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辆运行和停放是城市交通中的两个重要方面。路内停车对道路交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科学配置路内停车资源,加强路内停车管理是解决好路内停车问题的重点和关键。通过对葫芦岛市龙港区路内停车现状调查,分析路内停车存在的问题,提出路内停车规划目标和设置原则。基于路内停车需求,制定近期和远期路内停车设置方案及相关管理措施,为科学解决葫芦岛城区路内停车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路内停车成为机动化时代大城市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为解决北京地区路内停车治理存在政府失灵以及应对失灵而使治理陷入困境的情况,通过文献综述与实地调查等方法,总结分析路内停车的具体问题与产生原因,提出道路停车管理机构的专门化、道路停车泊位管理的科学化、道路停车场专营的特许化、违法停车治理的综合化等对策。对策的提出吸收了国外先进治理经验,创新性地运用了当代治理理论,并严格遵循现行法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建筑物配建停车库是城市停车设施的主体,提高现有配建停车库利用率与均衡性对缓解中心区停车难具有重要意义。将特征价格模型(HPM)引入静态交通领域,在探讨该模型拓展性与可移植性基础上,首先以建筑物区域位置、建筑物服务用途、车库规模、出入口所在道路等级、停车收费标准、车库周边路内泊位数量为自变量,以单位时段停车库平均利用率为因变量,分别建立线性、半对数、双对数停车库利用率模型。然后应用重庆市解放碑中心区配建停车库数据,分别建立上午、下午、晚间时段中心区配建停车库半对数利用率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中心区配建停车库利用率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建筑物区域位置、服务用途、停车库周边路内泊位数量为最主要因素,且停车库周边每10个路内泊位会对停车库利用率产生1%~7%的竞争性影响。最后结合模型回归数据,从规划、管理、停车行为等方面提出提高中心区配建停车库利用率与均衡性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路内停车泊位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路内停车场的服务能力和利用率、泊车者的步行距离以及路内泊位的建设费用等因素,建立了路内泊位选址优化模型,并运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算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可为路内泊位选址研究提供参考,也可为实际管理规划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停车服务水平"指标来描述路内停车场能够提供停车服务的概率,建立了考虑泊位利用率的停车服务水平最大化的整数优化模型,从停车价格和停车泊位数两个方面来优化调整路内停车的收费方案。以广州市一个路内停车场为例,验证了指标参数和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同时,研究表明:不合理的停车价格与泊位数组合会导致经营者与车主的利益均受损。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道路网通行能力、缓解停车供需矛盾,从道路负荷度、车辆绕行及路侧停车需求三方面出发,构建针对城市办公区路网单行交通组织的双层规划模型。上层模型以最小干道路段平均饱和度、车辆最小绕行系数及最大停车泊位增长率为目标,力图优化单行方案以使目标函数最小;下层模型假定出行者遵循用户平衡分配原则选择路径,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算法处理多目标问题。最后对北京市某办公区进行算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较组织单行交通之前,干道饱和度明显降低,支路利用率显著提高;同时在保证较低的车均绕行距离的前提下,路侧可设置泊位数增大,支路可增设的路侧停车泊位为实施单行交通组织前的2.9倍。由此可见,研究提出的优化模型可为办公区等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的城市中心区域组织单行交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科学合理地设置地下停车场出入口,减少出入口对城市道路交通的影响,通过对北京中关村西区地下停车系统出入口与城市主干道接驳处交通运行情况的现场调研,分析了出入口于主干道的交通特性,得到了出入口驶入和驶出的交通流比例和交通流量。利用Vissim交通仿真模拟,将地下停车场规模、出入口数量、出入口坡道长度、地下机动车环廊长度和车道宽度、地下停车泊位数、地下车辆平均车速等指标作为仿真评价的阙值,提出了地下停车系统出入口与地面道路衔接段在平峰、工作日和周末早晚高峰时期的平均行程时间、平均延误时间、平均排队长度和停车次数等评价指标,明确了出入口接驳处的交通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下停车系统出入口接驳处主干道交通流量的不同,不同时段的出入口评价指标有明显变化,且工作日早晚高峰评价指标相对周末早晚高峰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缓解城景相邻型景区周边路网交通拥堵、优化景区内部停车设施供给,针对城景相邻型景区周边路网交通承载力及其对停车设施规模的约束作用进行研究。