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太平洋暖池温区中心REE记录的沉积序列及特征气候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P92-5柱样采自西太平洋暖池温区中心.利用稀土元素(REE)特征参数对该柱样的地层序列划分及其所记录的末次冰期以来的特征古气候事件进行了探索研究.样品的REE分布模式说明该海域的沉积物源主要为海相自生沉积;根据REE指标的垂向分布特征可将该柱样划分为4个地层序列,与通过氧同位素、古地磁及古生物等方法所获得的地层序列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暖池区沉积物的REE含量和∑Ce对环境的温度变化较为敏感,WP92-5柱样的∑REE指标对最初发现于高纬度区的YD和H冷事件同样有较好的响应,但与本柱样的磁化率和古生物对这几次特征冷事件的记录比较,∑REE的响应总体上有所超前.研究结果表明,REE特征参数较好地记录了暖池区3万多年来的沉积和气候变化信息,是一组对气候环境演化具有潜在良好指示作用的地球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在新近纪-第四纪地层发育沿海地区,开展地层对比划分以及沉积特征研究,对于恢复古沉积环境、指导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和地质灾害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选取海南岛北部海口江东新区内264个200 m以浅地质钻孔,以新近纪-第四系沉积环境与地貌、岩石地层划分标准为指标,结合微体古生物、光释光测年等分析手段,系统分析海口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地层的分布范围、岩石组合和结构特征,建立起江东新区新近纪-第四纪标准地层。在平面上划分出滨海堆积平原Ⅰ区、三角洲平原Ⅱ区、河流阶地Ⅲ区、冲积平原Ⅳ区、火山岩台地Ⅴ区共5个一级地貌-地层区,结合纵向地层特征进一步划分了21种地层组合序列,拓展了区域第四纪地质应用研究,有利于提升海口江东新区内水工环调查精度和研究深度。  相似文献   

3.
18个乌拉山群片麻岩和麻粒岩样品的REE含量分析显示,乌拉山群岩石形成于古大陆边缘岛弧环境。碎屑沉积岩和火山碎屑沉积岩的沉积物来自邻近的火山岛弧。其中,138号标本(石英二长片麻岩)的ΣREE=62.3ppm,(La/Yb)_N=87.5,δEu=3.26,代表了太古代高级区的特征岩类。麻粒岩的ΣREE较低,显示在麻粒岩相变质过程中有REE的亏损。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野外观察、钻孔资料、孢粉分析、~(14)C测年资料及邻区地层对比,研究调查区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地层划分,根据第四纪沉积物的资料,追溯本区自早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北极深海沉积物中嗜冷细菌的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北极白令海深海沉积物中分离得到19株嗜冷细菌,通过测定16S rDNA序列对它们进行了分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并且与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区沉积物中分离的嗜冷细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由北极海底沉积物中分离得到的细菌主要属于γ-变形菌(γ-Proteobacteria),此外还有少量的α-变形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在γ-变形菌中主要的菌属为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与西太平洋“暖池”区沉积物中的嗜冷细菌的比较分析表明,假交替单胞菌属和假单胞菌属在两个海域中普遍存在,而希瓦氏菌属的分布则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相同菌属但来自北极和西太平洋海域两个不同环境的嗜冷细菌在系统发育树中的位置都相对独立,有的还形成了独立的分支,说明其分子进化过程可能受到生存环境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天水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与西秦岭二重要构造带交汇处,该盆地充填的新生代沉积序列记录着该区构造变形历史,因此研究该盆地沉积记录对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事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天水盆地古近纪砾石层砂质透镜体中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获得样品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为24.8士1.5 Ma.结合前人的工作,厘定该套古近纪地层最顶部地层年龄为22~24.8 Ma,并确定天水盆地古近纪沉积物源区在24.8 Ma左右发生了构造冷却事件,推断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在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已传递到青藏高原的最东北缘.  相似文献   

7.
