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海链藻属的新记录种类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透射电镜(TEM),对采自我国沿海海域的水样进行了观察,针对其中的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 Cleve开展了分类学的专题研究.经鉴定,确认其中的5个种类为我国的新记录种类,它们分别是安达曼海链藻T.andamanica Gedde、双线海链藻T.duostra Pienaar、吉思纳海链藻T.gessneri Hustedt、海氏海链藻 T.hasleae Cassie et Dempsey和具毛海链藻T.duostra Syvertsen.我们对每个种类的形态学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态分布进行了说明,并提供了电镜照片.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台湾海峡(福建沿海)和其他地区研究硅藻的过程中,鉴定了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和美壁藻属(Caloneis)的5个新种和新变种;还找列新记录60种和变种,分属19个属。 新种和新变种如下: 1.六块圆筛藻(新种)Coscinodiscus hexagonus Cheng et Chin,sp.nov.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浙江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评价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3年11月和2014年5月对该保护区28个站位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以及细胞丰度、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综合富营养化指数等。【结果】南麂列岛多数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春季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2门24种(属),秋季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2门22种(属);物种组成以广温性近岸种为主,主要优势种为甲藻和硅藻。春季调查中夜光藻(Noctilucas cintillans)、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 sp.)和海链藻属(Thalassiosirasp.)成为优势类群;秋季调查中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成为优势类群。【结论】南麂列岛浮游植物群落在近二十年来物种数及丰度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物种数大幅减少,春秋季平均丰度上升。  相似文献   

4.
海链藻属一新种和二新变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报道了厦门港微型硅藻分类研究中观察到的海链藻属1新种和2新变种:平滑海链藻(Thalassiosira laevis)与其它海链藻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孔纹只分布于壳缝,其内为平滑无纹区,成对海链藻小型变种(T.binata var.minor)和成对海链藻双对变种(T.bisata var.bibinata)与典型种的主要区别分别是壳缘支持突紧靠壳缘和完缘有2对成对突起。  相似文献   

5.
采用硅饥饿的培养方法,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 Hasle et Heimdal)得以同步生长.再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假微型海链藻的细胞周期,荧光显微镜观察假微型海链藻新硅质壁的形成,硅钼黄法检测假微型海链藻在细胞周期各阶段硅含量的变化,研究了假微型海链藻在细胞分裂周期中硅吸收与硅化作用的变化特征及相互间的偶联关系.结果表明:硅饥饿24h后,细胞停滞在G1/S期的边界,重新加入硅后,细胞同步生长.同步化培养后1h和3h,分别是吸收硅、合成新壳环带的主要时期,与G1/S期偶合;第5小时和第7小时,分别是吸收硅、合成新壳面的主要时期,与G2+M期偶合.  相似文献   

6.
几种赤潮藻对中华哲水蚤摄食、产卵和孵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桡足类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Brodsky)对几种赤潮藻(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威氏海链藻T.weissflogii,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锥状施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裸甲藻Gymnodiniumsp.,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选择摄食以及赤潮藻对桡足类产卵率与孵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桡足类在混合食物中对个体小的藻类摄食率明显降低.在高浓度饵料条件下,桡足类对藻类的摄食模式与低浓度时不同,即滤食率与饵料藻细胞的大小成反比.桡足类在以威氏海链藻为饵料时,产卵率随藻类浓度的增加而上升(0.2~20.6 ind.ind-1.d-1),而孵化率却随之下降(100%~70.9%).以裸甲藻、东海原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为饵料,桡足类仍能有较高的产卵率(分别为13.0、16.6和9.4 ind.ind-1.d-1).但喂食裸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其卵孵化率降低(分别为58.2%和79.8%).  相似文献   

7.
深圳沿海浮游植物组成及赤潮发生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了解深圳海域 ,包括深圳湾、大鹏湾和伶仃洋的 9个站位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方法 :依据国家海洋局制订的《海洋调查规范》进行调查 .结果 :确认深圳海域共有12 5种 (变种、变型 )浮游植物 ,主要为硅藻 ,占浮游植物总量的 90 %以上 ,以角毛藻 (Chaetoceros)、根管藻 (Rhizosolenia)及海链藻 (Thalassiosira)居多 ;甲藻以原甲藻 (Prorocentrum)为多 .浮游植物的水平分布为 :东部以角毛藻为优势种群 ,西部以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n)占优势 .秋末冬初总体上分析浮游植物数量并不算高 .但个别站位如大鹏湾的盐田海域数量高达 17.2× 10 6 /L ;西部的深圳湾也达 11.7× 10 5/L .叶绿素a含量从 1.10mg·m- 3 (S4 站位 )到 2 .34mg·m- 3 (S2 站位 ) .结论 :浮游植物中有约 2 0种为赤潮生物 ,发现有有毒的塔码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及短裸甲藻(Gymnodiniumbreve) ,应引起高度重视 .  相似文献   

