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涡虫用于地表水水质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涡虫用于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可行性,利用涡虫对水质变化敏感的特点,通过观察比较涡虫在Ⅰ-Ⅴ类地表中无性生殖和再生速度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涡虫的无性生殖和切割再生与地表水质量密切有关,涡虫的无性生殖速度、切割再生速度在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水中差异显著(p<0.05).因此涡虫可作为水质监测的指示性生物.  相似文献   

2.
用摇蚊幼虫培养涡虫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涡虫是中学动物学教学中的重要实验材料,这种扁形动物是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生活的。由于环境的污染,目前自然界中的涡虫的数量越来越少,极不易采到。一般我们实验所用的涡虫,除在自然界中进行必要的采集外,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人工培养。为了搞好人工培养,我们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了人工培养涡虫的对实验,目的在于找出一种较简便的培  相似文献   

3.
多目涡虫在河南省首次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0年 5月 ,作者在考察河南省淡水涡虫资源时 ,首次在鲁山县境内石人山发现多目涡虫 ,标本保存于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标本室 .多目涡虫在动物分类上隶属于扁形动物门 (Platyhelminthes)、涡虫纲 (Turbellarin)、三肠目 (Tricladida)、扁涡虫科 (Planariidae )、多目涡虫属 (Polycelis) .该属涡虫头呈截顶状或弓形 ,耳突不显著 ,眼点 10~ 30 0个左右 ,呈八字形或弧形 ,排列于头的背部两侧 .体黑褐色或乳白色 ,咽粗长 ,位于身体后半部的前面 ,生殖孔较近尾端 .多目涡虫为冷水型窄温动物 ,生活于海拔较高和水温偏低的泉溪源头附…  相似文献   

4.
Kato1931年在日本Arakawa 发现一种涡虫,认为是一新种,命名为三纹微小真涡虫(Microplana trifasciata).此后没有看到过有关该虫的报导,我国亦未见有此虫的记录.作者在广州市中山大学附近的珠江浮木码头发现一种涡虫,经鉴定为三纹微小真涡虫(Miroplana trifasciata).这一发现是该虫在我国的新记录.三纹微小真涡虫(M.trifasciata)通常附着于淡水壳菜和淡水海绵.珠江河水的含  相似文献   

5.
日本三角涡虫染色体和分子分类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日本三角涡虫是国际上研究涡虫再生和发育的模式动物,三角涡虫传统的分类学基础是以其生殖解剖学特征为依据.通过核型分析和RT-PCR技术,从核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对三角涡虫的分类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染色体和分子分类特征可以有效地辅助三角涡虫的分类.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innexin基因沉默后对涡虫表型的影响,构建了涡虫innexin基因的干扰表达重组质粒L4440-innexin.将重组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HT115感受态细胞,通过IPTG诱导表达后喂养涡虫.结果表明,涡虫表型发生明显变化,干扰载体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7.
用昆虫针在涡虫对称线上的咽前部、咽和咽后部垂直刺穿后收针,术后12h针伤愈合;在刺穿的针孔处穿插头发,术后1—74h涡虫以身体一侧横裂的方式脱逃,脱逃位置在身体两侧的机会均等.涡虫去头后于咽部穿插头发,脱逃的时间、方式与有头涡虫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
淡水涡虫:分类地位、胚胎发生和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淡水涡虫作为研究发育和再生的模式动物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近几年,涡虫研究走向分子生物学和功能基因组学领域,这些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后生动物进化、发育和再生的共同机制.本文从淡水涡虫的分类地位、胚胎发生和再生3个方面综述了涡虫研究进展,以促进人们对这个独特动物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真涡虫的采集与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涡虫(Dugesia gonocephala)是生物学科研和教学常用的实验材料之一.真涡虫的采集和培养是实验教学及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总结多年教学、科研实践经验,介绍真涡虫采集、分移和培养的便捷可行的几种方法,并开辟提供了真涡虫采集的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离子液体溴化1-辛基-3-甲基咪唑对日本三角涡虫的急性毒性,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离子液体曝露对日本三角涡虫摄食与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对涡虫72h的LC50为313mg·L-1.在摄食实验中,离子液体处理组的摄食涡虫数均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质量浓度20mg·L-1时,摄食涡虫数在3次喂食后的不同时间点大多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在再生实验中,前96h各处理组的再生涡虫数均较对照组少,且质量浓度20mg·L-1的3个处理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由此可见,离子液体对涡虫的摄食和再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该影响具有剂量——效应关系.此外,本文也对离子液体影响涡虫摄食、再生的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 目前世界上已记录了淡水涡虫380多种。我国淡水涡虫的种类和分布缺乏全面调查研究。杜增瑞(1934) 曾调查过北京的涡虫;杜增瑞、朴相根(1959) 论述了三角涡虫(Dugesia=Euplanaria gonocephala)在中国和朝鲜的分布;黄浙、杜增瑞(1956) 报道了昆明的涡虫;奥川一之助(1940) 调查过我国东北三省的涡虫。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淡水涡虫已发现4种,即西藏多眼涡虫(Polycelis tibetica Hyman 1934) 、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 Ichi-kawa et Kawakatsu 1964) 、宫地涡虫(Phagocata miyadii Okugawa 1939) 和上野涡虫(Phagocata uenoi Okugawa 1939) 。西藏多眼涡虫头呈弓形,眼数十个到百余个,呈八字形排列。日本三角涡虫头为三角形,眼2个。宫地涡虫头截形,眼2个。上野涡虫头截形,眼8~15个。  相似文献   

