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南沙海区部分站位微表层和次表层的PH、碱度、密度和表面张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微表怪的表面张力低于次表层的表面张力,并且表面张力与溶解有机在碳(DOC)相关;微表层的PH低于次表层的PH,并探讨了其原因;微表层的碱度和密度一般高于次表层,同时对其原因进行了探讨 。  相似文献   

2.
厦门港微表层中烷烃富集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厦门港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中烷烃的含量.微表层直链烷烃含量范围从未检出至4.1μg/L/检出的支链烷烃含量为0.16~2.6μg/L;次表层直链烷烃含量范围从未检出至2.7μg/L,检出的支链烷烃含量为0.03~1.4μg/L 微表层对烷烃的富集系数(EF)为1.0~21.直链烷烃的EF值春季较大;支链烷烃的EF值一般小于同碳数的直链烷烃,植烷例外.根据获得的实验结果,对影响烷烃的含量分布及其EF值的诸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海洋是大气甲烷的重要源和汇,开展海底沉积物中甲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有助于了解海底甲烷释气作用对CH_4或CO_2在海-气界面释放的贡献。本文综述了海底沉积物中甲烷的来源、消耗与转移的具体过程,以及河口、近岸沉积物-海水界面甲烷的交换通量,并对今后研究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楚科奇海生物泵过程,利用234Th示踪法估算了该海区真光层颗粒有机碳的输出通量。测定了中国第2次北极考察期间获得的楚科奇海测站海水样品中溶解态及颗粒态234Th、238U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基于上层水体中234Th与238U的不平衡并结合一维稳态不可逆清除模型,估算出了真光层中溶解态234Th的清除速率、颗粒态234Th的迁出速率、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等颗粒动力学参数以及颗粒有机碳的输出通量和ThE比值(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比值)。楚科奇海具有较高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和很高的ThE比值,生物泵运转活跃,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汇区。  相似文献   

5.
近50年来,长江溶解无机氮和溶解无机磷营养盐浓度不断增加,对长江口邻近海区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海–气CO_2通量带来扰动.基于三维的东中国海生态动力–无机碳循环耦合模型,设计敏感性实验,在不考虑营养盐结构变化的前提下,假设长江营养盐浓度各增加50%,,模拟长江营养盐输入增加情景,探究其对长江口邻近海区海–气CO_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参考实验相比,长江营养盐浓度的增加使得夏季长江浅滩大气CO_2向海通量增加,海表可多吸收约68%,的大气CO_2,而冬季长江浅滩和苏北浅滩大气CO_2向海通量减小,即冬季碳汇作用减弱,全年尺度上长江浅滩吸收CO_2的能力增强约6%,.长江营养盐浓度增加所致的生物效应主控长江口邻近海区溶解无机碳的变化,进而对海–气CO_2通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离体肝脏灌流技术测定了CL(二个实验组,CL给药量分别为1×10-8 mol和1×10-6 mol)对大鼠肝脏物质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L可使大鼠离体肝脏灌流液中尿素氮浓度下降,并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在给药后灌流的1、2、3、4 h内,与对照组相比,1×10-6 mol的CL使大鼠离体灌流的肝脏产生的尿素氮分别下降了14.79%(P>0.05),17.88%(P>0.05),26.79%(P<0.05)和29.95%(P<0.01). 1×10-8 mol的CL具有类似的效应.而CL对大鼠离体肝脏灌流液中葡萄糖的水平影响不大.CL可抑制大鼠肝组织中GPT的活性,灌流4 h后1×10-6 mol的CL使得肝组织中GPT活性下降了24.65%(P<0.05),但1×10-8 mol的CL仅使GPT活性下降7.50%(P>0.05).CL还抑制大鼠肝组织中G6PDH的活性,1×10-6 mol的CL可使肝脏中G6PDH活性下降36.04%(P<0.05),同样1×10-8 mol的CL对G6PDH活性影响不显著.提示CL可直接通过影响肝脏的氮代谢及相关酶的活性继而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高温高压油-气-水混合液粘度测量装置对原油及含二氧化碳气原油的粘-温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气油比条件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分析了二氧化碳溶解气对原油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压力下,原油及其混合液粘度与温度存在指数关系,原油粘度与压力基本呈线性关系。在同-温度下,油-气混合液的粘度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前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在达到泡点压力之后,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油-气混合液的粘度随气油比增加而减小;油-气混合液的泡点压力随着含气量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利用离体肝脏灌流技术测定了 CL(二个实验组 ,CL给药量分别为 1× 1 0 - 8mol和 1× 1 0 - 6mol)对大鼠肝脏物质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 CL可使大鼠离体肝脏灌流液中尿素氮浓度下降 ,并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在给药后灌流的 1、2、3、4 h内 ,与对照组相比 ,1× 1 0 - 6mol的 CL使大鼠离体灌流的肝脏产生的尿素氮分别下降了1 4 .79% ( P>0 .0 5 ) ,1 7.88 ( P>0 .0 5 ) ,2 6 .79 ( P<0 .0 5 )和 2 9.95 ( P<0 .0 1 ) . 1× 1 0 - 8mol的 CL具有类似的效应 .而 CL对大鼠离体肝脏灌流液中葡萄糖的水平影响不大 .CL可抑制大鼠肝组织中 GPT的活性 ,灌流 4 h后 1× 1 0 - 6mol的 CL使得肝组织中 GPT活性下降了 2 4 .6 5 % ( P<0 .0 5 ) ,但 1× 1 0 - 8mol的 CL仅使 GPT活性下降 7.5 0 % ( P>0 .0 5 ) .CL 还抑制大鼠肝组织中 G6 PDH的活性 ,1× 1 0 - 6mol的 CL可使肝脏中 G6 PDH活性下降 36 .0 4 % ( P<0 .0 5 ) ,同样1× 1 0 - 8mol的 CL对 G6 PDH活性影响不显著 .提示 CL可直接通过影响肝脏的氮代谢及相关酶的活性继而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 .  相似文献   

