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根据日照市2000—2011年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日照市12年间耕地数量变化特点.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影响耕地变化的16个社会驱动因子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科技进步和交通发展是影响日照市耕地数量变化的4大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数量、程度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引入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强度值指标.通过运用主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中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发展、退耕还林政策是影响雅安市耕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退耕还林政策和粮食产量是林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固定资产投资是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最后,总结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并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科学地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合理地调整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推进农地流转与集中等方面,就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尤其是如何有效协调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关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85,1995和2000年Landsat TM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长江三角洲近15年来土地刊用变化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近15年来长江三角洲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表现为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池塘快速增加,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趋势;(2)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就耕地的变化而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相差30倍以上;(3)建设用地重心的转移幅度明显大于耕地重心的转移辐度;(4)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用3对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0年和2003年2期航空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影像的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浦东新区2000-2003年间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分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分布特征.阐述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与驱动机制,为高强度人类活动下土地利用调控与管理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数据库中的全国1:10万土地资源利用分类系统,利用1988和2000年Landsat 5的4,3,2(RGB)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基于GIS(ARC/INFO 7.0),用变化量、变化率、相对变化率和相对变化度等指标对肃州绿洲近12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表现为以未利用地(56.19%)、耕地(27.47%)和草地(12.19%)为主,水体、农村居民点用地、林地和城镇用地仅占4.15%,各乡镇土地利用格局差异较大;12年期间,景观破碎度增加,表现在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斑块的平均面积、周长都在减小.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水域明显增加,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也增加,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呈减少趋势,反映出区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量、土地利用变化率、土地利用相对变化度(率)等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肃州绿洲LUCC的变化特点,但都表达出了LUCC较明显的区域差异;通过比较,发现土地利用相对变化度指标在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中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利用吐鲁番地区2001—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数量、土地利用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吐鲁番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8年来,吐鲁番地区未利用土地和耕地减少,林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迅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与均衡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选取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作为LUCC变化的旅游驱动因子,借助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吐鲁番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旅游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吐鲁番地区旅游业发展对其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建议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旅游驱动力因子,以更好地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时段的TM遥感影像,对上海城市边缘的漕溪路一沪闵路沿线地区近10年来轴向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图像叠加获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利用缓冲分析法,得出该区域城市扩展强度、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揭示了快速城市化地带土地利用变化方面的一些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今土地利用变化的发展的情况,接着介绍了一些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并对其中有些应用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如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模型、土地利用区域差异模型。最后结合黄石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应用上述方法对其评析,得出黄石城区1996~2002年这六年间的土地利用发展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1985-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1985年和2000年2期TM/ETM 遥感数据,运用人机交互式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数量模型,全面分析上海市城区和全市内陆部分的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揭示了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0.
榆阳区土地利用和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榆阳区1988—2003年土地数据为依据,在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结构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国内外学者在生态价值估算的方法与模式,结合该区的实际情况对估算方法进行修正,并对所研究时段内各年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以1988年土地数据为基准,测算了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和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变化的时段特点及变化原因,定量地揭示了在生态脆弱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1988-2003年,榆阳区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环境响应总体来说是积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年度总量在波动中提高;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及农用地内部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实现了经济和环境双赢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结构熵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上海市嘉定区1984--2002年的土地利用分类统计数据,应用信息熵概念计算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熵.根据熵值变化量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阶段划分,分析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演变规律及变化形成动因.结果表明,嘉定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促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持续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会不断加大,土地利用结构将进一步调整,若不实施严格管理、科学规划和合理调控,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熵将继续增长.  相似文献   

12.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的神木县作为研究区域,应用土地利用转换矩阵表,分析了近13年来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变化和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神木县的土地利用有其明显的变化,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最为明显;本区域其他土地都有所增加,且转变幅度最快是园地和建设用地;农用地内部各地类转换剧烈,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明显,但土地利用沙化现象仍然存在;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土地综合动态度呈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趋势.神木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自然因素的背景下,其环境政策是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人口增长、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土地利用变化重耍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土地利用的演变特点和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近几年天津市土地详查、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研究成果,可对天津市土地资源数量、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并就合理利用土地的相应对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亚热带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5年和2000年Landsat TM影像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为基础,计算出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化的概率信息,分析了亚热带典型区域桃源县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动态、幅度、速度、空间分布特征和方向.应用马尔柯夫概率模型进行土地景观要素的情景模拟,预测出了205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格局.结果表明:7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是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不断扩张,林地的不断减小.变化方向为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毁林草开荒,建设用地扩展则表现为大量侵占耕地,水域变化是由耕地和林地转变而来.毁林草和农村扩展乱占耕地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15.
通过2000年卫片解析,做出西藏拉孜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与中国科学院遥感所1988年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14年间全县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的情况.结果显示,拉孜县耕地和草地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全县总面积的76.53%.土地覆盖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其中草地的90%以上转化为沙地和裸岩石砾地.由于同期自然环境因子没有显著变化,而气温和降水的增加还有利于覆盖增加,导致这一覆盖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破坏,特别是不合理土地利用的结果.相关分析的结果也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型方法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研究全球变化问题中的一个热点,模型方法作为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总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LUCC模型的发展趋势、模型构成和模型分类作了系统的介绍.并将当前广泛使用的模型从变化的程度、变化的方向和变化的空间形式分析等角度加以分析.最后指出了LUCC模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变化作为全球变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原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小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不仅有助于全球变化的整体深入研究,而且有助于当地的土地科学利用和经济合理发展.为此,本文在动态差分GPS技术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试验区近17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具体过程为:通过动态差分GPS技术获得土地利用变化部分的基础数据,然后在GIS的支持下,对试验区的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GPS-RTK技术在小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获取上具有测量精度高,效率快且费用低等优点.(2)试验区土地在数量、土地利用程度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长江黄河源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利用1986年TM和2000年ETM 卫星遥感数据的对比,运用GIS方法,分析了江河源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变化与演变格局.结果表明,源区林地、湿地、草地和冰川面积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显著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程度下降.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以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湿地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逆转为草地为主要特征,全区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面积大于其数量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甘肃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了耕地利用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采用耕地动态度定量分析方法对甘肃省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1996年以来甘肃省耕地增减流向及变化因素,最后针对耕地保护提出对策.结果表明,1996年来甘肃省耕地总量呈逐年下降态势,人均耕地占有量也呈明显递减趋势;耕地数量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位理论对福建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省为例,用生态元的势与态分析预测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构建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生态位和生态位扩充压缩度的数学模型,从而反映了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元的变化程度与趋势.同时,对各类用地的年度数量生态位进行了横向与纵向分析,得出了各类用地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其在土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功能,并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位扩充压缩分析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