺与聚硅在1:20配比条件下,复配后絮凝性能较好处理后污水的透光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改性淀粉与聚合氯化铝复合絮凝剂处理污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阳离子改性淀粉、两性芯粉与聚合氯化铝复合絮凝剂处理污水的效果.主要通过分析除浊率、投药量、CODCr去除率来比较不同絮凝剂对不同类型污水的处理情况.实验结果表明,这2种复合絮凝剂使用效果均优于单一絮凝剂.复合絮凝剂1号对高岭土废水的除浊率为98.41%;对南川河模拟废水的除浊率为92.35%,CODCr去除率为76.60%.复合絮凝剂2号对阿特拉津模拟废水的CODCr去除率为84.93%.  相似文献   

10.
高浓度味精废水预处理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絮凝法对味精高浓度有机废水进行了絮凝烧杯试验,讨论了絮凝剂的选择、投加量、pH值以及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配合使用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自制的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硅硫酸铁(PFSS),用于万县高浓度味精废水处理表现出优良的絮凝性能,PFSS的最佳投药量为20 mg/L,最适pH值为7.5~8.0,在此条件下复合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FSS对味精废水的CODcr去除率远远高于PFS和PAC,可达68%以上;浊度去除率为89.7%.此外,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加入对PFSS的絮凝处理效果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将德化高岭土应用于重金属废水和印染废水处理,并与膨润土、硅藻土进行比较.探讨了黏土用量、pH值、搅拌时间、絮凝剂用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岭土对废水的处理效果良好,既可应用于重金属废水的处理,也可应用于印染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2.
针对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通过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了海泡石对复合重金属Cu2+、Zn2+、Cd2+的平衡吸附量和吸附选择性,并通过XRD、IR等分析探讨了海泡石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海泡石对Cu2+、Zn2+、Cd2+的吸附顺序和富集系数顺序均为Cu2+>Cd2+>Zn2+,并且平衡吸附量随初始溶液质量浓度的提高而增大;海泡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主要是离子交换吸附及表面络合吸附。该研究证明海泡石具有较强的吸附复合重金属离子的能力,可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废水及土壤。  相似文献   

13.
印染废水生化出水仍需深度处理才能实现回用.将自制的具有反应性能的有机-无机复配絮凝剂和兼具絮凝与氧化性能的无机复合絮凝剂,分别采用絮体回用方式多批次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生化出水,可将废水色度降至10倍,并使絮凝剂的投加量和絮凝产泥量比传统絮凝方式减少50%,对化学需氧量(CODcr)的去除效果比传统絮凝方式提升5%—10%,絮体回用次数可达10次.有机-无机复配絮凝剂复配粉末活性炭后,采用絮体回用方式处理印染生化出水,可使絮凝剂投加量和絮凝产泥量再减少50%,絮体回用次数可达15次以上.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粉煤灰在生活污水、含磷废水、印染废水、重金属废水等方面的利用,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粉煤灰的开发利用,实现粉煤灰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  相似文献   

15.
以二甲胺与环氧氯丙烷制得的氯化聚2 羟基 1 N 甲基铵和丙烯酰胺为单体,采用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复合引发剂聚合得到了高电荷密度的新型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剂. 优化了絮凝剂的合成条件,利用红外光谱分析对最终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以造纸废水和模拟的印染废水对絮凝剂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有机絮凝剂和无机絮凝剂混合使用有很好的协调能力,能有效减少无机絮凝剂的使用量,降低水处理成本、提高净水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通过静态厌氧方式驯化好氧活性污泥,将其改性成以厌氧菌为主的活性污泥体系来处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废水,探究改性污泥在处理低浓度重金属废水过程中群落结构的变化趋势和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改性活性污泥在处理低浓度重金属废水后,群落结构多样性均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降低,优势菌群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次实验所获得的改性活性污泥对Cu2+和Cr(VI)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且Cu2+去除率高达98%,COD的去除率也可达到85%以上,表明该方法在实际低浓度重金属有机废水处理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国内外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对污水的絮凝现象,特别是絮凝机理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种类、分子结构及其作用效果间的关系出发,评述了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有机高分子絮凝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研制出复合泡沫塑料色谱柱,并将其用于氯化钠(钾)盐的深度纯化,除去重金属杂质离子Fe2 、Cr3 、Mn2 、Pb2 、Cu2 、Co2 和Ni2 ,快速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絮凝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国内外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对污水的絮凝现象,特别是絮凝机理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从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种类、分子结构及其作用效果间的关系出发,评述了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有机高分子絮凝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絮凝剂的絮凝性能,降低絮凝剂的应用成本,实验研究了两种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CTS)与聚合氯化铝(PAC)复配使用的絮凝性能,并对生活污水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聚合氯化铝与壳聚糖复合能相互促进其絮凝效能,当壳聚糖分子量为1.05×106,污水pH为6.5,静置30min,总投加量为1.0mg/L,复合絮凝剂组成为PAC : CTS1=0.3 : 0.7时,废水的透光率达到98.9%,优于单独使用PAC和CTS.复合絮凝剂(CTS/PAC)兼有无机和有机絮凝剂的优点,是一种使用范围较广的新型絮凝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