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几十年以来,我国社会处在一种不断变动的社会化转型时期,农民工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特殊生力军流动到城市。大批的农民工子女也因父母务工而来到城市,与城市孩子相比,农民工子女自尊心很强烈,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比较自卑,他们是被边缘化了的群体,孤立无助。无论是对城市还是对农村,他们都没有办法产生归属感。长此以往,对他们的社会化和和谐社会的建构是极为不利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关注农民工子女如何融入所在城市的问题,从社会结构、家庭、个人三个方面找出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从社会学专业的理论视角分析并提出解决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和措施,这有利于增强农民工子女的社会适应性,为其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华 《科技信息》2013,(23):200-202,332
本文选取安徽砀山和萧县450名留守儿童,南京590名农民工随迁子女和985名城市儿童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体质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和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及对比分析。试图找出造成留守儿童与城市儿童和随迁子女健康差异的主要因素,为制定改善和提高农民工子女的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建议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对目前上海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除了应继续改善在沪农民工随迁子女就读学校硬件设施之外,更应该注重他们心理健康的培养,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体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独特性,研究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对在沪农民工随迁子女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厦门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实地调查,发现物质条件差、家长辅导能力和精力有限、教育认知有些偏差、家校合作与亲子关系有待强化、教育过程中存在责罚与打骂方式等.基于这些现状和问题,本文从结构-能动的视角阐释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并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的城市生存状态、增加农民工收入;提高农民工文化水平,增强其城市就业能力;加强家庭教育和管理能力、提高家庭教育认知水平;通过对家庭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培养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自我教育和自强品格等方面来改进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帮助农民工子女顺利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5.
关注"三农问题"时无可避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城市农民工的日趋增多.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等方面.文章就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作了阐述,对如何解决素质教育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注“三农问题”时无可避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城市农民工的日趋增多,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等方面。文章就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作了阐述,对如何解决素质教育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彩丽 《科技信息》2012,(22):178-179
从以限制编码为主的语言环境转换为以精密编码为主的语言环境是进城农民工子女必须面临的英语学习环境。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安排与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文化背景不符;教师英语教学的实际内容与农民工子女原有的认知结构差距较大;学习评估的标准与农民工子女生活经历有明显的不同。教师、学校和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以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注"三农问题"时无可避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城市农民工的日趋增多,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以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未来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和依赖于这些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的解决.本文就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作了阐述,对如何解决该问题表达了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中能力建设部分的基础和关键,能力的强大可以部分削弱身份差异所带来的自卑感。本文从西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以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基本情况出发,从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及财政拨付机制等方面予以了充分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访谈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问卷.以359名新生代农民工为样本,对城市融入意愿的结构及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意愿包含三个维度,分别为经济融入意愿、文化融入意愿和心理融入意愿;2)除心理维度外,农民工在总体及文化、经济维度均表现出积极的融入意愿,其中经济融入意愿最强,其次是文化融入意愿,心理融入意愿程度最低且积极倾向不明显;3)当前农民工城市融入意愿的水平差异最多的表现在经济融入方面,其融入意愿在受教育程度、城市住房类型和婚姻状况等因素上均存在差异,心理融入意愿仅在来城工作时间因素上存在差异,而总体及文化维度的融入意愿在各因素上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周海霞 《科技信息》2010,(10):15-15,17
采用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和我的班级问卷对252名3-6年级进城农民工子女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班级环境与学习适应性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的适应水平与班级环境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秩序纪律"因子有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同学关系融洽、团结向上、秩序纪律性强的良好班级环境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适应性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自编的少数民族农民工城市适应压力问卷对226名贵阳市少数民族农民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环境、民族文化、工作就业、人际及生活等5个方面;贵阳市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压力属中度压力,其中来自工作就业、社会环境和生活方面的压力感较重,民族文化压力感较轻;少数民族农民工的城市适应压力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打工月收入和城市居住时间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网络对于处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状况都在波动、塑造中的当代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城市居民子女相比,对于背井离乡,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的农民工子女而言,其网络使用情况值得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论农民工再社会化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文章分析了农民工常见的复杂心理问题并提出可行措施。加强农民工再社会化的管理,这将有利于农民工兄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农民工与市民的和谐相处乃至社会的稳定繁荣。  相似文献   

15.
与城市家庭相比,农民工家庭对子女的家庭德育不能有效开展,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脱节,以至于部分农民工子女品德有缺陷,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鉴于此,对农民工家庭的特殊性及由此产生的德育问题进行了分析,初步构建了特殊的农民工子女家庭德育模式,以期能为农民工子女家庭德育的有效开展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6.
孙杨 《科技信息》2013,(23):280-280,313
高校农民工子女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现代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教育教学中把握技巧性、艺术性和侧重点,并且处理好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农民工子女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着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成败。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根据其特殊性置于不同的方法和心理干预(疏导),并且在经验提炼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恰到好处地根据其特别的思想动态心理行为特征应用科学的,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方法,是农民工子女健康教育的要求,更是催生希望和未来、保持社会安定和谐的必要指向。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农民工子女被排除在流入地的城市义务教育制度之外.近年来,通过强制性制度安排,中央政府要求流入地政府承担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使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但是,为减少负担,流入地政府采取卸责行为,这导致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仍然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困难和问题.为彻底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需要积极推动相关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重庆市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城市,面临着解决好大量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压力。本文梳理了重庆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基本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这些难题的成因,并就如何解决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当代农民工所处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将其引入城市政策制定过程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城市公共政策中农民工利益的缺失、城市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心理、农民工参与意识的薄弱和参与能力的低下等。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既有经济上的制约,又有二元社会体制的限制和束缚;既有政治体制的阻碍,又有农民工自身素质低下的主观缺陷。因此,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完善信访制度、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拓宽农民工参与渠道,重视非制度参与等成为解决当前城市政策制定中的农民工参与问题的基本思路。随着这个问题的不断解决,农民工在城市政策制定中的参与情况必将得到根本的改善和更高层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杭州、宁波、温州三个农民工居住人数较多的村转居社区新居民调查分析,将研究重点放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城市融合问题上,着重从文化审美心理学的研究视角,指出存在在农民工身上的诸如“短暂审美空白”、“不即不离”的审美心理距离、“陌生化的审美倾向”、审美欣赏结构单一化、审美定势的恶性循环、以“实用”为尺度的审美判断、审美滞后和容易满足等一系列审美心理问题。同时提出相应措施和方法:倡导审美观念上的人人平等,消除对农民工的文化价值取向的歧视现象;探究旨在提高农民工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观的典型引导法、审美共鸣法、审美辅导法和氛围营造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