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九龙江河口区TEP及其与铀、钍、钋同位素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九龙江河口区不同粒级的TEP含量分布及其与238U、234U、234Th、232Th、230Th、228Th、210Po的放射性比活度和Chl-a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悬浮颗粒物(SPM)和TEP的粒级分布及深度变化趋势明显不同,这与两者的来源及其贡献不同有关,同时也表明不同粒级的颗粒物在吸附TEP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较大差异.TEP与238U、234U、234Th等核素的关系表明,当用234Th-238U和210Po-210Pb不平衡估算海区的POC输出通量时,应当重视TEP的作用与影响.TEP与Chl-a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表明该研究海域TEP与浮游植物有较密切的关系,可能是由浮游植物的细胞外分泌物所形成.  相似文献   

2.
对九龙江河口区不同粒级的TEP含量分布及其与238U2、34U2、34Th2、32Th2、30Th2、28Th2、10Po的放射性比活度和Chl-a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悬浮颗粒物(SPM)和TEP的粒级分布及深度变化趋势明显不同,这与两者的来源及其贡献不同有关,同时也表明不同粒级的颗粒物在吸附TEP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较大差异.TEP与238U2、34U2、34Th等核素的关系表明,当用234Th-238U和210Po2-10Pb不平衡估算海区的POC输出通量时,应当重视TEP的作用与影响.TEP与Chl-a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表明该研究海域TEP与浮游植物有较密切的关系,可能是由浮游植物的细胞外分泌物所形成.  相似文献   

3.
对东海陆架外黑潮区颗粒有机碳(POC)和生物硅(bSiO2)的研究表明:台湾东北部黑潮主流真光层(100m)POC和bSi0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31μmol/L和0.68μmol/L;^234Th/^238U不平衡法获得POC和bSi02的输出通量分别为3.7mmol/(m^2·d)和1.6mmol/(m^2·d).黑潮沿东海陆架北进过程中,POC和bSiO2的含量及输出通量均呈增加趋势.位于日本西南的黑潮主流中,POC和bSiO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85μmol/L和2.63μmol/L,输出通量分别为6.7mmol/(m^2·d)和4.0mmol/(m^2·d).黑潮与陆架水形成的锋面区,POC和bSiO2浓度均高于黑潮主流.  相似文献   

4.
河流碳输出过程构成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基于一个完整水文年的月周期性采样分析,讨论了五华河径流中悬浮颗粒有机质(POM)的性质及其来源,估算了流域有机质的输出通量。结果表明:五华河径流中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有机氮(PO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7 mg/L和0.12 mg/L,其中汛期含量高于枯水期;五华河河流总悬浮颗粒物(TSS)、POC、PON含量以及河流颗粒有机质C/N比与流量的关系揭示五华河径流中POM主要源自流域土壤有机质的侵蚀,而且在迁移过程中受到水体微生物的分解;五华河流域POC和PON年输出通量分别为430 kg/(km2·a)和70 kg/(km2·a),其中汛期POC和PON输出量分别占全年输出总量的74.23%和76.17%。  相似文献   

5.
北极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南部颗粒生物硅的粒级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3年北极航次采集的样品进行颗粒生物硅(particulate biogenic silica, PBSi)浓度测定,依据光合浮游植物粒径大小,计算出两个粒级结构(0.8—20μm,>20μm)的PBSi对水柱中生物硅现存量的贡献.结果表明,楚科奇海水体中PBSi浓度(0.86—5.59μmol·L-1,平均值2.56μmol·L-1)比加拿大海盆(0.27—0.72μmol·L-1,平均值0.46μmol·L-1)高一个量级.大粒径(>20μm)的PBSi是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水体中生物硅现存量的主要贡献者,所占比例分别是81.72%和64.65%.自楚科奇陆架海区向加拿大海盆延伸,较小粒径(0.8—20μm)的PBSi比例逐渐增加.但是叶绿素a粒级结构显示,大粒级(>20μm)叶绿素a在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分别占60%以上和30%以下.加拿大海盆PBSi和叶绿素a粒级结构的差异表明,硅藻并非加拿大海盆的优势种群.将PBSi和叶绿素a粒级结构与生物泵效率(输出生产力和初级生产力之比)相比较,认为PBSi和叶绿素a的粒级结构相结合,对研究生物泵效率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物泵是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之一,其有机碳输出效率(e-ratio)通常用输出生产力(EP)与初级生产力(PP)的比值来表示.尽管国际学界已知e-ratio的估算受EP与PP时滞的影响,但是二者时滞的估算和解析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且造成时滞的原因尚不明确.因此,本文梳理EP与PP时滞的研究进展,总结估算和解析二者时滞的方法及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南海是研究EP与PP时滞效应的理想试验场,其丰富的历史观测资料有利于构建区域食物网模型,以准确估算EP与PP时滞,并解析造成不同生态系统时滞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用二-2-乙基己基磷酸(HDEHP)做萃取剂,Na2CO3做反萃剂,234Th为示踪剂,完成了从盐酸溶液中液-液萃取Th(IV)的实验研究。在不同萃取条件下(包括HDEHP和Na2CO3溶液浓度、震荡时间、有机相和水相比值等)对234Th百分萃取(或反萃取)作了一系列实验。发现,随HDEHP浓度的增加,234Th的萃取效率明显增加。当HDEHP的浓度≥20%时,234Th的萃取效率>97%;用Na2CO3溶液能有效地从有机相中反萃出234Th,当Na2CO3溶液的浓度≥0.5mol/L时,234Th的反萃效率>96%;反萃时,震荡周期长于4min时,两相能达到反萃平衡;随有机相和水相比值的增加,234Th的萃取效率也明显地增加,在合适的萃取条件下,有机相与水相比值≥4:1时,高达97%的234Th进入有机相。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四川段Cd异常源追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成都经济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重点研究长江各支流重金属元素Cd的来源与分布、分配特征,定量估算金沙江等四大支流Cd的输出通量。结果表明,该区早期及现代沉积物、悬浮物中Cd均为高背景值,其质量分数达0.2×10-6;水系沉积物及悬浮物中Cd的高值点明显受到流域内分布的铅锌矿、金矿等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或矿点影响;区内各水系Cd的输出通量明显增加,岷江、沱江Cd的输出通量占流域总通量的比例上升,嘉陵江所占比例下降,金沙江略有变化;水体中Cd的输出通量所占比例在泥沙中减少,在悬浮态和溶解态中增加。  相似文献   

