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上古生界砂岩储层特征,以及不同的成岩作用类型与储集性能的关系。通过分析取芯井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数据,发现储集砂岩中发育有粒内溶孔、粒间孔、粒间溶孔、晶间孔、溶缝等多种孔缝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作用、溶蚀作用、碳酸盐矿物、硅质矿物和黏土矿物的形成作用。结合不同砂岩组分与孔隙面孔率的相关性,得到如下结论:(1)压实作用是导致砂岩孔隙度较差的重要原因;(2)增加砂岩整体孔隙度最重要的是溶蚀作用;(3)碳酸盐矿物的形成会导致砂岩孔隙度减小;(4)硅质矿物会一定程度减少砂岩粒间孔;(5)高岭石的形成对增加岩石整体孔隙作用有限,水云母和绿泥石对溶孔和晶间孔的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处于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转折部位,对三峡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可以提供长江三峡演化的信息。在讨论白垩纪—新近纪四川盆地和江汉盆地沉积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长江流域重庆-宜昌段第四纪沉积物中重矿物的类型、含量及其组合特征的研究,发现三峡段低夷平面与宜昌地区的云池组、善溪窑组沉积物中的重矿物特征相似,而与长江阶地沉积的重矿物特征明显不同。表明长江三峡在贯通以前存在以黄陵穹窿为分水岭的东西2条水系,而三峡的贯通出现在低夷平面、云池组和善溪窑组沉积之后。  相似文献   
3.
前文曾报道我们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初次考察中采到藻类植物的概况,本文报道其中20号具有成熟接合孢子的双星藻科植物的鉴定结果。经鉴定计有6属15种,包括水绵属(Sp-irogyra)6种,双星藻属(Zygnema)和膝接藻属(Zygogonium)各3种,转板藻属(Mougeotia)、拟转板藻属(Mougeotiopsis)和切孢藻属(Temnogametum)各1种,其中有2个新种,3个种为福建省新纪录。  相似文献   
4.
前文曾报道我们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初次考察中采到藻类植物的概况,本文报道其中20号具有成熟接合孢子的双星藻科植物的鉴定结果。经鉴定计有6属15种,包括水绵属(Spirogyra)6种,双星藻属(Zygnema)和膝接藻属(Zygogonium),各3种,转板藻属(Mougetia)、拟转板藻属(Mougeotiopsis)和切孢藻属(Temnogametum)各1种,其中有2个新种,3个种为福建省新纪录。  相似文献   
5.
10种红藻和褐藻抗细菌抗真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本文报道了产于福建沿岸的10种红藻和褐藻的抗细菌抗真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10种海藻中,有8种对细菌(革兰氏阳性菌)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2种没有抗菌活性。10种海藻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都没有抑制作用。褐藻门的网地藻、厚网藻对真菌具有抑制作用并且活性很强,其它8种均无抗真菌作用。红藻门的中国凹顶藻和冈村凹顶藻的抗细菌活性也很强,本实验还对鼠尾藻和羊栖菜藻体不同部位,中国凹顶藻和冈村凹顶藻配子体和孢子体以及两种溶剂提取物的抗菌活性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Decaisne于1842年建立网球藻属(Dictyosphaeroa)之后,世界各地报道的种类为数不多,国内的记载则更少,曾呈奎于1936年最初报道一种产于广东省海南岛的网球藻(Dictyosphaeria cavernosa),1950年周楠生也在福建东山岛采到该种标本.1962年曾呈奎与张峻甫的《中国网球藻属的分类研究》一文描述了五种中国产的网球藻,并讨论了世界各地报道的网球藻的种类.这就是过去我国网球藻属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种类繁多,享有生物模式标本采集胜地之盛誉。然而,对于武夷山的微观世界之一——藻类植物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据了解,国内外科学工作者从未对该地区的藻类资源进行过采集、调查或研究。为此,我们于1979年夏,应省科委、科协的邀请,参加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对保护区内的藻类植物进行初步的采集观察,借以了解藻类植物的种类、数量和习性,为今后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和利用该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