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对农田环境及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研究选取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作为受试生物,研究农药戊唑醇对其的急性毒性,从而初步评价戊唑醇对水生生物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受试物戊唑醇对受试鱼的24h—Lc50为7.45mg/L,95%置信限为6.70~8.30ms/L;48h—LC50为6.65ms/L,95%置信限为5.9l一7.50mg/L;72h-LC50为6.21mg/L,95%置信限为5.48~7.03ms/L;96h-LC50为6.00mg/L,95%置信限为5.34~6.74ms/L。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2010)“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对鱼类毒性评价标准,判定戊唑醇对鱼类的毒性等级为中毒。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月龄的日本青鳉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止生物测试法,比较研究V(Ⅴ)对日本青鳉成鱼和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V(Ⅴ)对日本青鳉成鱼的72 h和96 h LC50分别为4.91 mg/L和2.73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273 mg/L,钒对幼鱼的72 h和96 h LC50分别为0.85 mg/L和0.43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42 7 mg/L.根据有毒物质对鱼类的急性标准可得钒对日本青鳉有中至高等毒性,幼鱼对钒的毒性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通过参照《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中化合物对环境有益生物,如鱼类、蚯蚓、家蚕、水藻类的急性毒性的测定方法,进行化合物SCU-2028的环境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化合物SCU-2028对斜生栅列藻72 h的EC_(50)值为7.872 mg/L,对斑马鱼96 h的LC_(50) 12 mg/L,对蚯蚓14 d的LC_(50) 40 mg/kg和对3龄家蚕96 h的LC_(50) 4800 mg/kg桑叶.这显示出化合物SCU-2028对鱼类、蚯蚓、家蚕、藻类均为低毒.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菲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幼体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水实验法来研究菲对泥鳅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以等对数间距法设置5个不同浓度(14.69mg/L、21.58 mg/L、31.62 mg/L、46.77 mg/L、68.39 mg/L)的菲溶液,观察泥鳅幼体暴露在不同浓度菲中24 h、48 h、72 h、96 h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菲对泥鳅幼体毒性随染毒时间的延长和菲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泥鳅幼体24 h、48 h、72 h、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8.57 mg/L、33.34mg/L、17.58 mg/L、14.45 mg/L,安全浓度(SC)为3.25 mg/L。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Cr6+单一毒性对斑马鱼的毒性安全评价,选择重铬酸钾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观察斑马鱼在染毒3~96h的症状,以半数致死浓度(LC50)判断重铬酸钾对斑马鱼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24h、48h、72h、96h的LC50分别为426.5795mg/L、141.2538mg/L、138.0384mg/L、128.8250mg/L,经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表判断重铬酸钾为低等毒。同时研究了不同浓度Cr6+对斑马鱼组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发现鱼肝和肌肉中的CAT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呈抛物线。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水式直接接触致毒法进行了化学污染物对氯硝基苯(P-NCB)对锦鲤鱼的预备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预备试验的试验液质量浓度分别为40,30,20,10,5 mg/L.预试验得出:锦鲤鱼暴露于对氯硝基苯试液中24 h 100 %死亡质量浓度(24 h LC100)和96 h无死亡质量浓度(96 h LC0)分别为40,5 mg/L.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在25~27 ℃下,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0.83,28.84,23.60,22.13 mg/L.  相似文献   

7.
锌对鲫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浓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超 《孝感学院学报》2008,(Z1):113-115
以鲫鱼为受试生物,采用静水法生物测试,以致死率为指标研究了重金属锌对鲫鱼的急性毒性。所得24h、48h、72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为40.631 mg/L,39.234 mg/L,38.449 mg/L,37.406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3.7406 mg/L。试验结果表明:鲫鱼对重金属锌的耐受性较高。锌对鲫鱼为低毒物质,其安全浓度远高于标准。LC50与时间的关系密切,随着时间的推移,LC50逐渐变小。同时,还表明锌的致毒过程较快,鲫鱼在48h内即出现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8.
以大型蜃为模式生物,研究了自然光照(光暗比为12h:12h)和黑暗条件下纳米ZnO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自然光照条件下,不同粒径纳米ZnO对大型潘的毒性顺序为(25±5)和(10±1)〉(90±10)nm,其EC50分别为12.21,9.96和167.36mg/L;黑暗备件下,(10±1),(25±5)和(90±10)nm ZnO对大型潘抑制的EC50分别为19.64,206.70和409.84mg/L.由此可以看出,纳米ZnO在光照条件下对大型潘的影响大于黑暗条件,且粒径大小影响其毒性强弱.  相似文献   

