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模拟的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发射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圆二色(Circular dichroism,CD)光谱等技术研究了灿烂甲酚蓝(Brilliant cresyl blue,BCB)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的结合性质以及药物的结合对HSA构象的影响.结果表明,BCB和能猝灭HSA的内源荧光,BCB对HSA的荧光猝灭是形成HSA-BCB复合物的静态猝灭过程,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BCB对HSA荧光的静态猝灭.BCB与HSA分子Trp残基的距离r小于7 nm,说明HSA与BCB之间能够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但由于rR0值,这说明形成HSA-BCB复合物导致的静态猝灭是HSA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热力学参数计算结果表明BCB与HSA相互作用形成HSA-BCB复合物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疏水作用力和氢键在形成HSA-BCB复合物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和CD光谱的结果说明BCB与HSA的相互作用形成的HSA-BCB复合物导致了H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方法研究了人血清白蛋白(HSA)与对甲氧基苯乙酮的相互作用。通过Stern—Volmer方程求算出在不同温度下(304,307,310 K)的淬灭常数分别为7.64×103,7.68×103和7.73×103L.mol-1,证实了HSA与对甲氧基苯乙酮相互结合作用为动态淬灭过程,并且得到活化能Ea为0.998 kJ.mol-1。与对甲氧基苯乙酮作用后HSA的同步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的现象说明HSA的疏水环境降低,并且二级结构发生了由α-螺旋向β-折叠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以还原型谷光苷肽为修饰剂,在水相中合成了稳定的核壳结构的 CdSe /ZnS 量子点.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其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CdSe /ZnS 量子点对 HSA 内源荧光的猝灭机制属于形成复合物引起的静态猝灭,28℃时猝灭常数为2.1×105 Lmol -1,结合常数为2.8×105,结合位点数为1.0,量子点与 HSA 的结合力为静电作用力,量子点对 HSA 的构型未改变.  相似文献   

