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营凹陷古近系浅层稠油油藏封堵机制认识不清的问题已成为制约下步油气勘探的关键。以永北鼻状构造沙三上亚段稠油为例,根据研究区三维地震、测录井、钻井岩心、岩石薄片、物性测试及试油资料,结合埋藏史及流体包裹体显微荧光分析,对古近系浅层稠油油藏的封堵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三上亚段稠油主要紧邻不整合面发育,风化黏土层可作为稠油垂向封堵层;扇三角洲平原以泥石流沉积为主,与扇三角洲前缘存在物性分异,对扇三角洲前缘稠油具有侧向物性封堵作用;大气淡水的破坏使早期原油发生稠化,在10000 m Pa·s原油黏度范围之外形成稠油封堵带或沥青带,可以侧向封堵下倾方向的原油;浅层稠油成藏过程划分原始地层沉积、早期原油充注、早期原油稠化、晚期原油充注4个阶段;沙三上亚段稠油油藏发育"两期油气充注、多重封堵机制、油藏分带展布"的成藏模式,早期低熟油发生稠化形成稠油或沥青,晚期成熟的稀油与早期稠油部分混合,由扇三角洲平原向扇三角洲前缘依次展布沥青带、混合带、稀油带。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低渗透储层有效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岩心、薄片、试油、物性、综合解释等资料,对东营凹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其有效性评价进行研究;通过准确求取开发厚度和经济极限初产油约束下的有效开发渗透率下限确定渗透率差值,以渗透率差值为母因子表征低渗透储层综合特征并优选地层压力、岩性、含油性、成岩相作为评价参数,求取不同储层深度区间、不同控制因素作用下储层优劣综合值,实现定性参数的定量评分;结合各评价参数权重系数、综合得分和经济初产液量计算对浊积岩低渗透储层进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浊积岩低渗透储层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以中细砂岩为主,中高孔低渗透储层发育;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较发育;发育中压实、强胶结、强溶蚀、过渡型4种成岩相类型;发育常压、弱超压、中超压及强超压4种压力系统;含油性可划分为富含油(饱含油)、油浸、油斑-油迹、不含油(荧光)4个等级;浊积岩低渗透储层分为3类,Ⅰ类储层经济初产液量大于15 t/d,综合得分大于0.5,Ⅱ类储层经济初产液量0~15 t/d,综合得分0.5~0.2,Ⅲ类储层经济初产液量小于0 t/d,综合得分小于0.2,Ⅰ、Ⅱ类储层为有效储层,建议优先开发。  相似文献   
3.
断陷湖盆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湖盆沉积作用基本方程,对断陷湖盆层序界面的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东营凹陷的断陷湖盆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和构造运动是层序界面形成的关键因素。按照成因机制,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的层序界面可分为构造型(T型)和构造气候综合型(Tc型)。T型界面一般对应于三级层序界面,且根据沉积物的供给特征可进一步分为3种类型;Tc型界面一般对应于二级或一级层序界面。不同成因机制的层序界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和地层分布模式,砂体和油气的富集程度与界面的成因类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Tc型界面附近砂体发育,砂体成藏率低;T型界面附近砂体发育程度低,砂体成藏率高。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X-衍射分析等手段,对济阳坳陷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特征及其控制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中生界主要发育了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等储集砂体,碎屑岩储层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及溶解等成岩作用,该区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解孔隙及裂缝,储集性能主要受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控制。沉积作用是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其中三角洲砂体物性最好,河流砂体次之,冲积扇、扇三角洲及滨浅湖砂体物性较差;构造作用对储集物性的改造主要表现为断层活动和不整合,断层活动使储层形成大量裂缝,不整合面之下约100 m内储层物性明显提高;溶解作用受沉积和构造作用的控制,其对储层的改造程度与沉积相带及距不整合面的距离密切相关。综合考虑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可将济阳坳陷中生界碎屑岩储层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Ⅰ类储层为高孔中渗型,Ⅱ1和Ⅱ2亚类储层为中孔低渗型,Ⅱ3亚类储层为低孔低渗型,Ⅲ和Ⅳ类储层为特低孔特低渗型。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沙三段-沙二下亚段T-R层序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东营凹陷古近系沙三段沙二下亚段划分为 3个三级层序 ,即沙三下层序 (SSⅠ )、沙三中层序 (SSⅡ )和沙三上沙二下层序 (SSⅢ )。