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近几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边缘区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边缘区的定性描述,而对边缘区的定量界定及增长驱动力研究较少.依据徐州市1987~2008年遥感图像,运用信息熵和异速增长模型对徐中城市边缘区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徐州市边缘区扩张具有方向性,1987~2003年城市边缘区的扩张方向为东南方向,2003~2008年主要为北方向和西北方;基于异速增长模型人口的增长方向与城市边缘区的扩展方向基本吻合,说明人口是推动城市边缘区扩张的一个主导因素;在徐州城市边缘区扩张过程中,增加的城市用地主要来自于灌溉水田和林地,但在不同的阶段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我国休假制度的改革,城市居民的闲暇时间增多,度假、休闲等旅游活动日益蓬勃,短途旅游逐渐成为城市居民旅游的常见方式.本文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城市边缘区旅游的现状、开发原因、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对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整理总结,并提出了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城市周边地区,也即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变动十分剧烈的地域实体,空间利用方式的剧烈变化导致其生态环境极具敏感性。文章在阐述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讨造成其生态问题突出的根源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以探求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交接地带,是城市扩张的前沿,也是城乡建设中最具活力的地区.准确地识别城市边缘区,有助于从城乡对比的角度来衡量城市化程度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推进城市规划学科的进展.以海口市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选用不透水面指数评价土地利用程度,然后运用最大熵阈值法进行图像分割,界定海口市城市边缘区内外边界,并对海口市城市边缘区空间范围进行具体识别.最后通过人口统计和归一化植被指数验证识别结果的准确性,并依据识别结果对海口市2009—2017年城市边缘区扩展状况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口城市边缘区扩展变化主要受到自然因素、交通和人口等因子的影响.将不透水面指数与最大熵阈值分割法相结合可以直接从遥感影像中识别出城市边缘区,这是后续对这一特殊区域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对海口城市边缘区扩张研究,有助于促进海口市的城乡协调发展,其对海口市实现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与环境的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国外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我国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总结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边缘区内涵、特征、范围界定、演化过程、演化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我国城市边缘区存在问题的研究,并相应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顾琛琛 《工程与建设》2011,25(2):175-177
随着城市范围的逐步扩大,城市边缘区旅游种类越来越多,文章归纳总结了我国现阶段常见的五种城市边缘区旅游开发模式,并指出其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7.
城市边缘区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边缘区历来成为城市空间扩展中的热点地区.通过对城市边缘区概念、特征、空间扩展及其景观生态变化的研究现状分析,提出了控制城市蔓延的两种途径用来解决城市边缘空间变化所引起的景观生态变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区,选取全球人造不透水面、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夜间灯光、道路、人口等多源数据,从土地利用、人类活动、道路设施3个视角出发构建分区指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对长三角城市群地域空间进行划分,并探讨城市边缘区的时空分异与扩展特征.结果表明:使用多源数据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识别城市边缘区具有可行性,空间分区的3个指标较为合理;使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将长三角城市群分为城市核心区、城市边缘区、乡村地区3类;2012-2018年间城市边缘区占长三角城市群总面积的比例由7.82%增长至11.27%,年均空间扩展强度指数为7.35%,城市边缘区面积扩展呈现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位于江苏省大部及浙江省北部,冷点区则分布于安徽省大部和浙江省南部.  相似文献   

9.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玮  李莉萍 《江西科学》2012,30(2):157-163
兼具城市和农村双重属性的城市边缘区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景观生态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出现了城市与乡村交互的界面逐渐模糊,乡村逐渐被城市所吞噬,景观格局混乱等问题。从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和功能入手,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进行了特征、功能的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整治方法以及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城市边缘概念的辨析,城市边缘区特点的剖析,以丹阳水晶山文化生态区概念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在规划中,如何利用城市边缘地带特有的自然特色和文人特色.  相似文献   

11.
地级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迅速的区域, 也是土地供应重组、交易活跃的重点区域。以2005年我国土地出让面积、土地平均价格、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和 固定资产投资等 5 个变量作为聚类指标, 构建自组织特征映射( SOFM)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将我国282 个地级市分为高地价发达区、低地价发达区、高地价欠发达区和低地价欠发达区共4 个类型区域, 并对每个类型区的土地价格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分析讨论。SOFM 模型聚类结果与客观实际较为吻合, 效果良好。结果表明, 自组织特征映射 网络对于地级市土地地价的区域差异具有良好的表征能力。  相似文献   