8.
2006年夏季渤海湾赤潮重点监控区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2006年夏季渤海湾赤潮重点监控区6个测站大面积调查的网采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共发现浮游植物5门32属60种,物种主要以硅藻为主,但甲藻在群落中的比重也很明显,在个别站位上成为优势类群.优势物种主要为格氏圆筛藻(C.granii Gough)、星脐圆筛藻(C.asteromphalus)、琼氏圆筛藻(C.jonesianus)和中华盒形藻(Biddulphia sinensis).细胞丰度的站住分布主要由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其高值区分布在4号站住.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运城盐池湖区藻类植物的组成及与盐度的关系,对该区域进行了4次调查采集和种类鉴定,并分析了优势类群,对盐度和藻类分布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域藻类植物共9门,55科,120属,366种,以蓝藻门、绿藻门和硅藻门种类居多,随着盐度增加,绿藻门种类有所减少,而蓝藻门和硅藻门种类有所增加,真盐和高盐水体与淡水和混盐水体相比,种类明显减少;(2)优势类群有11个属,包括颤藻属(Oscillatoria)、衣藻属(Chlamydomonas)、栅藻属(Scenedesmus)、针杆藻属(Synedra)、脆杆藻属(Fragilaria)、舟形藻属(Navicula)、桥弯藻属(Cymbella)、菱形藻属(Nitzschia)、裸藻属(Euglena)、鳞孔藻属(Lepocinclis)和扁裸藻属(Phacus),包含的种数在各水体总种数中占到34%~49%;(3)多数种类对盐度的耐受性较差,只分布于淡水水体和混盐水体,有些种类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大,在不同盐度水体中都有分布,还有少数种类只分布于盐度较高的水体中,盐度和藻类分布的回归方程为y=130.09e-0.114x。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经典分类学方法,对2017年8月采自新疆阿勒泰地区沼泽湿地的160份藻类标本进行分类学鉴定.结果显示有7个鼓藻科植物为新疆首次记录,隶属于5属,包括棒形鼓藻属(Gonatozygon)的棒形鼓藻G.monotaenium De Bary,新月藻属(Closterium)的针状新月藻C. aciculare T.West和瘦新月藻C. macilentum Brébisson,凹顶鼓藻属(Euastrum)的海岛凹顶鼓藻E.insulare (Wittrock) Roy,鼓藻属(Cosmarium)的华美鼓藻C.speciosum Lundell和波缘鼓藻圆齿变种C.undulatum var. crenulatum (Ngeli) Wittrock,角丝鼓藻属(Desmidium)的扭联角丝鼓藻锐角变种D.aptogonum var. acutius Nordstedt.这些新记录丰富了新疆湿地的藻类物种多样性及鼓藻类植物资源,为新疆鼓藻科植物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首次报导了我国赤潮生物新纪录种: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 marina(Subrahamanyan)Hara et Chihara]。比较了本属3个主要种:海洋褐胞藻(C. maarina),古老褐胞藻(C. antiqua)及盐生褐胞藻(C. Subsalsa)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特征,并讨论了分类学的认同及种类的界定。海洋褐胞藻(C. marina)的形状常有变化,有的种类有尖尾,故要谨慎定种。本文重新确定了该属的汉名—褐胞藻,同时介绍了新近报导的另外4个种:球型褐胞藻(C. globosa),卵型褐胞藻(C. ovata),小褐胞藻(C. minima)和疣突褐胞藻(C. verruculosa)。  相似文献   

