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四川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四川城市化战略中,应当大力培育大城市及特大城市的发展,建设以成都为一级中心,绵阳、南充、自贡(内江)为次级中心,以攀枝花、宜宾(泸州)、乐山、达州等城市为三级中心,及一批中小城市、小城镇为基础的城市体系.着力培育以成都为核心的成都城市群以及乐(山)-成(都)-绵(阳)、成(都)-内(江)-重(庆)、成(都)-遂(宁)-南(充)-达(州)等城市密集带.以城市密集带为纽带,以成都、绵阳、南充等重点区域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四川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树立效益观念,积极推行政策的普惠制,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引导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向城市集聚,是推进四川城市化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2.
程偲  张旺锋  宋雪婷 《甘肃科技》2021,37(20):49-54,32
城市竞争力是一项对城市发展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指标.以成渝城市群为例,从经济竞争力、开放性竞争力、科技人才竞争力和社会环境综合竞争力四个方面科学建立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计算2008-2017年16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各方面竞争力得分,并利用ArcGIS绘制成渝城市群城市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1)绵阳、德阳、宜宾、南充和达州有潜力发展成为成渝城市群的次级城市,带动所在区域发展;(2)资阳、内江和遂宁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亟待加强,以填充中部凹陷地区,提高成渝城市群整体实力;(3)加强成都对西部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以提高成渝城市群西部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创新是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核心动力,城市创新体系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以科研合著论文为媒介的创新网络是研究城市创新系统的重要视角.以2006-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间论文合著数据构建知识创新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该区域知识创新网络的整体特征、网络中心度和网络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发现:(1)该区域整体网络密度偏低,呈现缓慢增长趋势,整体网络凝聚力不断增强,呈现“小世界”特性;(2)知识创新网络从“单中心、低层次”发展为“多中心、多层次”,双核城市成都和重庆创新极化效应显著,节点城市的中心性均有提升;(3)知识创新网络结构呈现“核心-边缘”特征,区域内创新联系多发生在核心区的节点城市,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出西部紧密、东部稀疏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城市群是优化城市化布局和整合区域资源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对推动城镇空间结构合理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将2016年发布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确定的42个区(县)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研究成渝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规律,运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一系列结论。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属于典型的双核首位分布城市,成都、重庆作为城市群的两极,吸引了大量人口迁移,大城市的聚集效应明显,两极的发展良好,城镇化率均远远超过四川省平均水平。四川其他城市发展较为落后,城市规模不大,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基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城市关联网络,运用城市中心性、城市关联强度和平均路径等指标,对不同等级城市网络结构及其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中断模型对网络韧性进行深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部陆海新通道主要形成“一主多副”的城市网络空间格局;随着城市关联网络等级的降低,其结构从以成都为中心的单极吸引型向以成渝城市群为中心、相应省会城市为多个副中心的空间格局转变,同时呈现出择优连接,其副中心城市呈现出较强的辐射能力;就网络韧性方面,基于节点度值的破坏策略对网络性能破坏程度最大;居民生活水平、城市发展潜力以及劳动力成本与资源优势3个主成分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城市网络格局均存在一定影响.据此提出“增长极”“轴线”以及“片区”发展模式,并重点保护相应城市节点,提高西部陆海新通道整体网络韧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5—2018年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中心结构测度等方法,对中国19个城市群的人口规模、流动特征和空间结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中国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差异明显,且有微弱向单中心空间结构发展的态势,而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较低,但表现出不断上升趋势.(2)在多中心结构类型匹配方面,优化提升类城市群的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普遍偏低,发展壮大类城市群的形态多中心结构指数较高但功能多中心结构指数大多偏低,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内部存在不同匹配类型.(3)在多中心结构类型演替方面,优化提升类和发展壮大类城市群多中心化发展的趋势较为明显,而培育发展类城市群大多呈现单中心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对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业发展差异性和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可达性进行分析.提出以上海市为首的长三角城市群作龙头,以武汉市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作龙身,成渝城市群作龙尾,滇中、黔中城市群作补充,各地省会城市作节点,地级城市互作补充的旅游互补机制,从而提高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可以反映该城市群的整体发展水平。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该地区各城市1999-2016年人口统计数据,利用统计软件和GIS技术分别分析成渝城市群城镇化率与城镇化协调度的时空变化,利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分析成渝城市群城镇化协调性情况。研究显示:成渝城市群平均城镇化率由1999年底的18. 50%上升为2016年底的49. 90%,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逐步提升;城镇化水平围绕成都、重庆呈辐射态势发展; 2008年以后中心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协调度大于0. 50,城镇化水平因发展迅速而脱离整体协调性水平;城镇化发展差异显著,但总体变化趋向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计划、 制定区域人口政策以及促进湖北省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等提供科 学决策依据。 在城市-城市群-省域多级尺度特征上, 结合地统计方法、 空间自相关分析、 分段回归模型等, 提出了一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多尺度动态模拟流程方法。 利用此方法, 在武汉市-武汉城市圈-湖北省 3 个 尺度上, 对湖北省 1990 ~2010 年人口空间分布结构进行了动态模拟实验分析。 结果表明, 20 年来, 武汉市人 口持续向中心集聚, 依旧处于城镇化早期阶段, 且其人口格局被分割为两个不同的结构带; 在 3 个地理尺度 上, 人口空间分布均有表现为明显的集聚特征, 随地理尺度的扩大, 人口密度梯度趋于平滑。  相似文献   