12.
温度对日本三角涡虫种群增长及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种群累积培养法,就培养液温度对日本三角涡虫种群增长及体内3种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5℃和35℃下的涡虫不能长期生存.30 d时25℃实验组种群密度最高、20℃实验组次之;第9 d后15℃-30℃实验组涡虫种群瞬时增长率随时间的推移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另外,10℃-20℃实验组涡虫SOD活力较其他实验组低,而15℃实验组涡虫CAT活力却较其他实验组高;GSH-PX活力受培养液温度的影响明显且波动较大,随着培养液温度的升高其活力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涡虫的SOD、CAT和GSH-PX 3种抗氧化酶对培养液温度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的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淡水涡虫眼点结构简单,特别是多目涡虫,每个眼点仅有一个视神经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构成,是研究眼点起源和进化的好材料.本文以采自秦岭山脉和太行山脉的多目涡虫为研究材料,利用统计学方法探讨了多目涡虫眼点数目和体长以及海拔高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多目涡虫体长与相应眼点个数呈显著正相关;同一山脉多目涡虫随着采集地海拔高度增加,相似体长的涡虫眼点数也相应增多.本研究以期为研究眼点的起源和进化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水体中二甲基甲酰胺(DMF)对东亚三角涡虫的毒性作用.方法 急性毒性实验检测DMF对涡虫形态、死亡率的影响;抗氧化酶活力测定实验检测DMF对涡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彗星实验检测DMF对涡虫DNA的损伤.结果 随着DMF浓度的增加和...  相似文献   

15.
分别用试剂盒法、改良的CTAB法、改良的酚-氯仿抽提法提取活体涡虫和95%酒精固定的涡虫标本的基因组DNA.结果显示:试剂盒法提取的基因组DNA质量最好,主要表现在分子完整,几乎无降解,并且该方法所得DNA的产率也比另外两种方法的产率要高,试剂盒法是最适合涡虫基因组DNA制备的方法.相同起始物质量条件下,3种方法从活体涡虫中提取的DNA量和纯度均高于95%酒精固定的涡虫标本,但试剂盒法提取95%酒精固定半年以上的涡虫标本,所得DNA产率较高、质量较好,可满足PCR扩增等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涡虫在动物系统演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雌雄同体,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因此,对其生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用2种染色方法(H.E染色、Masson染色)显示了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雄性生殖管道的组织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光镜观察.结果表明,该类涡虫雄性生殖管道是由输精囊、输精管、球腔、射精管4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7.
用活体涡虫做实验材料,观察涡虫的消化系统,效果往往不理想,如果通过染色制成玻片标本,效果较为理想。其方法如下: 1 饥饿:将采回的涡虫放在光线较暗的地方,饥饿2—3天; 2 染色:给饥饿的涡虫喂以适量的混有洋红的鸡蛋黄,24小时后将涡虫吸出来,换上洁净的饲水,置于暗处再饥饿2—3天. 3 杀死:用吸管将涡虫吸到洁净的载玻片上,等伸展开后,用毛笔蘸酒精冰醋酸(3:1),迅速在虫体上刷2—3次,这样涡虫伸展得较好,同时身体也不易变形。  相似文献   

18.
涡虫因其拥有非凡的再生能力,成为实验室再生研究的一种常见模式动物.涡虫身体被切割后残存的任意部分都能再生出缺失组织,即使是小到虫体1/279的片段也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再生出一个完整的个体,其中头部再生的研究更是备受关注.涡虫头部再生不仅是普通的组织再生,还包括一个功能完整的中枢神经系统再生.本文主要综述了涡虫头部再生的最新研究进展,阐明了涡虫在身体中线区域通过构建新的组织中心-前极,引导干细胞迁移,完成头部再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同时详细介绍了涡虫体内全能干细胞和功能干细胞的区别及它们分别在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Pb^2+对日本三角涡虫急性毒理作用及其6种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急性毒理实验,观察了Pb2+对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的损伤状况,并探讨了Pb2+对涡虫体内LDH、Na+-K+-ATP酶和Ca2+-Mg2+-ATP酶等3种代谢酶和SOD、CAT和GSH-PX等3种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Pb2+对涡虫的24h、36h、48h急性毒理作用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85.1μmolL-1、402.8μmolL -1、279.2μmolL-1;结果还显示Pb2+浓度越高涡虫的致死时间越短,在相同时间内随着Pb2+浓度的升高涡虫死亡率也随之升高,并且随着Pb2+处理时间的延长涡虫死亡率与培养液中Pb2+浓度的正相关性逐渐提高.另外,Pb2+胁迫对涡虫体内6种酶的活力均有明显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三角涡虫是一种对Pb2+污染非常敏感的低等动物,在水体Pb2+污染检测等方面具有潜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抑制Dj-β-catenin-1基因对涡虫再生的影响,构建了L4440-Dj-β-catenin-1干扰载体.将含有重组质粒L4440-Dj-β-catenin-1的HT115细菌经IPTG诱导后直接喂食涡虫.结果表明,Dj-β-catenin-1基因经RNA干扰后涡虫不能正常再生,面向后端伤口再生出一个头部而不是尾.此外,Dj-β-catenin-1基因的沉默还能使涡虫正常的尾转变成头.上述工作为进一步研究Dj-β-catenin-1基因在日本三角涡虫再生中的作用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