4.
以人血清白蛋白(HSA)为实验材料,通过荧光光谱、等温滴定量热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技术研究化疗药物紫杉醇与其的结合机理.荧光光谱检测结果表明:紫杉醇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与HSA结合,并引起其内源荧光的猝灭.在温度为303K下,二者间的结合常数为10.7×103 L/mol.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检测发现,随着紫杉醇浓度的增加,HSA在278nm处的吸收峰增大,证明二者结合后HSA的构象发生了改变.等温滴定量热实验则进一步说明二者的结合是一个自发进行的放热反应,在温度为303K下结合常数为8.8×103 L/mol,焓变、熵变及吉布斯自由能分别为-99.1kJ/mol,-183.6J/(mol·K)和-43.5kJ/mol.本研究为紫杉醇在血液中的运输及传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荧光猝灭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木糖醇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木糖醇对H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荧光猝灭机理属于二者形成复合物所引起的静态猝灭和非辐射能量转移;根据不同温度下木糖醇对HSA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木糖醇与HSA之间的结合常数KA为2.46×104 mol-1·L(298K)和1.01×104 mol-1·L(308K),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22 8和0.997 0。根据不同作用温度时非共价结合复合物的热力学参数变化,证明木糖醇与人血清白蛋白分子间的结合力主要是静电引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木糖醇的药理和保健作用,尤其是对血浆蛋白构象的影响和新药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6.
在体外模拟人体生理环境,采用光谱法并结合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安普那韦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表明:安普那韦可以增强HSA的荧光强度.通过对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常数的计算可知,安普那韦和H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和静电作用力;紫外-可见光谱显示:安普那韦能够增加HSA的吸收峰强度,表明两者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三维荧光光谱也显示:加入安普那韦后,HSA的斯托克斯位移从62 nm增加到了86 nm,说明安普那韦可以使HSA的微环境极性增加,疏水性减弱;从圆二色光谱的研究结果可知:随着安普那韦的加入,HSA的α-螺旋结构含量从18.38%增加到了63.62%,说明安普那韦的存在改变了HSA的二级结构.分子对接研究结果表明:安普那韦与HSA的作用位点位于HSA的ⅡA结构域,而同步荧光光谱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安普那韦在体内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圆二色谱法研究了抗凝血药物华发灵钠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初步确定华法灵钠对人血清白蛋白的荧光产生猝灭现象,猝灭方式为静态,并计算了二者形成化合物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根据不同温度下的热力学函数,确定了华发灵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力类型为氢键和范德华力.发现华法灵钠的存在明显改变人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并讨论了华发灵钠使人血清白蛋白构象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温度下,用荧光猝灭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分子对接的方法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EGCG可与HSA相互作用并使HSA发生内源性的静态荧光猝灭.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计算得到17和37℃下的静态猝灭常数(Kq)分别为7.153×105和7.886×105L.mol-1,结合常数(KA)分别为9.541×105和9.586×105L.mol-1,结合位点(n)为1.通过计算热力学参数,可知该EGCG与HSA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吉普斯自由能降低的自发过程,且二者之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力.根据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算出HSA和EGCG间的作用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分别为3.02 nm和0.188.利用Autodock3程序进行HSA和EGCG对接计算,对接结果支持了光谱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以柠檬酸、乙二胺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碳量子点,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荧光分光光度计表征碳量子点的形貌、化学成分、官能团以及荧光性能,考察了Cr(Ⅵ)阴离子对碳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r(Ⅵ)的加入改变了碳量子点紫外特征吸收峰的强度与位置,并使碳量子点的荧光发生静态猝灭;随着Cr(Ⅵ)浓度增加,碳量子点荧光的猝灭率呈线性变化.基于此,建立了以碳量子点为荧光探针识别与定量测定水溶液中Cr(Ⅵ)的方法,为发展水体中Cr(Ⅵ)的快速、灵敏检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苦杏仁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相互作用的情况.研究表明,苦杏仁苷通过静态机理猝灭了HSA的内源荧光.并计算得到苦杏仁苷与H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通过热力学数据,推断出苦杏仁苷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靠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同时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苦杏仁苷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槐米中芦丁的提取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槐米中的芦丁提取及其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方法:在有/无超声协助作用下,采用热水浸取-冷水结晶及热碱液浸取-冷酸液结晶的提取方法,考察芦丁的提取效果;荧光光谱法测定芦丁对人血清白蛋白发射荧光光谱的影响.结果:热碱液浸取-冷酸液结晶方法芦丁提取率高于热水浸取-冷水结晶法,超声对提取率影响不明显;随芦丁浓度的增加,HSA的内源荧光强度有规律地降低.结论:热碱液浸取一冷酸液结晶方法为较好的芦丁提取方法;芦丁与HSA能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人血清白蛋白的分子构象,芦丁对HSA的内源荧光有淬灭作用.  相似文献   

12.
CdTe量子点荧光量子产率及生物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巯基乙酸为稳定剂,在水相中直接合成CdTe量子点,实现半导体纳米晶体的水溶性.利用巯基乙酸包覆的CdTe量子点外端的羧基与牛血清白蛋白的氨基,通过偶联剂的作用形成酰胺键,从而达到标记蛋白质的作用.利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标记前后体系的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的变化以及荧光量子产率,通过透析膜对标记后的牛血清白蛋白进行纯化,进一步用琼脂糖电泳证明牛血清白蛋白与CdTe量子点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研究乙基紫(EV)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反应.在pH=3.78的条件下,HSA的加入使EV在其最大吸收峰(595 nm)处吸光度增强,比EV溶液的吸光度显著增大.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在595 nm处EV-HSA溶液的吸光度值与EV溶液的吸光度值之差△A与HSA的浓度c在一定范围内有线性关系,线性响应范围为5.0~150.0 mg/L,检出限为0.097 1 mg/L,用于人血清白蛋白样品测定结果满意,由此建立起快速测定HSA的实用方法.该法具有简便、快速、干扰少、灵敏度高的特点.同时,初步探讨EV-HSA结合机理.  相似文献   