12.
4种有机污染物对假微型海链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藻类生长密度、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作用速率作为测定指标,研究了4种典型有机污染物(壬基酚、五氯苯、芘、菲)对假微型海链藻(Thalassiosira pseudonana)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这4种有机污染物对假微型海链藻均具有显著的毒性效应.根据生长的72 h-EC50值,相应的毒性强度依次为壬基酚(0.078 mg/L)>芘(0.152 mg/L)>五氯苯(0.195 mg/L)>菲(1.720 mg/L).同时,通过外推法获得各污染物的环境效应阈值,对我国近岸海域这4种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进行初步分析.此外,还探讨了不同毒性效应参数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Decaisne于1842年建立网球藻属(Dictyosphaeroa)之后,世界各地报道的种类为数不多,国内的记载则更少,曾呈奎于1936年最初报道一种产于广东省海南岛的网球藻(Dictyosphaeria cavernosa),1950年周楠生也在福建东山岛采到该种标本.1962年曾呈奎与张峻甫的《中国网球藻属的分类研究》一文描述了五种中国产的网球藻,并讨论了世界各地报道的网球藻的种类.这就是过去我国网球藻属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14.
研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和锥状斯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两种赤潮藻对海水中汞的富集和甲基化的影响, 探讨赤潮藻对硫铁还原地杆菌 Geobacter sulfurreducens PCA (G. sulfurreducensPCA)汞生物甲基化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不同种类藻对汞的耐受性不同, 高浓度HgCl2 (≥25 μg/L)抑制锥状斯式藻的生长, 而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影响较小。两种藻均可有效地富集无机汞, 但直接进行汞甲基化的效果不显著。FTIR分析发现, 藻细胞表面分泌的大量羧基、氨基和羟基等官能团是富集汞的主要位点。汞-藻-菌实验中, 当HgCl2初始浓度为10 ug/L时, G. sulfurreducens PCA驱动的汞生物甲基化效率可达 (6.38±0.4)%, 在G. sulfurreducens PCA与塔玛亚历山大藻共存的实验组中, 汞甲基化效率为 (1.04±0.44)%,G. sulfurreducens PCA与锥状斯式藻的实验组中汞甲基化效率低至 (0.76±0.05)%, 两种赤潮藻的加入抑制了G.sulfurreducens PCA的汞生物甲基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国空星藻属(Coelastrum)进行研究整理,确认目前我国产该属植物共15种,3变种和1变型.此外,对国产空星藻属一些种类的分类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自上海吴淞口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通过显微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共发现浮游植物6门31属32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硅藻门次之,鉴定出优势种类17种(属).不同季节水体中出现的优势种类及其优势度都存在差异,土生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mucicola)和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为全年优势种.确定了该区域藻类爆发的潜在种类,为后续优势种属的竞争机制研究提供种类纯化培养筛选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柔细爬管藻(Herposiphonia delicatula)四分孢子囊、精子囊群枝、果胞系和囊果的发育以及二列爬管藻(H.subdistichia)叶状爬管藻(H.fissidentoides)囊果被的结构。本研究材料采自福建省晋江县永宁海区。采用连续石蜡切片及压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柔细爬管藻生殖器官的发育与松节藻科中其它属的种类大致相同,但其囊果被的结构和育性毛丝体的形态与其它属的种类有所差异,其成熟囊果的囊果被是单层的,二列爬管藻和叶状爬管藻囊果被也是单层的。因此,囊果被的层数和育性毛丝体的形态,可作为松节藻科系统分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泥螺养殖滩面饵料生物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2~10月,在浙江慈溪的泥螺养殖滩面,进行了泥螺饵料、养殖滩面饵料的调查研究工作。结果表明:泥螺的食物组成比较简单,主要为硅藻门的菱形藻属、双眉藻属、舟形藻属、斜纹藻属、布纹藻属、卵形藻属、双壁藻属、羽纹藻属、圆筛藻属、双菱藻属、小环藻属、脆杆藻属以及少量的有机碎屑、小型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的卵等;泥螺对食物没有严格的选择性;泥螺消化道内的藻类组成随泥样中的藻类优势种的季节变化而变化;泥螺对饵料生物没有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福鼎市后屿湾红树林区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2001年1月~2003年1月对福建省福鼎市后屿湾红树林区水体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季节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优势种除了2001 年 1 月是裸藻类的密盘裸藻(Euglena wangi)外,其余季节优势种均为硅藻类,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常出现的优势种,还有一些甲藻和绿藻偶尔出现.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2属77种(包括变种),其中硅藻门29属74种(包括变种),甲藻门1属1种,绿藻门1属1种,裸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密度变化范围为1.14×104~1.16×106 个/L,平均为 3.21×105 个/L,季节变化为单峰型.福鼎红树林区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以河口性种类为主,红树林潮间带底栖硅藻在浮游植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与潮汐和风浪冲刷有关.  相似文献   

20.
2012年秋季渤海和北黄海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Utermhl方法对2012年秋季渤海和北黄海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细胞丰度和群落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38属94种,其中硅藻门29属62种,甲藻门8属31种,金藻门1属1种,物种生态习性以温带种和广布种为主.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30×103~10.48×103 L-1,平均值为2.79×103 L-1,硅藻主要优势物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和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甲藻主要优势种为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和三角角藻(Ceratium tripos).浮游植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介于0.32~2.95,平均值为1.49;Pielou均匀度指数介于0.16~0.89,平均值为0.55.CCA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海域优势种主要受磷酸盐限制.与历史资料比较发现,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由早期的硅藻占绝对优势向硅藻甲藻联合占优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