探究城景相邻型景区周边道路动态交通与停车的相互作用,基于景区周边路网交通特性构建景区停车供需关系模型;分析路网中小汽车与常规公交对交通承载力的影响,构建城景相邻型景区周边路网交通承载力模型;基于路网景区交通承载力对停车设施规模的约束作用,构建路网交通承载力约束下的景区停车设施供给模型,并以西安昆明池景区及其周边道路为研究对象进行模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昆明池景区周边的路网交通承载力为6 413 veh/h,与路网交通承载力相匹配的停车设施供给数为7 581个,昆明池景区现状停车设施供给数为5 988个,景区停车泊位缺口达1 593个,高峰时段需要增加临时供给、提高周转率以满足停车需求;提出的交通承载力约束下的城景相邻型景区路网停车设施供给方法,为优化景区周边道路设施结构、制定景区停车管理政策提供了新思路;对缓解城景交通系统交通拥堵、改善城景相邻型景区停车设施现状、调节景区交通网络、景区资源供需状态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停车泊位有限供给条件下最佳停车泊位规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城市中心区的合理停车泊位数量,使之既能满足基本出行需要,又能抑制过量出行造成路网拥堵,首先对停车泊位有限供给条件下驾驶员出行行为进行了分析,划分了不同驾驶员属性以反映不同驾驶员的出行意愿与决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最佳泊位规模优化模型,以使得在道路网络最大容量允许范围内可满足的停车总需求最大并做到泊位利用最大化.介绍了模型求解算法,数值算例表明,通过该模型的优化可确定城市中心区的最佳停车泊位数量,为停车需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葛啸慈  石超峰  庞利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0):13163-13169
城市中心区停车问题与交通拥堵问题密切相关,也与停车换乘(P+R)问题相关,交通流、路边停车和P+R需要统一模型研究。为此,建立考虑交通流的城市中心路内停车与P+R的动态优化模型。短期最优流率模型考虑到路内停车位会减少正常行驶车辆的道路空间,而且巡航停车会和其它车辆产生拥堵,为此,需要加快路内停车周转率,将路内停车资源与交通流协同管理。短期停车容量模型利用Stackelberg博弈:在政府追求社会总成本最小和私人运营商追求利润最大的基础上,出行者追求用户出行成本最小。研究表明,在需求固定的情况下,随着车辆停放时间的增加,路内停车费与P+R停车费都在不断下降,路内停车容量在不断减少,而P+R停车容量不断增加,说明如果选择短时停车或者临时停车,可以选择路内停车;而如果选择长时间停车,可以选择P+R停车。在需求远大于供给时,路内停车将演化为车道控制。  相似文献   

11.
机动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交通面临着校园停车泊位供给无法满足校园内机动车停放需求日益增长的问题.以南通大学启秀校区为例,利用校园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机动车进出校记录,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及分类分析法,分别从进出校园的机动车车流量、进出校园的潮汐现象、车辆在校内的停留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校园机动车停放特性,分别从机动车泊位优化和校园交通需求管理等方面提出改善校园停车管理的参考建议.该研究对改善校区停车管理及交通环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中心区路内停车累进计费定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中心区路内外停车场(库)停车者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影响停车选择行为的停车方式属性和停车者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多项Logit模型和混合Logit模型以研究合理的路内停车累进计费结构,结果表明停车费率和步行时间等因素对路内外停车选择起到了关键作用,停车者对费率具有很强的异质性,并且首小时停车费率富有弹性,而自第2小时开始缺乏弹性.最后根据85%的路内车位占用率,并结合上海市路内停车累进计费政策提出新的路内外停车收费结构,以期达到降低路内车位占用率和减少路内长时停车数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张庆 《科技信息》2010,(35):J0071-J0072
停车场的停车空余泊位数的变化,和交通信息一样普遍具有层次性、周期性、相似性和可预测性。一般交通模型输入数据的质量对于模型的有效性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借鉴道路交通系统中对于动态交通数据的预处理方法,本文讨论了动态停车场数据故障的识别与修复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停车场空泊位短时预测的基本方法,通过时间序列预测方法中的指数平滑法对停车泊位进行短时预测。  相似文献   

14.
