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郭熙的《林泉高致》不仅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有关山水画的技法,更蕴含着一种浓厚的《周易》意象思想,其有关山水审美观照、审美意象等问题,更是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郭熙在对山水自然的展现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对于技艺在绘画意境中的艺术表现及“心画”意象与聚气修养的思考探讨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他强调从真山真水中见出大象和真意,追求山水画的至高境界,其理论与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画史上不可摇撼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郭熙的画学著作《林泉高致集》着手,从中提炼出郭熙关于山水画的审美价值观、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理论,以及关于山水画的学习观、创作观、山水画的笔墨观等方面的论述,从而比较全面地研究了郭熙的山水画观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山水画,源于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成立于玄学鼎盛的魏晋时期,受道家美学思想熏染更深一些。文章结合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思想,阐明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个性契合了老子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道”。即:水墨显现了“朴”的生命本色,空白处呈现了空灵的生命气韵,远的自觉体现了对“大”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郭熙的画学著作<林泉高致集>着手,从中提炼出郭熙关于山水画的审美价值观、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理论,以及关于山水画的学习观、创作观、山水画的笔墨观等方面的论述,从而比较全面地研究了郭熙的山水画观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山水画,源于发达的农耕文明社会,成立于玄学鼎盛的魏晋时期,受道家美学思想熏染更深一些。文章结合老子之“道”的生命美学思想,阐明中国山水画独特的审美个性契合了老子生生不患的生命之“道”。即:水墨显现了“朴”的生命本色,空白处呈现了空灵的生命气韵,远的自觉体现了对“大”的生命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传统山水美学源远流长,很早就跨越了单纯为人类提供物质需求的阶段,使山水自然体现出之于人类的“优存价值”。在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的当下,我国古代山水美学中的“林泉之心”,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以及古代文人营造园林过程中的天人合一的理念,都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先秦道家对我国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体系,而这种辩证思维,考其源头,却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从《周易》的“阴阳相抱”、“阴阳对立”、“吉凶转化”、“反复之道”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周易》的辩证思维及其对先秦道家“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阴阳调和”等辩证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对中国山水画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在自己长期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山水画的本质——快人意;强调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研究,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画家要必备一定的涵养,才能以“林泉之心”临之,才能悟对自然,与其相融。同时师承要广泛,在广议博考之后形成自己的理论,运用到作画之中。  相似文献   

9.
山水画在中国倍受青睐与道家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它主要表现在画家与自然的亲近而产生的“天人合一”;对自然而不雕琢的喜好;欣赏时的“澄怀味象”以及“气韵生动”境界之追求等四方面。山水画可以说很好地阐释了道家的审美思想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山水画以道、佛、儒三家为基本指导思想 ,包含着丰富的人格意义。表现在题材的道德化、取象构图的伦理化、画面的“静气”美以及“远”的精神境界、“真”的人格本质五个方面。古代山水画家依仁游艺 ,以艺进道 ,表现真我 ,是山水画所以成为中国画主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全宋诗》第69册《林景熙·三》据清戴第元《唐宋诗本》卷六二辑录佚诗一首,题《知宗柑诗用韵颇险,予既知之,复取所未用之韵,续赋一首三十韵》,实误。此为宋王十朋诗,见《梅溪集》后集卷十九,应加订正。  相似文献   

12.
白居易诗题"亚枝花"之"亚",历来释义不一。根据其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与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的解释,结合元稹《使东川.亚枝红》自注,取其纵者而言,意为"低"、"俯"、"垂","亚枝"解为"垂枝"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诸子对文献的认识及分流别派,是文献分类思想的萌芽。古代文献分类正式出现在西汉,以刘歆所撰《七略》为标志,创立六部分类法。魏郑默制《中经》,开创四分法,《隋书·经籍志》正式确定四部分类法及经、史、子、集的部类名称。南宋郑樵首用十二分法并首创三级分类体例。清代《四库全书总目》采用四分法,表明四分法是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道家属于中国哲学学派,始于老庄,尊崇道法自然,"道"是其理论核心。道教以道家学术思想为纲,吸纳了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巫史文化、鬼神崇拜以及各类方术等民间信仰元素,是中国特有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制度化宗教。道家与道教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道教是对道家的继承与发展,道家思想为道教提供了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但是二者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一种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不仅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而且在字里行间影缩着历史的瞬间。男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地位在汉字构意中有较明显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姓”、“男”、“夫”、“父”、“君”、“士”、“祖”等字形构意,结合民俗史料,探讨古代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及其在生产、家庭婚姻生活、政治领域、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地位状况,试图让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男子社会生存状态,从文字中挖掘出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早期汉语中“遭”类词在语义和语法特征上存在诸多相似性,“遭”类词作为被动标记的词;12来源也具有普遍语言学的意义。早期汉语中存在一组以“被”为代表的“遭”类被动句,但“被”和其他“遭”类词在发展上的不平衡,导致“被”胜出而成为后世汉语的强势被动表达法。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中兼具两个相反义的词很多,在这些词中,有一类兼具“授”、“受”两个相反义。“授”即“给予”、“交出”、“付给”;“受”即“索要”、“收取”、“接受”。这类词两个相反义的形成与古汉语中的词义引申有关。因为“授”、“受”是一个交接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可以相互引申。  相似文献   

18.
旅游文学是以旅游生活为反映对象,抒发旅游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思想、情绪和审美情趣的文学,旅游文学创作的深层次动因来自于道家思想。道家强调旅游艺术化的思想是旅游文学创作的本源动力,同时,中国古代文人的山水意识也源于道家的崇尚自然思想。旅游文学在创作手法、作品内容、创作的意境追求等三个方面都受到道家的文艺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睡虎地秦墓竹简》作为出土文献,真实地保存了先秦时期的语言面貌,是我们研究汉语发展史的重要语料。文章对《睡简》中"疾、病"与"至、到"两组同义词进行了穷尽性分析,以期对汉语常用词个案的历时演变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