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靖海湾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资源量贡献率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海面积法对2010—2012年靖海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本底资源量和放流后资源增加量进行估算,分析了放流种群和自然种群的比例及放流苗种的阶段性成活率.调查结果表明:2010—2012年,靖海湾三疣梭子蟹放流后10 d左右,海域中三疣梭子蟹资源量分别达到342.9万只、285.67万只和571.5万只;放流种群占总资源量比例分别为62.5%、85.0%和92.5%;放流苗种的阶段成活率分别为34.3%、37.0%和31.2%.  相似文献   

2.
对五垒岛湾2010—2015年的海蜇增殖放流前本底资源量和增殖放流后资源增加量进行调查,采用扫海面积法进行估算,并对每年的海蜇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比例及放流苗种的阶段成活率进行研究.研究表明:2010—2015年,海蜇增殖放流10 d后,放流群体占总资源数量比例分别为74.95%、94.68%、100%、94.45%、90.46%、92.58%,五垒岛湾海域海蜇自然群体资源量较低,放流群体海蜇资源起到了明显的补充作用;放流苗种在放流10 d后的阶段成活率分别为0.31%、0.44%、0.73%、0.88%、0.69%、0.96%,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成活率仍偏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增殖放流后山东石岛近海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遗传特征的变化情况,对采自石岛近海2016年和2020年两个年份三疣梭子蟹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均较高,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显示群体内部遗传差异大于群体间,且统计检验不显著,表明两群体间无明显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和单倍型邻接系统发育树(NJ)也显示两群体间无明显遗传分化。由此可得,经增殖放流,石岛近海2016—2020年三疣梭子蟹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并未发生显著的遗传分化,种质资源较好。  相似文献   

4.
厦门湾黄鳍鲷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黄鳍鲷挂牌标志放流和流刺网探捕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对厦门湾黄鳍鲷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于2011年在厦门五缘湾增殖放流97万尾黄鳍鲷苗种,其中放流标志黄鳍鲷苗种15 036尾.结果表明,一年标志鱼回捕率为0.612%;放流标志鱼主要回捕海域为厦门湾大离浦屿—后田—刘五店—欧厝—小嶝岛邻近海域;放流黄鳍鲷在海区的生长情况良好,平均生长速度约0.56 g/d;经1 a时间,放流黄鳍鲷平均尾重约0.27 kg,形成资源量约263 t,形成捕捞产量约1.61 t;从2006到2011年每年进行增殖放流,结果使厦门湾黄鳍鲷种群的相对资源量比例提高了约3.83%.表明,黄鳍鲷增殖放流获得了一定的资源增殖效果.  相似文献   

5.
东海区适宜增殖放流种类的筛选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选种的"技术可行"、"生物安全"、"生物多样性"、"兼顾效益"四个筛选原则,结合东海区各海域生物资源特点和海况实际,初步筛选出大黄鱼、海蜇、日本对虾、曼氏无针乌贼、三疣梭子蟹、黑鲷等多个品种为东海区最理想放流品种。对放流海区生态容纳量和生物种间相容性,苗种、环境适应和栖息地问题,制定标准技术规范等的探讨可供其他海区和其它种类增殖放流时借鉴。实行多种类综合开发,发展多种生产方式的综合性海洋增殖渔业,以充分发挥水域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2年三疣梭子蟹放流前后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借助大型多元统计软件PRIMER的聚类分析、多维排序尺度、相似性分析以及生物量丰度曲线分析功能,对山东半岛南部各放流海湾渔业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时间段内,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差异不明显(R=0.073,P>0.05),各放流海湾的群落优势种在放流以后发生改变,以甲壳类为优势种主体,并成为组群划分的决定性因素,但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基本不变;丰度生物量比较(ABC)曲线的变化表明,增殖放流以及鱼群洄游虽然对群落结构的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四种重金属对三疣梭子蟹溞状幼体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4月,以在浙江舟山普陀兴海养殖优质种苗选育研究所取得的三疣梭子蟹各期溞状幼体作为实验动物,开展了Hg2+、Cu2+、Zn2+、Cr6+4种重金属离子对其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幼体对重金属的耐药性均随实验时间延长而明显降低,4种重金属离子对三疣梭子蟹各期幼体的毒性大小依次为Hg2+、Cu2+、Zn2+、Cr6+,三疣梭子蟹苗种培育中对Hg2+、Cu2+、Zn2+、Cr6+的安全质量浓度取值分别为0.015 6 mg/L、0.002 5 mg/L、0.068 6 mg/L和0.523 0 mg/L.  相似文献   

