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19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2.
DPIV技术在絮凝池流场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数字粒子图像测速(DPIV)技术对往复隔板絮凝池中的复杂流场进行测量,分析池内水流特性对絮凝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絮凝池廊道头部流场对絮凝效果有很大影响。为改善絮凝池的流场,可增大池内的有效空间。  相似文献   
3.
河流健康评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对河流健康的概念进行了辨析,回顾了河流健康评价的发展状况,总结了河流健康评价的对象、评价指标的选取及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提出了今后开展河流健康评价还需对评价标准、评价尺度、评价方法、服务功能评价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平原水闸泵站枢纽布置与整流措施 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江苏、上海等地10余座闸站合建工程的物理模型试验成果分析,总结出闸站合建枢纽的三种主要布置型式,即平面对称布置、平面不对称布置和立面分层布置。在各类整流措施中,闸站结合部加设导流墙和泵站前中设潜墩,可以有效地改善由于主流偏斜所诱发的回流、螺旋流等不良流态。  相似文献   
5.
侧向进水前池水流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侧向进水条件下的前池水流将形成螺旋流和回流.实验丧明,影响螺旋流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侧孔孔高与水深的比值;影响前池内侧回流长度的主要因素是引渠宽与前池宽的比值和侧边进口宽与前池宽的比值.在各种改善水流措施中加设导流墩和潜墩效果显著,可以使前池因测向进水引起的不良流态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河流鱼类栖息地水力学条件表征与评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对鱼类栖息地水力学环境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回顾了鱼类栖息地水力学问题的研究历史.根据特征量描述对象的不同,将用来描述栖息地特征的水力学变量划分为水流特征量、河道特征量、无量纲量和复杂流态特征量.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各特征量获得方法、使用范围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7.
Y型汇流口壅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Y型汇流口划分为直段与汇流段,在直段建立能量方程,在汇流段建立动量方程,并以此建立了一维数学模型,试验证明该模型可以成功预测Y型汇流口水流状态.结合因次分析,利用该模型对Y型汇流口各主要水力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平底Y型汇流水槽,随着汇流比Qr增大,水深比Hr先增大后减小;当汇流角α为锐角时,Hr变化不大,但是当α超过90°以后,随着α的增大,Hr急剧增大;随着下游干流弗劳德数Frd增大,Hr增大;下游干流宽深比Wd/Hd,k1,k2越大(水流越宽浅),Hr越小.  相似文献   
8.
生态河岸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河岸带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河岸带的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河岸带定义、河岸带功能、河岸带管理、河岸带宽度确定以及河岸带保护技术等方面.河岸带生态受到时空、水文、气象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普通的研究方法不能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因此生态河岸带的研究应以现代数学、生态学、水力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实现生态河岸的统筹规划、优化设计、监控管理。  相似文献   
9.
多分支管道若干流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数值计算对多分支管道的若干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在拼片式块结构化网格系统下。采用κ-ε紊流模型对多分支管道中的流场进行二维计算,发现对于具有相同尺寸、相同几何型式的多分支管道而言,支管距主管入口端的位置越靠前,通过该支管的流量越小.结合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认为,流线弯曲程度对流动的影响是产生这种流量分布趋势的原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支管流量与主管入口流量近似呈线性关系,支管间的流量差随主管入口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支管间距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黄金坪水电站1号泄洪洞原设计方案有压出口渐变段顶板存在负压,在工作闸门小开度运行时工作闸门室底板出现大范围负压,容易引起空蚀等问题,根据水力学模型试验,提出通过增加有压渐变段长度、改变工作闸门室底板连接形式,对有压出口渐变段及闸门室体型进行优化。试验实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有压段出口项板及闸门室底板在各种运行工况下均没有出现负压,闸门室底板水流空化数显著增加,提高了泄洪洞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