9.
红树林缓解近海富营养化、维持近海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已成共识,但此功能的大小却鲜有报道.在福建九龙江河口,对红树林与其毗邻水域通过潮汐的物质交换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潮汐的作用,九龙江口红树林具有吸收毗邻水域氮、磷营养盐的作用,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的吸收量分别为-0.40和-0.04kg/(hm2·d);具有向毗邻水域输出有机碳的作用,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输出量分别为0.07和0.01kg/(hm2·d).因此,九龙江口红树林是近海水域无机营养盐的汇、有机碳的源.  相似文献   

10.
通过使用沉积物捕获器获取沉积物,研究了一生态综合养殖池塘的沉积作用,并利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zcta)的生物沉积作用,同时分析了池塘沉积物及其间隙水的营养盐;应用Fick第一定律对池塘沉积物-池水界面营养盐通量进行了估算.藻类池颗粒物质的日平均沉积速率为44.59 g/m2,贝类池颗粒物质的日平均沉积速率为14.01 g/m2;两个池塘试验期内(90 d)N、P的净沉积量分别为6061.5 g和3411 g(采样池塘面积各0.5 hm2,水深50~60 cm).结果显示实验期内生态综合养殖池塘沉积作用分别占N、P营养元素输出的2.2%和5.8%(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1.
植硅体态碳(Phyt OC)在植硅体的"保护"作用下,可以长时间地保存在土壤中,是一种长期有效的生物固碳机制.本文通过在盆栽水稻中施加不同水平的岩粉来探讨其对植硅体态碳增汇的影响.通过微波消解法提取植硅体和氢氟酸溶解生物硅测定其植硅体封存的碳含量.结果表明,施加岩粉显著地提高了水稻各器官中植硅体和植硅体态碳含量及其植硅体碳的产生通量.因此,硅营养调控机制(外施硅肥)是一种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尤其是稻田)植硅体封存有机碳的潜力、增加土壤中Phyt OC积累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内对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 NIWA1108进行了受控连续模拟培养实验,共设置4个CO_2分压及氮浓度处理组:p(CO_2)400μatm,氮充足;p(CO_2)800μatm,氮充足;p(CO_2)400μatm,氮限制;p(CO_2)800μatm,氮限制.实验结果显示:氮限制大大减小了颗石球的体积,降低了细胞颗粒有机氮、细胞颗粒有机磷、胞外颗粒无机碳含量,CO_2浓度升高进一步降低了细胞各元素含量,尤其是颗粒无机碳含量;高二氧化碳分压或氮限制条件下颗石藻颗粒无机碳相对于有机碳的比值均有所降低,而在高二氧化碳分压和氮限制同时作用下,该比值进一步降低,并伴随着该藻沉降速率的显著降低,表明酸化和氮限制对颗石藻生理及生物地球化学指标尤其是钙化作用存在着潜在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于楚克奇海采集的一个沉积物岩芯进行了γ谱分析,获得了 210 Pb, 137 Cs, 226 Ra, 238 U和 40 K的垂直分布特征,其中最独特的现象为 226 Ra, 238 U次表层极大值的存在,其产生原因与沉积物高的有机质含量、元素的扩散作用及有机质的降解作用有关.根据 210 Pb ex 测年法和 137 Cs测年法得到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7和0.8mm/a,沉积物的质量累积速率为1.00kg/(m 2 @a).结合实测的沉积物中有机质百分含量,计算得有机物质的埋藏速率为75.4g/(m 2 @a),与水柱初级生产力比较可发现,楚克奇陆架区是一个高效的有机碳埋藏区.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来,长江溶解无机氮和溶解无机磷营养盐浓度不断增加,对长江口邻近海区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海–气CO_2通量带来扰动.基于三维的东中国海生态动力–无机碳循环耦合模型,设计敏感性实验,在不考虑营养盐结构变化的前提下,假设长江营养盐浓度各增加50%,,模拟长江营养盐输入增加情景,探究其对长江口邻近海区海–气CO_2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参考实验相比,长江营养盐浓度的增加使得夏季长江浅滩大气CO_2向海通量增加,海表可多吸收约68%,的大气CO_2,而冬季长江浅滩和苏北浅滩大气CO_2向海通量减小,即冬季碳汇作用减弱,全年尺度上长江浅滩吸收CO_2的能力增强约6%,.长江营养盐浓度增加所致的生物效应主控长江口邻近海区溶解无机碳的变化,进而对海–气CO_2通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场有机污染季节动态与养殖容量限制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大鹏澳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场颗粒有机碳的沉积通量和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季节动态的研究,并结合养殖容量现状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春、秋两季为网箱养殖场有机污染的积累阶段,其颗粒有机碳沉积物通量大于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解速度.因此,春、秋两季有机污染对养殖容量的限制作用最敏感,以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1.8%作为养殖容量限制指标,则目前该网箱养殖场春、秋两季养殖容量分别达到了650t和550t的最高限值。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四种人工养殖的微藻和天然海区浮游植物光合固定的颗粒有机碳(PO~(14)C)及藻细胞释放的溶解有机碳(DO~(14)C),得到浮游植物释放的DOC约占总光合固定碳的10%,实验发现:DOC%与藻细胞密度密切相关,光合作用速率的校正系数(a)与细胞密度(ρ)的指数关系为:a=3.03ρ~(-0.437s),由此可直接校正光合作用速率。  相似文献   