12.
建成区面积代表着城镇用地水平和发达程度,其变化反映了城市扩张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该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提出了一种Landsat TM/ETM+光学遥感影像与DMSP/OLS(Defense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s Program/ 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夜光数据相结合的建成区提取方法,提取精度达到89.7%;利用长时序提取结果分析了江西省1995年~2014年的城市建成区扩张情况,结果表明江西省近20 a间建成区面积增加了1 276.33 km2,扩张率达423.99%.综合分析建成区提取结果与经济统计指标,结果显示江西省的建成区面积扩张与经济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2=0.6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后,区域内城市的建成区建设速度和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3.
基于辐射力模型对广西城市辐射范围进行研究,发现:广西绝大部分城市规模小,辐射范围小;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弱;湘桂-南防铁路沿线地区最有可能形成城镇密集带.  相似文献   

14.
岩溶地区城市地貌演变与生态持续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坡  孔繁雯 《贵州科学》1999,17(2):127-131
人类活动已成为城市地貌及生态环境的演变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一些岩溶地区城市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岩溶城市地貌对生态环境,特别是气侯系统、水文系统及地质灾害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并相应地提出了保持城市生态持续能力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心城市体系建设及河南省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占仓  蔡建霞 《河南科学》2010,28(9):1189-1193
伴随经济全球化,中心城市在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研究认为,中心城市具有就业、居住、要素集聚、支撑发展和辐射带动五大经济学功能.河南省已经处在城镇化高速推进期,中心城市体系建设面临重要任务:建设郑汴都市区,推动中原城市群健康发展,建设新型城镇体系和特色产业城市、宜居城市.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意义,建设郑汴都市区是河南省中心城市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河南省中心城市体系建设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城市用地空间扩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陕西省城市空间扩展变化特点,因为城市用地空间扩展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衡量指标。方法根据陕西省10个地级市1991~2003年土地面积的统计资料,通过计算城市用地扩张系数,定量分析了城市用地扩展的趋势。结果①陕西省10个地级市1991年到2003年的建成区面积由1991年的326km。增加到2003年的488km^2,增加了49.69%,年均扩展率为3.42%,增幅明显。②咸阳、延安、渭南、安康和商洛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足,西安、宝鸡和榆林3市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较为合理,铜川和汉中的城市用地规模扩展速度太快,造成城市建设占地过多、土地利用效率过低的现象。结论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城市用地扩展速度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相适宜的原则,实现城市土地的最优化利用。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城市经济影响区与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北地区城市等级结构与经济影响区范围进行界定,并研究城市经济影响区的空间联系通道,为西北地区城市建设与区域合作联系提供基础研究。方法运用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方法,依托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了西北五省城市的等级结构以及中心城市与腹地形成的经济影响的界限,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各城市经济影响区的联系通道以及影响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的因子。结果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可分为四级等级结构,西北五省中,城市与省区间城市发展水平与规模差距大,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差异显著;城市发展水平、交通通达率、人文社会因素以及自然禀赋等因子是影响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的主要因子;西兰新、西兰青、西兰银、"门户"通道构成了西北地区城市区际协调与空间组织的联系纽带。结论西北地区城市间存在显著等级结构,各城市经济影响区之间有较为明确区间及区际通道。  相似文献   

18.
外来人口流入是伴随城市系统变化的一个涨落过程,本文分析了外来人口与城市系统的协同作用,结合西安市外来人口集聚区的实例,探讨外来人口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多种地域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城市运行的消极影响,指出城市规划与建设应考虑的外来人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城市边缘区表现为一个对城市的依附性和对农村的带动性的复杂独特的双向区位。边缘区生态系统的自然系统和经济、文化系统有其复杂性、过渡性,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问题。抓住城乡双向演进的融合点,创新发展思路,使城区与郊区边缘区共同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城市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是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总结国内外城市相关经验的基础上,以长沙市为例,对城市中心区的停车设施规划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为我国城市静态交通规划研究提供一些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