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构造了激发双参数qs变形奇偶相干态,并利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激发qs变形奇和偶相干态的反聚束效应.结果表明,随着激发光子数m的增大,奇和偶相干态的反聚束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2.
从GaAs光电导开关的激子效应和光激发电荷畴理论基础出发,研究了强电场触发下GaAs光电导开关激子效应的光电导特性;光激发电荷畴与激子效应的相互作用以及激子的形成、传输及离解过程形成自由电子和空穴,为激子激发光电导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影响激子效应的光电导特性的主要因素有:激子能级的吸收,束缚激子及光激发电荷畴引起的能带重整化效应,多声子跃迁,束缚激子沿位错线发生分裂和漂移。在上述因素的相互耦合作用下,使得GaAs光电导开关激子效应的光电导呈现出一定的振荡特性。  相似文献   

3.
毛白杨幼林灌溉效应及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连续8a毛白杨幼林灌溉的技术资料,系统地分析了灌溉效应及其特点。结果表明:灌溉可使毛白杨叶片叶绿素和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光合作用潜能提高,并可维持较高的生长活力、激发茶眠芽萌发、促进叶片生长、加快树体增粗和枝条延长;灌溉对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有多面性、相异性、可变性和后效性;灌溉效应可分为生理效应、生长效应、再生长效应和后期效应,光合面积的复式增长为其作用核心;灌溉期间随土壤水分阈值提高灌溉效应增加,而停止灌溉后以阈值中等水平的处理后期效应最好。在干旱的4-6月灌溉可使光合叶面各增加3-4倍以上,可使胸径和树高净生长量分别提高30%和40%以上;停止灌溉后的4a,阈值为50%试验处理的材积生长量平均较为对照增加了39.67%。  相似文献   

4.
鲶鱼效应实质是通过形成一种竞争机制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从而充分挖掘组织内人力资源的潜能.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终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鲶鱼效应在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于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将“鲶鱼效应”运用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构建需要营造良好组织文化,营造知人善用的环境.积极引进外来“鲶鱼”,推行全员竞争上岗,激发“鲶鱼”的工作积极性.强化“鲶鱼型人才”的培训以及完善和创新“鲶鱼型人才”的考核。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中,以激发性提问、探究性提问、发散性提问、铺垫性提问、激趣性提问和巩固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课堂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英语教学激发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和学习兴趣)的反射效应,论述了激发学习动机的各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构造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班级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本文从用皮格马利翁效应重塑学生自信——相信学生、用门坎效应激励学生更上一层楼——要求学生、用马蝇效应培养学生的耐挫力——督促学生、用鲶鱼效应激发学生间的竞争与合作——激励学生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科学运用心理学效应,构造健康、向上的班级。  相似文献   

8.
含偶氮苯生色团聚乙烯咔唑的全光光开关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物理掺杂方法成功制得了以聚乙烯咔唑为主体材料,以偶氮苯生色团染料分散红1、分散红13和分散黄7(DR-1、DR-13、DY-7)为客体材料的全光光开关器件。通过光响应测试发现其在低功率光强(12.5~30mw,514nm)的激发光驱动下具有优良的全光光开关效应。同时从激发光调制频率、生色团含量和染料分子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同等实验条件下开关效应随着染料分子极性增大而增强,而生色团掺杂含量较高的(20%)薄膜全光光开关效应较优,较低的调制频率(30Hz)下激发的开关效应优于50Hz下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即期望效应,作为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把它借鉴到中学数学教学中,通过激励评价机制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激发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以达到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郑桂芝 《科技信息》2012,(11):288-288,342
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期望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期望对于人有巨大的影响,积极的期望能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教师期望效应则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效果,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影响教师期待的诸多因素,对学生形成合理、变化的和全面的期待,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潜能。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体等离激元是一种重要的元激发,在固体里它不能与光波耦合所以无法用光波分波来研究,但是在团簇里由于边界的存在,情况不太一样.此外,光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非常根本的,但简单金属团簇在紫外光区的光吸收从未被实验研究过,尽管这方面的理论计算非常多.采用光倒空技术对N a20和N a92团簇进行了光吸收实验,覆盖了近紫外部分以及可见光范围(2.0~5.5 eV);实验还研究了其它一些团簇在近紫外范围内的吸收截面.在可见光部分N a20的实验数据与现有的数据非常吻合.除了表面等离激元在可见光区域很强的吸收峰外,还观察到紫外区域明显的光吸收.对吸收截面光谱进行洛伦兹拟合揭示了中心略高于4eV宽峰的存在,这个宽峰的频率与权重均与理论预测非常接近,被确定为纳米团簇"体等离激元"共振.这些吸收光谱是金属纳米团簇由光子激发的"体等离激元"集体电子态的首次实验观测与证实,这种实验现象只存在于有限体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光倒空技术对Na20和Na92团簇进行了光吸收实验,覆盖了近紫外部分以及可见光范围(2.0~5.5 eV);实验还研究了其它一些团簇在近紫外范围内的吸收截面,在可见光部分Na20的实验数据与现有的数据非常吻合.除了表面等离激元在可见光区域很强的吸收峰外,还观察到紫外区域明显的光吸收.对吸收截面光谱进行洛伦兹拟合揭示...  相似文献   