8.
增殖放流对山东半岛南部中国对虾资源贡献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1—2016年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的本底调查及跟踪调查,初步掌握了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中国对虾的资源量在1 097. 75 t左右.结果显示:本底调查中,中国对虾的相对资源密度为0. 43尾·网~(-1)·h~(-1);放流10 d后的跟踪调查中,其相对资源密度为2. 60尾·网~(-1)·h~(-1); 6年内中国对虾的平均放流群体比例达到了97. 16%,平均回捕率为1. 64%,平均可捕量为832. 88 t.数据表明,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中国对虾自然资源量均较低,且有逐年递减的趋势.通过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对虾资源量显著增大,有效缓解了渔业生产对中国对虾自然资源的捕捞压力,对山东南部的中国对虾资源补充和资源修复方面均起到极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6年5月、8月、11月和2017年2月在乐清湾利用流刺网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对乐清湾游泳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捕获游泳生物37种,分别隶属于7目20科,其中鲈形目最多有13种,占总种类的36.11%,十足目次之有12种,占总种类的33.33%。乐清湾游泳生物主要以洄游性种类为主,定居性种类较少,全年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和龙头鱼,IRI分别为14 021.84、1 221.16。乐清湾游泳生物夏季数量最多,春季数量最少;冬季的优势种与常见种的种类最多,春季种类较少;冬季多样性指数(H′=3.23)为最高;秋季的丰富度指数(D=4.20)高于其他季节。  相似文献   

10.
象山港是我国典型的狭长型半封闭海湾生态系统,然而近年来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海湾的资源、环境和服务功能出现退化.本研究以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承载力理论,构建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资源供给能力、环境纳污能力和人类支持能力等三个方面评价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1年,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环境纳污能力表现为逐年下降的趋势,且过载区域面积所占比例也从2003年的17.2%,逐年增加到2011年的41.8%,水体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造成海湾各功能区环境纳污能力过载的主要环境因子;资源供给能力逐年下降,可载区域面积所占比例从2003年的87.4%,逐年下降到2011年的0.1%,表现为从海湾口门处向内湾逐渐降低的趋势;人类支持能力可载区域面积所占比例略有改善,处于可载状态.基于环境纳污能力、资源供给能力和人类支持能力的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也逐年下降,表现为过载区域的面积逐年增加,内湾的综合承载力低于口门,其中环境纳污能力下降是造成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过载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客观地反映了象山港海湾生态系统综合承载力状况,文章提出的海湾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和模式可应用到我国其他海湾生态系统,为我国海湾生态系统修复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东山湾、湄洲湾、罗源湾海岸植物分别有223、210、211属.三个港湾植物区系中,热带及亚热带成份从南到北呈递减趋势,热带海岸植物露兜树(Pandanustectorius)、草海桐(Scaevolasericea)的分布北缘在闽南一带;温带成份较少,反映了海岸带典型生境中的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12.
福建铁基湾围垦对三沙湾内深水航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从三沙湾的平面二维潮流数值模型入手,计算铁基湾泥沙冲淤情况,比较围垦工程前后流场的变化,着重比较不同点位的流速,分析研究了海湾围垦工程改变纳潮量对湾内深水航道以及有关区域的影响。研究发现,围垦工程使得湾内纳潮量减少,从而对湾内的深水航道产生影响,故不宜进行大规模围垦,通过对3个备选方案的计算,分析和比较,得到方案一的影响最小,围垦面积不宜超过2800hm^2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近海工程疏浚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2015年7月,分别在不同工期(施工期、非施工期)和潮时(高潮、低潮),对广西钦州湾疏浚工程进行共4个航次的现场跟踪监测,比较不同施工状态下疏浚工程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疏浚工程的施工扰动使水体中悬浮物、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和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显著增加。疏浚工程附近站点DIN和DIP浓度比对照站点大幅增加,最大增幅分别为151.7%和580.0%,DIP增加幅度大于DIN增加幅度。疏浚活动导致沉积物营养盐释放,明显改变了局部海区营养盐浓度的分布格局。在钦州湾外湾,疏浚工程引起的内源磷元素释放强于氮元素,改变了海湾的营养盐结构特征(cN/cP值)及浮游植物磷胁迫/限制状态,可能引发水华或赤潮,需要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作者分析了取自东山湾海底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颗粒表面特征等,结果表明:潮流和风是泥沙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最主要动力,陆源冲积砂和风砂是东山湾沉积物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深圳湾和大鹏湾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功能预测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样性丰富的微生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主导作用,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针对深圳大鹏湾和深圳湾,综合比较分析两者的表层海水微生物多样性,预测其微生物生态功能差异。结果表明大鹏湾水体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Simpson、Chao1和ACE多样性指数及菌群OTUs高于深圳湾的水体。大鹏湾和深圳湾的微生物群落在门水平分别有24和10个菌门,两者主导菌门都为蓝藻细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浮霉菌门,这六个分别占其总微生物群落的99.3%和99.9%。然而各菌门在2个水体中的相对丰度不同,且在纲、目、科、属等分类水平的菌群结果也表明群落组成差异显著,在属水平发现隶属于蓝藻菌门的原绿球藻(60%)主导了深圳湾的表层水体,而大鹏湾的主导蓝藻菌属为未被分离出纯菌株的菌群。代谢功能预测初步揭示了大鹏湾和深圳湾水体微生物的代谢功能有所差异,主要体现在生物降解功能、脂质代谢、酶系统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方面。该研究为认识海洋微生物多样性与海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湛江港海域台风浪分布特征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物理过程考虑得较全面的第三代近岸海浪数值模式(SWAN),模拟了湛江港海域一次台风浪过程。结果表明:台风风场直接决定了海浪的分布特征。在台风场的驱动下,风向与浪向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波高、波长与周期的发展和传播方向与风向也是一致的;风速的大小决定了波高、波长与周期的大小。此外,海浪的分布特征受台风中心的位置和移动路径影响较大,当台风中心位于湛江港海域的不同位置时,台风浪有效波高、波长与周期的分布特征及传播方向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可以为湛江港海域台风浪的预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厦门湾自然海湾湾口从围头到镇海角.对该湾物种的研究已有140多年历史,大致分为3个阶段:达尔文时代至厦门大学建校、厦门大学建校至厦门解放、厦门解放至现在.至今。已记录5713个物种.这些物种多数已无法考证其原产地,其中有26种(类)是近代进入厦门湾的国外外来物种.凡纳滨对虾、眼斑拟石首鱼、欧洲鳗鲡、罗非鱼等外来种已成为厦门湾的重要养殖种或品种.互花米草占据九龙江口养殖滩涂,是外来入侵种.沙饰贝也是吊养的外来入侵种,但养殖业已在变害为利.许多船底污损生物和外轮压舱水及水舱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是外来入侵种.对外轮压舱水和沉积物的排放,需严加监管.  相似文献   