SSⅠ和SSⅡ层序由湖进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成T R旋回 ,其特征是代表层序边界的不整合分布局限 ,湖进体系域厚度小 ,主要为细粒沉积物 ,退积式叠加 ;湖退体系域较厚 ,由进积式叠加的砂岩、砾岩和泥岩组成。T R层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层序形成早期的构造沉降和气候起主导作用 ,其基底快速沉降 ,湖水供应充分 ,湖平面快速上升。在层序形成晚期 ,沉积物供给和气候起主导作用 ,沉积物供给多 ,快速向前推进 ,湖平面下降。构造沉降和沉积物供给因素对层序控制作用的转换促使其形成层序和体系域的边界。T R层序与三分层序之间的转换是由于层序形成的不同阶段的主控因素不同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取心井的岩心观察和室内分析,结合沉积微相的研究,探讨了临盘油田沙二下亚段成岩作用特点,建立了滩坝沉积的埋藏成岩演化模式.通过研究认为,尽管沙二下亚段埋藏较浅,但成岩作用已达到晚成岩A1期,储层总体上处于弱压实、弱胶结状态,次生孔隙较发育.由于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共同影响,处于原始高位的坝顶砂岩为较好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7.
鉴于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成因及分布规律的复杂性及其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性,以东营凹陷草桥潜山为研究对象,以钻井岩心资料、薄片资料、测录井资料、生产数据等为基础,结合区内地层结构特征、方解石胶结物的阴极发光特征及成分差异,明确研究区碳酸盐岩潜山储集特征、成因及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草桥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次生孔洞和裂缝主导的储层;燕山期—喜山期抬升剥蚀及晚期淋滤作用控制了区内优质岩溶储层的形成与分布,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上古生界缺失的强烈剥蚀区,纵向上多分布在不整合面之下150 m范围内;胶结物的阴极发光和成分特征良好地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及成岩流体演化,可作为判断岩溶储层成因和分布规律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震频变属性进行深层致密碎屑岩气藏含气性检测是重要攻关方向,但是影响地震频变特征的的因素有很多,有必要对控制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以东营凹陷民丰地区实际地质情况为约束,利用地震正演模拟技术,对影响致密碎屑岩气藏频变特征的埋深、岩性、储层厚度等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且利用实际地震资料对地震频率变化率和日产气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表明: 对于埋深较大的深层致密碎屑岩气藏,埋深、地层韵律性、岩性等因素对地震频变特征影响较小,储层厚度和含气性是影响地震频变特征的主要因素,地震频率变化率与日产气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针对某一具体目的层,储层厚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可以使用地震频变特征预测储层含气性。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地球化学参数分析等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吉32井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开展了有机岩石学精细研究。结果表明:综合反射光、透射光特征,烃源岩有机质赋存形式划分为有形态有机质、无形态有机质和次生有机质,有机显微组分划分为5组12组分,以腐泥组无结构藻类体和沥青质体为主,次生组含量普遍较高,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较低,壳质组含量极少;依据有机质组分荧光性、含量、形态等特征,有机显微组分在岩石矿物中具有5种赋存状态,有机显微组分类型及含量具有显著的非均质性,与所赋存的岩石岩性组分、结构、构造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腐泥组无结构藻类体和无定形体等富氢有机组分与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力呈正相关关系,为该区主要的生烃有机组分。  相似文献   
10.
中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判别函数、Eu异常与稀土元素总量关系(δEuN-ΣREEs)图解以及物源定量识别方法,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常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进行分析,利用14C测量加速器质谱仪(AMS14C)进行年龄测定,探讨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来源。结果表明:EC2005孔泥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其平均贡献量为93.7%,没有识别出黄河物质;历史时期黄河物质可以影响到29°N甚至于更为偏南的区域(南界为27°25’N),台湾海峡西北部则可以接受台湾物质的输入;浙闽沿岸泥质区物质来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