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TG ,DTG技术研究了铜的 9—羟基—芴— (9)—羧酸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 ,借助TG ,DTG曲线 ,采用Bagchi的积分和微分方程对该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 ,推断出第一、二两步热分解反应的可能机理 ,求出该配合物热分解的非等温动力学数据 .其两步分解的机理都属于二维扩散机理 ,其非等温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 :dα dt=A·e-E RT[- 1 ln(1-α) ]  相似文献   

2.
应用DSC、热重分析技术对共沉淀和机械混合CuC2O4-ZnC2O4·2H2O(摩尔比1∶1)在N2气氛中的热行为、热分解过程和热分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DSC和TG曲线表明,机械混合样品的热分解过程与单独的草酸盐基本一致,共沉淀样品的热分解过程则不同于单独的草酸盐.用KAS的等转化率法求出较为可靠的活化能Ea,用热分析动力学三因子求算的比较法确定了2种样品热分解反应遵循的机理函数f(α),在Ea和f(α)的基础上计算出指前因子A.共沉淀样品中第2步、第3步热分解反应遵循的机理函数分别为R2和A2.机械混合样品中第2步、第3步热分解反应遵循的机理函数分别为2D和A2.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种新的希夫碱配合物 [MnL(Ac) (H2 O) ]Ac·H2 O(L表示糠醛缩邻苯二胺 )。通过元素分析、IR、UV和摩尔电导分析等手段 ,对合成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并用非等温热重法研究了锰配合物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推断出第一步和第三步热分解动力学方程分别为 :dα dt=A·e-E RT·3 2 (1-α) 4 3[1 (1-α) 1 3- 1]- 1 ;dα dt=A·e-E RT·(1-α) 2 。  相似文献   

4.
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Tb2 (pClBA) 6(Phen) 2 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采用TGDTG ,SEM ,IR技术研究了对氯苯甲酸铽与邻菲罗啉配合物在氮气气氛下的热行为 .运用Malek法分析TGDTG曲线 ,得到了标题配合物第 1步热分解的动力学模型为SB(m ,n) ,其反应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为 16 4kJ/mol和32 .8.用等温TG法得到失重 10 %的寿命方程为lnτ =- 33.0 5 6 9+2 0 5 12 .36 /T .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5-硝基水杨醛缩甘氨酸Cu(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热重(TG)对其热分解机理进行了研究,运用Achar法和Coats-Redfern法,推断出该配合物第三步热分解的非等温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Tb2(p-MOBA)6(phen)2]配合物(p-MOBA对甲氧基苯甲酸根离子;phen1,10-邻菲(口罗)啉),并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用TG-DTG,DTA,SEM和IR技术研究了标题配合物在静态空气中的热行为,运用Malek等提出的热分析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确定了第1步热分解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为SB(m,n),求得第1步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为140.92 kJ/mol,活化自由能ΔG为145.16 kJ/mol,活化焓ΔH为136.06 kJ/mol,活化熵ΔS为-15.53 J/(mol·K),指前因子lnA为29.26.  相似文献   

7.
制备了[Tb2(pMOBA)6(phen)2]配合物(pMOBA:对甲氧基苯甲酸根离子;phen:1,10邻菲啉),并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用TG DTG,DTA,SEM和IR技术研究了标题配合物在静态空气中的热行为,运用Malek等提出的热分析动力学数据处理方法,确定了第1步热分解过程的动力学模型为SB(m,n),求得第1步热分解反应的活化能为140.92kJ/mol,活化自由能ΔG为145.16kJ/mol,活化焓ΔH为136.06kJ/mol,活化熵ΔS为-15.53J/(mol·K),指前因子lnA为29.26.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5-硝基水杨醛缩甘氨酸Cu(Ⅱ)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热重(TG)对其热分解机理进行了研究,运用Achar法和Coats-Redfern法,推断出该配合物第三步热分解的非等温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氯化钆与L-丙氨酸和甘氨酸的三元固态配合物Gd(Ala)3(Gly)2Cl3·2H2O,用溶解量热法测定了配位反应的反应焓。通过设计一个热化学循环,计算出了配合物的标准生成焓,并用TG-DTG技术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采用微分法中的Achar法和积分法中的Coats-Redfern法对配合物第二步热分解反应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研究,推测出了可能的热分解反应机理,求出了反应的表观活化能。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 Ni( C10 H8 O5 N2)·2 H2 O,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及差热分析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其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运用 Achar 法和 Coats- Redfern 法,推断出该配合物第三步热分解的非等温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11.
聚丙烯酸钠的热分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G/DTA联用技术,在10、15、202、5 K.min-1不同线性升温条件下,研究了聚丙烯酸钠的热分解过程.结果表明,在空气气氛下,聚丙烯酸钠的热分解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应用非等温多重扫描速率法对热分解过程的第一阶段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并计算得到了聚丙烯酸钠热分解的动力学3因子,分别是热分解活化能E=132.88 KJ.mol-1,指前因子lg(A)=9.103,以及相边界反应型的机理函数,其积分形式G(α)=1-(1-α)12和微分形式f(α)=2(1-α)12.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与基团X的诱导效应指数I间的关系,提出一个方程:(式中:),P为HX分子中氢原子的个数,I为诱导效应指数)。利用上式,计算了一些甲基衍生物CH3X(X=F,OH,Cl,NH2,Br,SH,PH2,SeH)的标准生成热,计算结果的平均偏差为1.7kJ·mol-1,同时推导出由和I计算烷基衍生物标准生成热的方法,计算了31个烷基衍生物的生成热,计算结果的的平均偏差为3.3kJ·mol-1,还计算了22个烷基衍生物的键裂能,计算结果的平均偏差为2.0kJ·mol-1。  相似文献   