通过沿着淮河上游详细的野外调查,在桐柏县卢庄村附近淮河北岸发现了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剖面进行详细观察和分层采样,在实验室内进行粒度分析.对所获得的分析数据,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分离出4个端元,以识别沉积动力环境,鉴别特大洪水事件的沉积学记录.不同的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端元组合特征,各个端元皆能够很好地指示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其中端元1可能指示了沉积物在沉积后受到次生风化作用强度特征;端元2可能指示了生物成壤过程和农业耕作活动等对沉积物的后期影响;端元3可能代表了沉积过程中受到风成动力作用的特征;端元4比较明确地指示了特定物源条件下流水动力环境.将端元分析与野外沉积学宏观特征相结合,在此全新世地层剖面鉴别出6次特大古洪水事件.通过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表明该模型在鉴别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对于从河谷黄土古土壤剖面鉴别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据西藏西北部和新疆西南部多玛—空喀山口地区二叠系的沉积与古生物特征,认为属同一生物-地层区,应建立统一的地层系统。自下而上分为曲地组、吞龙共巴组、龙格组、热合盘组和清水河组。并分别描述了各组的沉积和古生物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和古生物等资料,结合邵伯次凹区域地质背景,对戴南组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在此划分方案基础上对深凹带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剖析,识别出扇三角洲、近岸水下冲积扇、湖底"扇"和辫状河三角洲4种沉积朵体,并对各自的亚(微)相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探讨演化规律,建立了深凹带沉积朵体的沉积模式,为研究区的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有力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红层"地层缺乏古生物,俗称"哑地层",地层地质年代研究难度大,缺乏稳定的岩电标志,等时对比缺乏有效的方法手段。利用古生物、录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红层"的地层特征、层序地层对比理论和对比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层"缺乏明显的低水位体系域沉积,湖平面主要受季节性洪水控制,地层明显呈现出二分性的特征;将Vail与Cross两套层序地层学理论体系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红层"地层划分难的问题;通过"宏观界面约束-内部精细旋回划分-多因素综合"的地层对比方法流程可以很好地建立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1.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及界面识别标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学研究为基础.论述了陆相断陷湖盆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及其界面识别标志。湖盆沉积按湖平面的变化特征可划分出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序等层序地层单元.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边界在地震、测井、岩心、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中均有特征性反映.通过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边界的识别,可以建立起层序地层格架.进而研究每一单元的地层展布及沉积学特征.以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南矶山湿地植硅体沉积分布特征并反演气候变化过程,通过采集沉积柱状样和17处表土样品,基于210Pb放射性元素测年建立了沉积芯年代序列,提取并分析了表土和沉积柱中植硅体组合分布特征。结果共鉴定出植硅体类型19类,其中表土中主要代表类型是示暖型的扇型、方型、长方型、哑铃型和示冷型的尖型、平滑棒型等,其平均占比分别为24.43%、11.21%、9.85%、6.95%、6.50%、8.82%。柱状样沉积物测年共计74 a,沉积柱中代表类型是示暖型的方型、长方型、扇型,示冷型的帽型、尖型、平滑棒型等,其平均占比分别为7.20%、10.41%、20.81%、7.69%、7.71%、8.62%。沉积样中示暖型植硅体平均占比66.19%,示冷型植硅体平均占比31.65%。结合气候温度数据,气候温暖指数Iw与干旱指数Iph结果表明南矶山近百年温度呈升高趋势,环境经历了由湿润到干燥再到湿润的变化过程。构建的南矶山湿地沉积植硅体-气候因子转换模型表明,南矶山湿地近百年气候环境特征可以分为3个阶段,1945—2003年,气候环境温凉湿润,...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区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长江口区32个表层样的28种元素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结合该区的水文、地貌和沉积环境等背景资料,探讨长江口区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可划分为四大沉积地球化学区,R型因子分析揭示了控制长江口区元素来源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人类活动对渤海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和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位于渤海埕岛油田石油钻井平台附近的沉积物柱样,研究柱样沉积物中烃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其沉积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黄河的陆源物质输运是渤海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此外,表层沉积环境以氧化为主,15cm深度后的沉积环境由相对偏氧化向偏还原过渡。【结论】对比于渤海烃类化合物的沉积记录发现,渤海柱样沉积物分子组成特征变化趋势与渤海石油开发勘探的历程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5.