程刚  胡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1):4656-4660
为缓解城市停车泊位供需不均衡的问题,对城市新建停车场泊位规模问题进行研究.采用共享泊位分配模型对停车需求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灰理想关联熵理论提出停车场规模修正系数概念,实现了对新建停车场泊位数量规模的测算.选取拉萨神力时代商圈范围内的三个新建停车场为研究对象,对其商业区和居住区的停车泊位供给现状、停车需求实际、平均步行距离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入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共享泊位分配模型进行求解获取新建停车场的停车需求,进而结合修正系数对新建停车场的泊位规模进行确定.研究结果可以有效弥补共享泊位分配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为解决城市商圈停车难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制定道路停车管理方法,通过观测典型一幅路12 m路宽设置两侧停车条件下道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同流量下的速度变化情况,探究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时流量与速度的互动规律,根据影响程度提出设置道路停车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流量阈值;然后利用软件搭建仿真场景,探究了停车位数量的分组情况和每组停车带之间的距离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当单向每车道非机动车流量大于420 bic/h的时候,机动车速度变化率较大,比自由流状态时降低了15%左右;当非机动车流量小于420 bic/h,机动车流量大于368 veh/h的时候,机动车速度变化较明显,速度降低了30%左右;当停车位数量分组为每6个一组且每组停车带之间的距离为18 m时,道路停车对交通状况的影响最小。因此得到停车位最佳的布置方式及流量阈值,即分别以非机动车流量420 bic/h、机动车流量368 veh/h作为道路停车管理时间层面的约束条件,不满足约束条件的时段不宜允许道路停车,以达到既不影响正常的交通运行又可以解决停车需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针对汽车停车过程中反复寻泊产生无效交通量这一问题,以向公众提供准确的实时及预测的停车位信息为目标,考虑到当前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递归神经网络(RNN)在空闲泊位短时预测的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同时为了解决路内停车样本数过少的问题,将RAdam算子引入TCN模型中,其中,TCN模型用于提取空闲泊位的时间特征,RAdam算...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国内外各大城市停车诱导系统实践经验,通过分析各城市停车诱导系统的优缺点,结合长春市CBD的停车现状,探讨并研究了相应的停车诱导方案,将城市CBD停车诱导系统分为外围诱导和内部诱导相结合并采用多级分层的诱导模式。以长春市为例,对CBD区域的停车诱导系统进行规划和建模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区域的停车泊位利用率由原来的45.2%提高到87.8%,有效地缓解了CBD内部停车困难的问题,对解决城市道路路内停车问题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以城市路内停车问题为研究对象,梳理城市路内停车管理原则,并分析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及应用情况。在浙江省湖州市开展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湖州市目前以"咪表"为主的路内停车管理现状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以解决城市路内停车问题为目标,从政策法规调整、管理模式改善、技术应用创新三个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为实现路内停车智能化管控,提出了系统架构与功能设计,以期为城市路内停车管理项目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研究预约停车位设置方法对路内停车巡航时间的影响,根据深度优先搜索(depth first search, DFS)算法设计了停车寻位的流程、设计仿真运行程序以及仿真的一般场景,提出了包含节约巡航时间比例、服务车辆数、总停车时长、平均停车时长4项指标的预约停车位设置方案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仿真案例基于DFS算法,根据出行者对于停车预约系统及停车位置选择偏好,设置仿真停车时所需参数以及仿真算图,共设计20组仿真方案和2组对照方案,得到各方案下各类车辆的巡航时间。结果表明:随着预约停车位比例增加,预约车辆平均巡航时间节约比例最高达21.6%,服务预约车辆数增加,但总服务车辆数并未保持上升趋势,总停车时长逐渐下降,同时平均停车时长无明显变化;预约停车位置设置不同(近目的地或远目的地),对于巡航时间有显著影响。各方案为优的隶属度最高为0.68,即80%预约停车位比例,最外侧设置4个预约停车位,解得为案例场景最优方案;相同比例预约停车位,设置一定数量最外侧预约停车位方案具有较高评价值。该研究验证了预约车位位置和比例对停车效率的影响,并得到在当前场景以及选择模型下预约停车位设置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20.
城市CBD地区的高强度开发为建筑配建停车场带来新的难题,根据现行的停车配建计算方式,高层建筑所需配建停车泊位数量巨大,要求修建多层地下停车场与多对车库出入口,既不利于工程设计,同时也不利于停车交通组织.停车共享方式利用不同用地性质停车高峰差异性,采用停车泊位公共管理方式,极力提高泊往利用率,成为城市CBD地区解决停车问题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