13.
采用微波加热和常规加热对硅锰粉和巴西粉锰的脱硅反应进行了动力学行为研究,以巴西粉锰为脱硅剂,与硅锰粉中的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微波加热和常规加热分别加热到不同温度并保温一定时间,测定产物中硅含量并计算固相脱硅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实验表明:单一和混合料均可在微波场中快速升温.随着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两种加热方式脱硅率均随之提高,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微波加热的脱硅率和反应速率均高于常规加热,微波加热可以提高固相脱硅率;微波加热固相脱硅反应的限制性环节为扩散环节,其表观活化能为102.93 kJ·mol-1,常规加热脱硅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80 kJ·mol-1,说明微波加热能改善固相脱硅的动力学条件,提高固相脱硅反应速率,降低脱硅反应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稀土高氯酸盐与咪唑、DL-α-丙氨酸的两种配合物晶体.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测定后确定其组成为[Ln(C3H7NO2)2(C3H4N2)(H2O)](ClO4)3(In=Eu,Dy).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在高纯流动N2气氛下测定了两种配合物的热分解数据,它们的热分解过程都是由两个放热峰组成,两个配合物开始分解的温度分别为497.2K,491.8K,峰顶温度分别为564.4K和613.2K,544.4K和615.1K,热分解焓值分别为2026kJ/mol和961.2kJ/mol,2596kJ/mol和1097kJ/mol.测定结果表明配合物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以苯甲酸(BA)为第一配体、邻菲罗啉(Phen)为第二配体、铕离子(Eu计)为中心离子,采用微波辐射的方法制备了含铕荧光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FT-IR和1HNMR确定配合物组成为Eu(BA)3Phen,采用TGA、XRD和荧光分光光度计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分析:TGA结果表明配合物的起始分解温度为270℃,热稳定性良好;荧光分光光度计和XRD显示荧光性能优异且具有良好的结晶性能;与普通的制备方法相比,极大地缩短了反应时间,显著提高了反应效率.  相似文献   

16.
利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进行焊接热影响区热循环模拟实验,研究了在焊接热输入为65 kJ·cm-1时稀土单独处理和钛稀土复合处理对C-Mn钢粗晶热影响区组织及冲击韧性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了实验钢中的夹杂物和冲击断口形貌,利用光镜观察了热循环模拟后实验钢中的微观组织.实验结果表明:稀土单独处理和钛稀土复合处理的试样微观组织分别主要是晶界铁素体+块状铁素体+针状铁素体和晶界铁素体+晶内针状铁素体.经稀土单独处理的试样中夹杂物为La2 O2 S+锰铝硅酸盐+MnS复合夹杂;钛稀土复合处理的试样中的夹杂主要是La2 O2 S+TiOx+锰铝硅酸盐+MnS复合夹杂.钛稀土复合处理钢中的复合夹杂更细小,有利于形成细小的晶内针状铁素体.钛稀土复合处理极大地改善了实验钢的焊接热影响区低温冲击韧性,比稀土单独处理对试样的冲击性能提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夏威夷果壳是一种农产品加工剩余物,随意处理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采用同步热分析仪和红外光谱仪对夏威夷果壳的热解过程进行了研究,使用Coats-Redfern法计算了热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夏威夷果壳的挥发分(78.67%)、木质素(42.81%)和C元素(47.45%)含量均较高,其主热解温度区间在275~410℃,热解总失重率为76.31%。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热解反应的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均增大,分别由58.737 kJ·mol~(-1)、11.689 min~(-1)增加到59.796 kJ·mol~(-1)、43.773 min~(-1),线性拟合系数均在0.99以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果壳热解固体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实验还表明夏威夷果壳的热解温度区间在300~500℃,热解过程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解聚,与热重分析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用等温热重法和非等温热重法研究了β-环糊精与水包合物的脱水过程,结果表明:包合物中的11个水分子是在同一个阶段脱去的,脱水过程受三维相边界反应机理控制.其表观活化能E=59.25kJ·mol-1,频率因子A=8.685×106min-1,动力学补偿方程式为logA=0.4732E-18.8664.  相似文献   

19.
采用TG-DTG,DSC对9种稀土高氯酸盐甘氨酸咪唑三元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进行了研究.比较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利用Kissinger公式计算了配合物的表观分解活化能;从DSC分析得到了配合物的脱水焓及分解焓,发现稀土配合物的表观分解活化能、配合物的脱水焓及分解焓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Alkaline earth benzoates were synthesized using hydrothermal reaction. The complex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All of them are monoclinic and have layered structure. The mechanism of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alkaline earth benzoates was studied by using TG, DTA, IR and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alkaline earth benzoates in nitrogen proceeded in one or two stages: they decomposed to form MCO3 (M=Ca, Sr, Ba) or MgO and organic compounds, respectively. The organic compounds obtained from decomposition reaction are mainly benzophenone, triphenylmethane and so on.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Zhang Keli: born in 1944, Associate profess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