18.
厦门湾自然海湾湾口从围头到镇海角.对该湾物种的研究已有140多年历史,大致分为3个阶段:达尔文时代至厦门大学建校、厦门大学建校至厦门解放、厦门解放至现在.至今,已记录5 713个物种.这些物种多数已无法考证其原产地,其中有26种(类)是近代进入厦门湾的国外外来物种.凡纳滨对虾、眼斑拟石首鱼、欧洲鳗鲡、罗非鱼等外来种已成为厦门湾的重要养殖种或品种.互花米草占据九龙江口养殖滩涂,是外来入侵种.沙饰贝也是吊养的外来入侵种,但养殖业已在变害为利.许多船底污损生物和外轮压舱水及水舱沉积物中的甲藻孢囊,是外来入侵种.对外轮压舱水和沉积物的排放,需严加监管.  相似文献   

19.
杏林湾水库水质的理化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10月至2001年10月对杏林湾水库进行了水质理化特性的周年季节调查,结果表明:水库平均水温20.5℃,pH值平均为7.8,呈微碱性,透明度为36.8cm,碱度平均为43.63mg·L-1,溶氧为9.86mg·L-1,水中磷为0.10mg·L-1,无机氮为2.43mg·L-1,化学耗氧量为8.48mg·L-1.多数理化因子周年中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平面上也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杏林湾水库水质的化学耗氧、氨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超过备用水源(为Ⅱ类水)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兴化湾海湾生态系统退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构建了兴化湾海湾生态系统退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指数法和模糊评价法对该海湾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自2005年兴化湾海湾生态系统呈现出退化的趋势,到2008年生态系统处于"中度退化"状态;兴化湾海湾生态系统受到的环境胁迫作用较大,尤其从2005年以来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有所增大.导致兴化湾海湾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胁迫因子有富营养化、围填海、GDP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滨海电厂温排水以及海洋捕捞等;在持续较大的压力下海湾生态系统的状态表现出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