13.
由于辐射吸收系数是决定辐射在物质中传播情况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因而很早就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关注 .最初 ,吸收系统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天体方面 .到 2 0世纪 6 0年代 ,由于激光的问世 ,在实验室里能产生热密等离子体 ,现已扩展到多种领域 ,比如X光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等研究 尽管计算热密等离子体的吸收系数非常重要 ,但人们至今仍无法对其精确计算[1] ,这是因为在很多种等离子体中辐射能级间的跃迁线数多达数亿 ,为此人们尝试着各种近似方法 .由于Na常被用作示踪元素而被引入强激光产生的等离子体中 ,以达到诊断激光等离子体状态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正极性光电流实验中出现的动态光电流反向的现象.实验了聚乙烯薄膜材料在开、闭光时的暂态过程,对影响这一现象的物理参数以及一些相关现象进行了实验讨论.认为这一现象可能与受光电极附近的空间电荷形成附加电场有关,而反向光电流峰值反映了受陷载流子浓度与电荷分布.  相似文献   

15.
To clarify the nature of different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between niobate and tantalat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water splitting into H2 over strontium niobate and tantalate was performed.These isostructural photocatalysts were prepared by a facile and simple hydrothermal reaction and characterized by powder X-ray diffraction(XRD),N2-sorption,UV-Vis diffuse reflectance spectra(UV-Vis DRS),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The effects of crystal structure,Brunauer-Emmett-Teller(BET) surface area,photoabsorption performance,morphology,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考虑到能级的精细结构,将谱线能级用类氢近似细分,改进了平均原子模型中束缚.束缚跃迁吸收系数的计算方法.用改进后的平均原子模型计算高Z元素Au等离子体在一定温度和密度下的辐射不透明度,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比原平均原子模型更接近Monte-Carlo模型的计算结果,而且计算量比Monte-Carlo模型少得多.  相似文献   

17.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和基于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的赝势平面波方法,结合含时局域密度近似,计算了SiHn(n=1-4)和Si2H6分子团簇结构和光吸收谱,结果与现有实验值相一致.并从理论上预测了Si2H2-5的团簇结构,同时为实验提供了Si2H2-5光吸收特征谱.对Si-H分子团簇结构研究表明:随着H含量提高,SiHn分子对称性有所提高,Si2Hn分子中原子数目为偶数的对称性较好.对于Si1-2Hn分子团簇,光吸收谱能隙随着n的增大整体而呈增大趋势,且不同分子团簇结构的吸收峰对应不同位置和形状.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亚甲基蓝(MB)与DNA间的静电作用与嵌入作用,运用自铸膜法在载玻片上制备了蓝色的MB-DNA复合膜,并应用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复合膜进行了表征,同时研究了DNA-MB复合膜的成膜机制.结果表明,MB能嵌入诱导DNA的凝聚,形成均匀的MB-DNA复合膜,而膜中的DNA对MB起着分散剂的作用,使膜中多聚MB分散成单体和二聚的形式,显示出单体和二聚体的光吸收特性.该研究结果为DNA介导的功能光电器件的构筑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以TiCl4为钛源,针铁矿(α-FeOOH)为载体,采用水解沉淀法制备了金红石(TiO2)与α—FeOOH光催化材料.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样品的晶相组成、形貌、微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温度对样品的晶相组成、形貌、颗粒大小和结构有明显的影响.随着制备温度升高.样品中α-FeOOH相的含量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而金红石相TiO2的含量逐渐增加并最终全部金红石相TiO2;样品的形貌由棒状变为管状;复合材料的结构实现负载型→复合型→溶蚀复合型转变.应用紫外和模拟可见光谱对样品光性能进行了测试.样品对可见光的吸收得到了增强.在室温下以甲基橙为降解对象,分别在紫外光和模拟可见光照射下对样品光催化活性进行了评估.复合型和溶蚀复合型结构样品的活性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负载型结构样品的活性没有明显变化:在紫外及可见光照射下,样品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效果较好,溶蚀复合型结构样品的活性最高.这说明样品的性能与结构有良好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20.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 especially tetracycline pose a great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nd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tetracycline by ZnWO4 nanomaterials has drawn much attention. To improve the photo-response range and photoactivity, we prepared ZnWO4?x sample with oxygen vacancies by solvothermally treating Zn(NO3)3 and Na2WO4 in water/ethanol/PEG-400 mixture where ethanol could act as a reducing agent to selectively remove some oxygen atoms from ZnWO4. ZnWO4?x sample is composed of nanorods with length of ~50 nm and diameter of ~20 nm. Furthermore, ZnWO4?x nanorods are brown and exhibit the obviously broadened photoabsorption from ultraviolet (UV) to near infrared (NIR) reg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 white ZnWO4 nanorod without oxygen vacancies and with UV absorption edge of 365 nm. Under the irradiation of UV or ultraviolet-visible-near infrared (UV–Vis–NIR) light, ZnWO4?x nanorods can photocatalytically degrade 91% or 78% tetracycline, higher than those (67% or 71%) by ZnWO4 nanorods. The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efficiency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oxygen vacancies which have been found to reduce photogenerated electron-hole pair recombination and narrow band g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