9.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的测量方法研究三氯杀螨醇对黑斑蛙蝌蚪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在15~20℃下,三氯杀螨醇对黑斑蛙蝌蚪的24 h、48 h和72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7.861、3.82和8.21 mg/L,95%可信区间分别是15.37~20.751,2.62~15.147,.81~8.63 mg/L。安全浓度(SC)为2.49 mg/L。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多环芳烃类污染物的生物毒性作用,对鲤鱼进行菲的急性毒性试验,并根据测得的96h半致死浓度(96h-LC50)设置0.175、0.350、0.700、1.400、2.800、5.600mg/L 6个菲浓度组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暴露时间为1、3、5、7、9d),暴露后测定鲤鱼鳃、肝脏、肌肉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活力。结果表明:菲对鲤鱼的24h半致死浓度(24h-LC50)为15.926mg/L,96h-LC50为11.198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120mg/L;菲对鲤鱼的亚急性毒性作用显著,其鳃和肌肉中SOD表现出诱导效应,肝脏组织中表现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诱导效应;GSH响应趋势与SOD相似。试验结果可为多环芳烃污染的生物标志物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水溶性丙烯酸类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丙烯酸,丙烯酸酯,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等作为基料,在引发剂的存在下,以水或除溶剂进行聚合,加入苯乙烯,醋酸乙烯等改性,合成了3种不同的水溶性丙烯酸改性树脂,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3种树脂的粘度,水溶解性,干燥后膜的吸胀性,抗酸碱性,光亮度等性能均优于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2.
邻苯二甲酸酯对海洋藻类的致毒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评价化学药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方法,对邻苯二甲酸醋与海洋藻类的相互影响进行探讨.通过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醋(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醋(DBP)海洋藻类的致毒试验,分别得出此3种物质对三角褐指藻、盐藻、等边金藻、中肋骨条藻48h、96h的半致死浓度,探讨了上述几种海洋藻类对DMP、DEP、DBP的忍受限度.  相似文献   

13.
4种有机污染物对假微型海链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藻类生长密度、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作为测定指标,研究了4种典型有机污染物(壬基酚、五氯苯、芘、菲)对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这4种有机污染物对假微型海链藻均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根据生长的72 h-EC50值,相应的毒性强度依次为壬基酚(0.078 mg/L)>芘(0.152 mg/L)>五氯苯(0.195 mg/L)>菲(1.720 mg/L).同时,通过外推法获得各污染物的环境效应阈值,对我国近岸海域这4种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进行初步分析.此外,还探讨了不同毒性效应参数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丙烯酸和丙烯酸钾均聚物及其共聚物。用FTIR谱仪测定了不同比例的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酸钾共混物中两种单体含量比,建立了标准工作曲线,得到了在低转化率下不同初始单体组成的共聚物中两种单体的含量。用FR和KT两种作图法及YBR计算法对单体的竞聚率进行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丙烯酸的竞聚率(r1)和丙烯酸钾的竞聚率(r2)分别为r1=0798,r2=0544。  相似文献   

15.
典型性微量金属元素对藻华的激励趋势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e、Mn、Zn等典型性微量营养元素对藻类增殖的影响是探讨藻华成因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设计系列正交实验,研究代表性微量元素Fe、Mn、Zn对常见藻华生物(蓝藻、绿藻)的影响,结果表明:P、Fe、Mn、Zn的质量浓度变化对藻生长速率激励效果明显,显著性顺序依次为:ZnPFeMn.通过单独添加Fe、Mn、Zn的方法进一步进行了藻增长潜力实验.结果表明:在Fe、Mn、Zn质量浓度分别为0.20、0.13、0.033mg/L时,藻类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值,低于该质量浓度时,金属离子质量浓度与藻类生长速率、生物量呈正相关;高于该质量浓度时,金属离子质量浓度与藻生长水平呈反相关;拟合Fe、Mn、Zn质量浓度与藻生长速率之间的数值关系,分别得到相关系数为0.93、0.87、0.90的回归方程;根据微量元素与藻类生长速率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对藻华的爆发时间或程度进行一定精度的预测.正交实验中,锰的激励作用受微量元素之间的竞争性抑制而被消弱,反映出锰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由丙烯酸及丙烯酸甲酯制得的低分子量化合物是一类性能优良的减水剂。它具有优异的调节混凝土坍落度的效果,而且减水效果也好,原料易得,合成条件简单,是一类有发展前途的减水剂。当丙烯酸与丙烯酸甲酯的摩尔比为3:1,分子量为4000左右,使用量为0.9%时,减水率可达22%以上,而坍落度最大可达24.5cm,且经时损失非常小,60分钟后的坍落度损失值仍小于5%.  相似文献   

17.
固体超强酸催化制备丙烯酸十八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丙烯酸和十八碳醇为原料,采用固体超强酸SO42-/TiO2为催化剂及直接酯化法制备丙烯酸十八酯.研究了丙烯酸与十八醇的摩尔比、催化剂和阻聚剂的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反应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由实验得出的最佳合成条件是:丙烯酸与十八醇的摩尔比为1.2:1,固体超强酸及对苯二酚的质量分数分别为6%,0.8%,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3 h,在此反应条件下,酯的产率可达97%.  相似文献   

18.
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丙烯酸酯──丙烯酸──丙烯酰胺的共聚物。其中PAO-100具有良好的抗泳移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为主要单体,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酸羟基丙酯(HPA)作为功能单体,通过半连续溶液及转相乳液聚合,制得具有核壳结构的水性羟基丙烯酸树脂。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A)、激光粒径散射仪(DLS)及透射电镜(TEM)研究羟基丙烯酸树脂共聚物结构、热稳定性、乳胶粒的大小及形貌,探讨了MAA及HPA用量对水性羟基丙烯酸树脂性能及清漆膜硬度、耐水、剥离强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整MAA的质量分数为6%,HPA的质量分数为10%,制备的共聚物乳液粒为119. 8 nm,黏度为221. 7 m Pa·s,成膜耐水时间为40 h、硬度为53. 4°,附着力1级,配制的真石漆黏结强度0. 97 MPa、耐温变36次,均优于真石漆黏合剂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