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4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后期呼和浩特地区气温变化特点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61年~1999年39年的气温变化数据,系统分析了呼和浩特地区在20世纪后期气温变化的特点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环境效应.认为:无论是在全年气温变化趋势上,还是在特征时段或特征月份的变化趋势上,呼和浩特均经历了气温的上升和变幅增大的过程,这一过程清晰地存在于3个13年自然分期和4个10年分期中,表现为后一时期气温平均值和变幅均较前一时期高,且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过程达到了近40年中的最高峰,从而造成了许多环境效应———暖冬、旱化、环境频变、生态脆弱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地理环境建设战略意义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地理位置和基本自然条件,论述了该区域自然环境稳定性差、气候旱化趋势强、资源与环境协调性差和有效环境容量小等特征,指出该区域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由此认为加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地理环境建设,不仅对该区域而且对全国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提出进行地理环境建设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以米脂、洛川为代表的典型黄土丘陵区、黄土源区的野外考察,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黄土披盖形式、地貌发育规律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明显表现于二者沟谷发育特点及发育规律上,导致沟谷延伸速度的显著不同两地区水上流失形成主要受各自不同的地貌发育规律控制,均需经历一个较长的强水土流失期.  相似文献   
4.
根据在高等师范院校开展资源环境素质教育的实践 ,提出高师资源环境素质教育的 4个特点 ,认为高师资源环境素质教育课程的特色建设应表现在 4个方面 :与地区性资源环境现状和问题的结合、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结合、与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的结合和与师范教育的结合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关于高师资源环境素质教育课程特色建设的若干思考 ,认为今后高师资源环境教育的发展尚有赖于素质教育、师范教育及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毛乌素沙地东南部若干第四纪剖面,分析了沙地生成、发育的过程,认为沙地地貌的发育经历了湖泊——风成砂——湖沼(黑垆土)——风成砂的旋回过程,并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相对应,使人类生存环境形成了脆弱、多灾、易灾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郑州西山全新世中晚期地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详细描述郑州西山砖窑黄土剖面和^14C测年的基础上,对该剖面土层的沉积年代和气候地层学特生进行了重建,将7000aB.P.以来气候划分为早期和晚期,又把2期气候各划分出3个时段,描述了各时段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7.
在借鉴国内外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理论和方法,构建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嵊泗列岛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所构建的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以期为我国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框架和参考,并为制定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的自然条件,提出了其资源优势和环境限制因素.在合理评价资源与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讨论了乌兰布和沙漠地区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利用1881~1986年间岱海的水位资料,分别对近100a和近30a时段内湖面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将湖泊水量收支平衡与中亚有代表性的山地冰川物质平衡进行了对比。指出:中国北方东,西部环境变化受控于不同的气候变化模式,西部以内陆性气候下冷湿、暖干配置为特点;东部则以季风气候下冷干、暖湿配置为特点。两者的差异可清楚地反映在近100a时段的变化中。2种模式间的界线则随全新世以来季风气候范围的波动性萎缩而逐渐波动东移,现代季风气候与内陆气候的过渡带处于岱海和青海湖之间,为一易灾多灾的地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以米脂、洛川为代表的典型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的野外考察,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黄土披盖形式,地貌发育规律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明显表现于二者沟谷发育特点及发育规律上,导致沟谷延伸速度的显著不同,两地区水土流失形成主要受各自不同的地貌发育规律控制,均需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强水土流失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