14.
用圆二色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研究银纳米粒子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相关效应.拟合计算圆二色光谱数据发现,与银纳米粒子作用后的血清白蛋白中α-螺旋含量减少,而α-折叠、转角和无规卷曲等结构含量增加,其构象在作用后变得更为松散和伸展.通过时间扫描吸收光谱跟踪研究发现,在血清白蛋白与银纳米粒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银纳米粒子的包覆与聚集、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变化具有双重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15.
多库酯钠(docusate sodium,DSS)广泛应用于生化研究中,探究其与人血清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对于阐明其在人体内的结合、转运以及代谢有着重要作用.运用质谱法和光谱法,详细阐释了DSS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电喷雾电离质谱实验结果表明1个HSA分子可以结合3个DSS分子.荧光光谱结果显示DSS与HSA之间可以通过疏水作用和静电作用相互结合,并且两者之间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结合常数K大于105 L/mol).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圆二色谱结果进一步表明DSS与HSA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物,并且由于DSS的疏水链可以为HSA提供疏水性较强的环境,增强了两者之间的疏水作用,使HSA中α-螺旋含量从49.9%上升到55.5%.  相似文献   

16.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下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二者相互作用时的热力学参数及检测硒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对其相互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硒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猝灭效应,二者反应形成复合物,硒酸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方式属于静态猝灭;硒酸钠与牛血清白蛋白主要靠静电相互作用力结合,且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二者的结合位点约为1。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N-戊基-N'-(对氨基苯磺酸钠)硫脲(APT)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体系的三维荧光光谱,证明了两者可以发生相互作用,APT的加入导致HSA疏水微环境极性和构象的变化.考察了△λ值,pH值、离子强度、试剂加入顺序及APT用量等因素对APT与HSA体系的同步荧光强度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体系的同步荧光强度与H...  相似文献   

18.
等离子点pH(5.4)条件下,用平衡透析法和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共振散射光谱研究了Ag(Ⅰ)与人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简称BSA)的结合.Scatchard图分析表明,Ag(Ⅰ)在HSA或BSA中有强弱两类结合部位,通过计算机拟合获得结合的逐级稳定常数值.紫外扫描发现Ag(Ⅰ)与HSA或BSA的结合存在滞后效应,表明Ag(Ⅰ)与HSA或BSA的结合可能诱导蛋白质构象发生缓慢变化(A~B),测得并讨论了这一构象变化的速度常数和活化参数.通过Ag(Ⅰ)-HSA和Ag(Ⅰ)-BSA体系的紫外光谱,推测Ag(Ⅰ)与血清白蛋白中的硫结合形成直线型或近似直线型的配合物.利用荧光猝灭法计算出Ag(Ⅰ)-HSA和Ag(Ⅰ)-BSA体系的Stern-Volmer 常数和双分子猝灭速率常数.共振散射光谱结果分析表明Ag(Ⅰ)的结合可使白蛋白分子趋于聚集.  相似文献   

19.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咖啡因与牛血清白蛋白和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咖啡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主要是静态猝灭过程,而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则是动态猝灭过程.获得了不同温度下,咖啡因与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结合常数以及ΔH、ΔG和ΔS等热力学参数.由于咖啡因在荧光激发波长处有吸收,其猝灭行为中包含有"内滤光效应",因此我们对荧光实验数据进行了校正,结果显示"内滤光效应"使咖啡因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升高.另外,用紫外光谱和圆二色谱考察了咖啡因对血清白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位点竞争实验表明咖啡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主要发生在siteⅠ(sub-domainⅡA)位.  相似文献   

20.
在pH=7.4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绞股蓝皂苷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相互作用的情况.结果表明,绞股蓝皂苷对人血清白蛋白的内源荧光有明显的猝灭作用,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并计算得到绞股蓝皂苷与HSA的结合位点数和结合常数.通过热力学数据分析,推断出绞股蓝皂苷与人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靠疏水作用结合.同时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绞股蓝皂苷对H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