17.
土壤水力侵蚀通过影响有机碳的合成分解过程,引发可观的CO_2吸收-排放效应.各典型水蚀区的侵蚀速率、土壤性质各不相同,其CO_2通量特征有待研究.本文收集了黑土区、紫色土区、黄土区、红壤区等中国四大典型侵蚀区中7个代表性小流域36个土壤剖面的~(137)Cs及有机碳含量数据,利用"基于参照点的CO_2通量分离方法",计算了各小流域的有机碳横向迁移通量,以及由于水蚀引发的CO_2通量.结果表明,(1)有机碳的横向迁移速率由侵蚀/淤积速率以及土壤表层含碳量共同决定,位于黄土区和红壤区的小流域有机碳流失最为严重;(2)7个小流域侵蚀区CO_2的通量范围为:-22.8~21.5g C/(m~2·a),淤积区CO_2通量范围为-31.6~54.5g C/(m~2·a);碳汇强度与欧美小流域相当,碳源强度略强;(3)位于黑土区的多数小流域以及紫色土区的小流域整体表现为碳汇;位于黄土区的小流域整体表现为强烈的碳源;位于红壤区的流域在侵蚀区表现为碳源,在淤积区表现为碳汇.其中,紫色土区小流域的固碳能力最强,79%~87%的有机碳流失可最终得到恢复;(4)针对小流域不同的CO_2通量特征,可通过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实现土壤侵蚀和CO_2通量的协同调控.  相似文献   

18.
南黄海胶体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切向超滤技术对胶体有机碳(COC)进行了有效分离,利用紫外/过硫酸钾法分别测定南黄海溶解有机碳(DOC)和COC的浓度。测定结果:南黄海表层水DOC的平均含量为340.0μmol/L;COC的浓度变化为30.2-125.0μmol/L,在DOC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30.9%,最高可达56.6%,结果表明,COC在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真溶解态有机碳(UOC)和COC之间的非相关  相似文献   

19.
滨海湿地是“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述了长江口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及含量、碳汇速率、有机碳横向输入输出通量及量化方法、有机碳循环定量分析模型以及有机碳储量和组分对不同影响因素所做出的动态响应规律,发现在土壤有机碳水平空间分布上,崇西湿地>崇明东滩>九段沙>南汇潮滩;有机碳通量和浓度变化主要受到植物生物量和结构、水和土壤的理化性质、陆源输入和潮汐动力、间隙水交换以及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应加强长江口湿地土壤碳库和有机碳输运通量统一观测,准确量化各主要因素对有机碳的贡献,这对研究盐沼湿地的碳循环机理和碳汇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综合了中国大陆28个省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和40K含量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这些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分布现状和及其分布规律,初步探讨了引起部分省份放射性核素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28个省市土壤中放射性核素238U,226Ra,232Th和40K的含量按面积加权平均值分别为39.5,36.5,49.1和580.0 Bq/kg;土壤中238U,226Ra,232Th的含量随地域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40K含量随地域的分布规律则不显著.土壤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与成土母岩和铀资源分布有着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