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看鲁迅短篇小说的两个英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举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3):106-110,99
传统的小说翻译研究往往只注重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小说中语言形式的意义却往往被忽略。但是忽略语言形式意义往往会导致小说翻译中"假象等值"现象。文章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析鲁迅短篇小说两个英译本,探讨译者在处理原文中"前景化"语言时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在译文中产生的不同文体效果,从而说明在翻译中文本的主题意义和美学价值的重要性,并从中探究了如何提高译者的文体能力,避免翻译中的"假象等值"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分析中国古代小说和<红楼梦>判词的叙事角度,再比较两个常见的<红楼梦>英译本对判词视角的翻译方法,指出译者在增补叙事人称这一点上做出了不同选择,体现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3.
《我的恋母情结》中叙事视角的杂糅产生了不同凡响的文学意义和美学效果。翻译时译者要分析叙事视角的杂糅现象,选择符合人物视角的语言,才能深刻反映人物的心理和意识形态,从而使译文更接近原文,反之就可能会导致"假象等值"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中,译者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艺术意境。以杨宪益夫妇的译作《边城》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语言、句式、修辞三方面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风格不仅体现在词汇、句法等层面的语言特征上,也体现在人物话语/思想的表现方式上。小说中人物话语/思想表达方式的处理方法不同,产生的主题意义和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加强文学文体学意识,充分认识到不同话语/思想形式所表达出的特定效果,并在译语语言表达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持原语风格标记,将原文的风格忠实地传译出来。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译者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艺术意境.以杨宪益夫妇的译作<边城>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语言、句式、修辞三方面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风格,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在把握原文言语的语体标记和修辞标记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从而实现译文风格和原文风格的等值。  相似文献   

8.
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海明威以他独树一帜的“海明威风格”,创建了一种洗练、简捷的现代叙事文体,而且因“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对现代美国文学的发展有特殊的贡献。从叙事视角、对话、自由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等叙事手法人手,对其短篇名篇《乞力马扎罗山的雪》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从而向读者展示,海明威独特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的小说以"梦境"穷极"梦境"的叙事手法颠覆了以实求实的现实主义叙事传统;墨白则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理论中的"神、气、韵、境"的"道悟",使他小说的叙事语言实现了最大的"陌生化"的效果;卡夫卡和墨白用各自不同的"虚"与"空",建构起不同的体悟生存现状的文学世界,同时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重构的叙事境域。  相似文献   

11.
我在飞机场送行台湾著名奇幻文学译者朱学恒的时候,讨论了一个相当有趣的话题,为什么像《哈利·波特》、《魔戒》这样的奇幻小说会突然变得如此火爆?(朱先生翻译的台湾版《魔戒》在台湾销售量直逼60万册),而奇幻文学在全世界的流行正与整个世界低迷的经济形势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12.
多视觉及视觉转换是海明威小说的重要的叙述技巧,这些叙述视角及其转换与小说本身又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然而海明威小说译本中出现一些错译,这就需要引起译者注意文学翻释与一般的翻译不同,译者对作品的叙述技巧关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加缪的经典小说<局外人>刻画了一个生活在现代所谓理性社会中极为普通的人物默尔索的看似荒谬的悲剧性一生.通过采用丰富的写作手法诸如第一人称内聚焦型叙事视角、自由直接引语、不同叙事时距及叙事时态等,加缪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冷漠、悲剧性的局外人形象.这些叙事手法不仅有助于故事的构建,而且有助于默尔索的个性塑造及小说主题的强化.从...  相似文献   

14.
陶静 《科技信息》2007,(31):25-26
文学作品翻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形象传递。译者首先阅读原文并积极勾画心理形象,然后将自己解读的形象编码为目的语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前结构,目的和表达能力都会影响原文形象的传递。以下便主要以作为文学精华的诗歌翻译为主,具体考察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形象传递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大陆和台湾对峙初期,政治性在文艺领域占据了前所未有的至高地位,大陆文学尤其具有代表性.大陆文学进入新时期之后,台湾文学进入1970年代后,文学的政治性都呈现出一个逐步淡化的过程,文学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足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巨兽》小说文本中的叙述语态的变幻即“原叙事”手法作出简要说明,并由此对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陆文坛的个人化写作思潮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揭示,将90年代大陆文学的特点作了浅层归纳与解释。  相似文献   

17.
欧茨早期的代表作《那年秋天》展现了她对美国现代家庭婚姻问题的思索。小说的叙事在过去和现在两个层面上交替进行,展现了人物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状况;全知旁观视角与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交替展开以及自由直接引语与自由间接引语的同时使用,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同人物的叙述声音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同时也透过这些人物形象揭示出20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存在的婚姻危机。  相似文献   

18.
元小说尤其是黑色幽默元小说,通过运用"作者出面"等叙事策略,颠覆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叙事传统,充分揭示了文学的虚构本质。这虽然是富有实验创新精神的作家们为延续文学鲜活生命力的自觉努力,但是因为其对叙事成规的过度破坏,也使得多数元小说成为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对其叙事策略的研究,既有利于对后现代文学的理解,也有益于探索未来小说创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以及其所承载的原文与译文、作者译者读者等主客体。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处于中心地位,既是原文读者,同时又是译文的创造者。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文章从译者的主体性着手,分析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的主观影响,揭示译者主体性的双重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徐兰兰 《科技信息》2010,(31):198-201
风格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译本研究中受到高度重视。在译者主体性理论关照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姚乃强《红字》译本的风格在词汇、句法、修辞和文化层面的传达。通过分析发现译本的风格与原文风格基本和谐一致,于是原文的风格得以在译文中重塑。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译者尽可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也译文更好地体现了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