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探讨了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技术内容,在对房地产类项目与常规项目对比的基础上,识别出了房地产项目自身的特点,分析了房地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关注点及技术要点,总结出房地产环评项目的工作思路及环评工作对于房地产开发建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建设项目、区域开发以及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及评价过程入手,综合对比了各类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指明了各类环评评价的对象以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不足和区域开发环评的趋势,最后从环评范围的不同角度阐述了各类环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蒙艳 《科技信息》2012,(26):104-105
本文介绍了中国水电规划环评发展概况以及水利水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目的,指出水利水电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累积性、波及性和潜在性等特点,认为当前水利工程环评工作面临了3个方面的问题:①河流梯级开发的项目分割,分别进行单项环境影响评价;②没有整体考虑水利工程建设引起库区局部地区及整体库区的生态环境变化;③流域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有待完善;并针对这3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丽 《甘肃科技》2012,28(20):19-20,136
2006年7月陕西省拉开了煤炭资源整合的序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是资源整合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基于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总结出资源整合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陕西省煤炭资源整合的特点及区域环境特征,探讨性提出评价的方案或思路,为进一步开展资源整合环评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全东 《海峡科学》2009,(7):64-65,77
探讨了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需水量的确定、水质评价标准的选择、单个项目与流域规划的关系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完善与充实水电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煤矿改扩建项目环评的初步探讨与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谢玲  伍溢春 《科技信息》2009,(32):I0306-I0306,I0305
煤矿改扩建项目环评目前是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热点之一,环评的实施可以有效地从源头控制污染和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以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本文简要介绍了煤矿改(扩)建环评应遵循的原则,以重庆M煤矿环评为例,探讨了当前煤矿改(扩)建项目环评的重点应为工程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水土流失、以新代老环保措施。  相似文献   

7.
实践和研究表明:传统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对集中成片的工业区群中仅停留于单个工业园区层次上开展REIA。是不尽完美的。而工业区群环境影响评价将很好的弥补了REIA的不足。本文沿着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区群环境影响评价。结合实例,阐述了工业区群环境影响评价在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节约投资经费和缩短工作周期等方面较传统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优势,在实践中能有效地避免地带性环境污染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成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白雁冰 《科技资讯》2011,(30):147-148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也是建设项目及专项规划等环境影响报告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作用,通过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完善措施,以期提高环评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叶兵 《科技信息》2012,(26):448-448,449
本文从环评技术服务、建设单位需提供的资料、火电厂选址应注意的问题、总量控制、污染防治措施论证、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火电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受理条件、环保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的重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重新审核、建设单位应负的法律责任等方面总结了火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建设单位应关注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围绕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房地产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所具有的与一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不同的特点,建立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房地产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使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与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保障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总结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类型和特点,分析了房地产项目的各类污染问题及房地产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各类污染物的计算方式,并以河津市馨苑小区经济适用住房建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例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1.
各产业部门的增长可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是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而要素效率对经济增长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从产业结构着手寻找产业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影响,对研究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在研究方法上引入多水平模型,利用1979-2007年全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对产业规模、要素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我们的结果表明多水平模型能够更好的拟合数据并给出合理的经济解释。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空间表现形式.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经济增长在城镇化建设中的影响,从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产业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角度来度量,并以我国1993-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我国整体城镇化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对我国城镇化影响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其次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人均GDP,最后是公路里程与国土面积的比值.  相似文献   

13.
体育产业集群是国际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共有特征和必经形式.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体育产业集群成为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皖江城市带发展体育产业集群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采用态势(SWOT)分析法对皖江城市带体育产业集群展开全面分析,发现:面临国家政策扶持、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长三角产业转移辐射等重大机遇;自身产业集群程度低、产业市场不成熟、长三角强大产业冲击带来的挑战;具备地域、自然资源、产业基础及外部政策助推等优势;存在产业集群规模小、资源整合有限、缺乏自主品牌、专业化人才不足等.建议: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协调区域联动发展;加大资金注入和政策助推,招商引资;培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育群众体育消费意识.  相似文献   

14.
郑汴地区既是郑汴一体化的空间承载区,也是中原经济区中最具活力的三化协调发展的先导区和示范区,在郑汴地区有效地进行产业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郑汴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不平衡,行政分割,要素市场不健全,严重阻碍了产业整合。为此,应遵循比较优势原理,依托大企业实现产业的重组与改造;同时充分利用产业关联带动效应,进行区域间的产业链互补、配套和整合;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的空间转移和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制定和完善地方法规,从而实现郑汴地区产业的合理分工和融合,实现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全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产业结构及其发展阶段直接决定着人才需求的规模、结构和质量。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面临着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本土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人才引进政策有待改善、人才管理政策有待优化等难题。巨大的市场空间和人才缺口使航空人才开发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开发、配置航空人力资源,必须充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已有支持政策,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6.
美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小企业是一国经济兴盛的支柱,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分析美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所采取的产业政策,然后结合我国国情,借鉴美国经验,从八个方面浅析了我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期我国大城市的发展,是鼓励还是控制,这是一个正在讨论、争议颇多的问题。鉴于现阶段我国大城市发展水平不高的状况及大规模经济建设等的要求,就全局而论,大城市在一定时期快速发展是历史的趋势,但同时也应重视中小城市的作用。对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规模应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8.
高新技术产业园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创新等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实证结果表明,高新区发展较好的地区经济发展也较好,且高新区的规模竞争力和盈利竞争力的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因此,统筹高新区的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历程、驱动力、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我国体育产业化程度很低。我国体育产业化发展的驱动力是:国民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期,体育市场潜力巨大;居民收入迅速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体育消费需求上升,体育市场进入快速启动状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体育市场利润增加。存在的问题是:我国体育产业整体规模偏小;体育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小;体育市场化程度低;体育用品缺乏品牌,体育消费需求不足;体育场馆设施不能满足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由此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规模经营农业经济组织形成需要的市场与制度条件,可以看出我国长期实行子女平均继承农业土地使用权是导致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适度规模农业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通过实行长子继承制及相关配套的改革,能够推进家庭为主体的适度规模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