9.
人为物质流及其对城市地质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为物质流已成为引起地壳物质运动的一种重要地质营力,深刻地改变着地球的表层系统。分析了人为物质流的含义,并将人为物质流分为一次流、二次流和三次流,讨论了不同层次的人为物质流的产生和流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为物质流对城市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了城市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斜坡地质灾害、诱发地震、海平面上升及海水入侵、地下水及岩土污染与人为物质流的关系,并指出规模不断膨大的人为物质流已成为地球和人类社会潜在的灾难。  相似文献   

10.
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海水基酸液中的伤害类型,利用浊度法研究酸液类型、pH值、海水稀释倍数以及电解质对二次伤害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水基酸液配制及反应中的二次伤害以MgF_2、CaF_2为主;相比土酸体系,多氢酸具有更好的抑制二次伤害的性能;增大酸液中HCl的用量、对海水进行稀释以及使用合适的电解质都可以抑制沉淀的生成。在酸效应、络合效应和一种特殊的反常同离子效应的基础上,研制出能够有效抑制酸液配制及反应中二次伤害的海水基酸液体系。  相似文献   

11.
应用开发的微电导探针测试技术,以粒径分别为0.48mm、0.80mm、12.5mm的玻璃珠和1.45mm的苯乙烯树脂为固相,空气为气相,水和0.05%(wt%)、0.20%(wt%)的羧甲基纤维素钠(SCMC)为液相,对三相流化床的各相局部相含率进行了同时测定。在不同液体粘度下,局部固含率在r/R=0.75-0.85范围内有一个极大值;局部气合率呈现出塔中心处最大,塔壁处最小的分布规律。表明液体粘度对局部相含率径向分布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污水排海管扩散器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厦门污水排海工程进行了扩散器模型试验研究。模拟了污水和海水密度差,在全面研究了扩散器主要参数(竖管间距、喷孔个数、喷射角和喷孔平面布置等)与表层初始稀释度的关系的基础上,建议优先采用较多喷孔,增大竖管间距的布置,以节省工程投资;采用逆模型技术模拟了环境水体横向流动的作用;研究了多孔扩散器喷孔雷诺数对表层初始稀释度的影响,提出了满足相似要求所需的临界喷孔雷诺数;研制了相应的试验设备系统。  相似文献   