苗军  李红霞  魏建成 《科技资讯》2012,(29):23+25-23,25
贺兰山地区奥陶纪地层发育良好,特征显著。依据形成时间,其岩石地层序列自下而上划分为马家沟组,米钵山组2个组级岩石地层单位;出露于贺兰山中一南段,隶属华北西缘地层分区和祁连一北秦岭地层分区。笔者认为奥陶纪初期,海侵进一步扩大,海侵范围几乎含盖整个本区,形成了以碳酸岩盐为主的台地相沉积。后期沉积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以碎屑岩,泥岩为主夹薄层灰岩,砾屑灰岩,角砾岩,属次深海大陆斜坡沉积。从岩石地层.地层层序,沉积相及沉积环境相演化序列总体看来,反映了一个海侵沉积序列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口外、长340 cm的CX21柱样为对象,在磁性特征、地球化学和粒度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前期对Y7柱样的研究,探讨粒度、早期成岩作用和物源变化对沉积物磁性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柱样磁性特征和粒度垂向变化显著.磁性参数χ、SIRM、χfd和χfd%与 2~4 μm、4~8 μm粒级含量呈相对较弱的正相关, 而χARM、χARM/SIRM和χARM/χ与16 μm以下的各细颗粒组分有较强的正相关,表明CX21柱样沉积物磁性特征受到粒度变化的影响.利用BCR方法进行的铁的形态分析结果表明,CX21柱样170 cm深度以下具有较强的还原环境,磁性矿物受到较强的早期成岩作用影响.氧化还原不敏感元素Ti的垂向变化指示了物源变化,Ti向表层的增加与χ和SIRM向表层的增强具有同步性,说明物源变化也是CX21沉积物磁性特征影响的重要因素.尽管粒度组成和沉积速率不同,CX21与Y7柱样的磁性特征在垂向上具有相似性,表明磁性特征可作为长江口外沉积物地层对比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7.
郭锐  马胜 《科技信息》2012,(1):91-92
通过对宁武煤田北部安太堡井工矿上石炭统太原组各地层岩性、岩相、古生物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本文在重新区分该地区太原组顶底界线的同时.进一步划分出太原组各地层层序。认为本研究区太原组主要为海陆过渡相沉积,沉积环境从下而上为下部潮坪-泥炭沼泽,中部泻湖-下三角洲体系以及上部三角洲体系。  相似文献   

18.
陆相断陷湖盆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及界面识别标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济阳坳陷下第三系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学研究为基础,论述了陆相断陷湖盆地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及其界面识别标志。湖盆沉积按湖平面的变化特征可划分出层序,体系域,准层序组,准层等层序地层单元,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边界在地震,测井,岩心,古生物,地球化学资料中均有特征性反映。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下游巢湖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与沉积环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巢湖取得3个有代表性的沉积物柱样,用激光粒度仪对其进行粒度分析,并用137Cs法测定了沉积速率.结果表明,沉积物的粒度特征随着湖区的水动力条件的波动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近百年来湖区的沉积环境基本上比较稳定,C1、C2和C3三个研究区的沉积速率分别为0.29cm/a,0.35cm/a和0.24cm/a.根据粒度和沉积速率特征,两百多年来,巢湖存在两个洪水期和两个平水期,这些变化与巢湖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根据在海南岛东寨港地区获得的248cm长的岩芯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和AMS14C测试结果,辨识出1605年历史地震事件的沉积学证据.岩芯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特征反映了从陆相沉积向海相沉积的转变,对海南岛东寨港地震陷落事件有明显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