13.
为理解城市浅水河流温室气体的日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求索溪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冬季和夏季采用静态通量箱法连续24h测定水-气界面CH_4和CO_2通量,并结合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求索溪都是吸收CO_2的汇、释放CH_4的源.两季水-气界面CO_2日平均扩散通量无显著差异,但因温度、水体pH值等影响,夏季有显著的日变化.夏季水-气界面CH_4日平均扩散通量显著高于冬季,这跟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此外,夏季求索溪多以冒泡形式随机释放CH_4气体.夏季温度、湿度等因子日变化显著,因而估算夏季水体水-气界面日平均扩散通量,24h的连续测定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研究剪切模量和粘度对HIFU微泡治疗声压场的影响.利用气液混合声波传播方程、Yang-Church气泡运动方程、时域有限差分(FDTD)法和龙格-库塔(RK)法建立含微泡的单阵元换能器数值仿真模型,分别改变模型中仿组织体模的剪切模量和粘度,研究其对形成声压场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剪切模量的增大,焦域中心声压逐渐降低且焦域位置向靠近换能器方向移动;随着粘度的增大,焦域中心声压逐渐降低,焦域位置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15.
用32PO43-同位素稀释法测定了厦门港小型浮游生物(<200μm)对可溶性活性磷(SRP的吸收和再生通量;并同时测定了现场的Chla、初级生产力和各种形态磷.厦门港SRP吸收和再生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大、冬季最小,且SRP通量与生源要素呈现协变性;表层(0.5m)SRP通量与Chla成较好的正相关,SRP通量的变化与浮游植物的消长密切相关.全年平均表层SRP再生能满足初级生产磷吸收的43.3%;底层(16m)再生与吸收比远大于1,SRP的再生对初级生产的调控具有重要作用.表层全年平均SRP的周转时间为88.75h,7月SRP最低,但其周转时间也最短仅为3.7h,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磷维持较高的初级生产力.较低的碳、磷同化原子比及较短的SRP周转时间表明厦门港磷同化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在283.15~318.15 K范围内,测定了离子液体四氟硼酸-1-甲基-3-丁基咪唑(BMIBF4)水溶液的密度,并在278.15~338.15 K温度范围内测定了BMIBF4离子液体水溶液粘度,计算了此离子液体粘度活化参数,讨论了此离子液体溶质-溶剂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南沙海区海洋微表层的研究——Ⅱ痕量金属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南沙海区微表层和次表层中溶解态痕量金属铜,铅,锌、镉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探讨了其与DOC的关系。结果显示:铜,铅、锌、镉在微表层中均有富集,海洋微表层中富集的痕量金属的量与富集的DOC的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聚丙烯腈-离子液体稀溶液体系特性粘度值的修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40℃下测定聚丙烯腈-离子液体([BMIM]BF4)稀溶液的特性粘度[η],发现其比浓增比粘度(ηsp/C)与浓度C并不成线性,而是在低于某个浓度时曲线发生向上弯曲,这种现象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很多高分子溶液中得到证实。发生这一情况的原因仅仅是由于高分子链在毛细管表面的吸附效应。利用在朗缪尔等温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吸附效应理论,能很好地修正实验中得到的粘度数据。  相似文献   

19.
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粘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3.2±0.1K。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以下简称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以下简称SDBS)混合溶液对水的相对粘度以及无机盐Na2SO4对其粘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混合液的粘度与单组分溶液的粘度之间不是简单的加和,这暗示复配溶液可能形成混合胶团。当用无机盐增粘时,溶液粘度显著增加,但其粘度增加有一定的限度,这些现象用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的差别对所形成的胶团结构的影响,盐离子与表面活性剂胶团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溶(活)度积效应来解释。  相似文献   

20.
海莲林土壤CH4通量的日变化和滩面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静态密闭箱法研究了海南岛东寨港海莲(Bruguierasexangula)林土壤CH4通量的日变化和滩面差异,结果表明:位于中高潮带而土壤较为湿润的长宁海莲林CH4通量高于位于高潮带而土壤较为干燥的河港海莲林,其土壤平均CH4通量分别为0.496和0.084mg/m2.d;长宁海莲林土壤CH4通量呈现较大的日变化,林地受潮水淹没时的CH4通量一般低于不受潮水淹没时的值,土壤CH4通量的日变化与气温和土温(5cm深)相关不显著;长宁海莲林与河港海莲林土壤CH4通量呈相同的滩面差异规律,即下部滩面>中部滩面>上部滩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