10.
交通条件是城市空间格局演变主要的引导因素之一。成渝经济圈城市空间格局现状特征表现出明显的交通制约与引导性。未来,交通条件引导下的成渝经济圈城市空间格局将出现出四个分布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城市圈的空间特征,并发生三大变化:经济圈将向川东北和川西延伸;成渝这两个特大城市的辐射能力增强促使成都经济圈和重庆经济圈的形成;成渝快速通道的建成将促进整个成渝经济圈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福州市为例,在梳理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相关应用的实证研究、交通设施空间格局、集聚和扩散机理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高德地图采用Python自主获取的福州市主要城区公共交通设施POI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和局域Getis-Ord指数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进一步揭示其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共交通设施总体上呈现出西北—东南方向格局,“东进南下”的城市发展轴;(2)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并呈现出“核心-外围”从高到低的圈层式结构,其中核密度最大集中于福州市中心鼓楼区、台江区,并以其为核心向外逐渐扩散呈点状分布;(3)公共交通设施热点区域集聚于福州市中心,冷点区域则集聚于新城区滨海城市—长乐区;(4)福州市主要城区公共交通设施的空间布局主要受地形条件、规划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健康、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之一。运用多指标综合加权法、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从生态、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4个维度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2005-2018年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并借助障碍度模型诊断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综合韧性指数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韧性指数不高;重庆、成都两市韧性指数上升幅度远大于其他城市,韧性“极端化”现象显著;空间分布格局呈现“两端凸显,中部凹陷”状态,“虹吸效应”明显;阻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经济和基础设施系统,研究期内基本稳定且影响长久。  相似文献   

13.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及旅游经济联系——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省旅游城市、旅游景点的空间分布具有局部分形性质.以2004年为例,通过分析城市旅游流规模结构是否满足齐夫法则,进一步印证了四川省旅游系统空间分形特征的存在.借助引力模型分析了四川省旅游系统内部旅游经济联系的强度和方向,旅游经济联系量主要集中在少数城市,其中成都的联系量占全省的32.2%.旅游经济联系的方向以成都为强中心,向外形成两个同心圆圈层:第一圈层包括德阳、绵阳、乐山、眉山、资阳5个城市,构成强旅游经济联系圈;第二圈层包括遂宁、南充、广安、内江、自贡、泸州、宜宾、雅安、马尔康等城市,它们与成都有较强的旅游经济联系.  相似文献   

14.
海西城市群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南北对接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西临长江中游等内陆城市群,东与台湾隔海相望。其又在"一带一路"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我国东部沿海的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洲及北部湾城市群将构成我国沿海城市带将有可能上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带。该文从人口规模上分析海西城市群2009—2017年的规模演变,了解海西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现状。并通过不同尺度的核密度分析研究和探讨海西城市群城镇聚集区域的空间分布格局,为海西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城市群主要城市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其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盆地城市群的14个主要城市及111个县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口密度函数模拟了四川盆地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重庆)的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四川盆地城市群两核心城市的区域人口密度呈现距离衰减特性,表现为典型的Clark分布,并且整个区域的空间增长表现为稳定适度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尝试构建包含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工程韧性、生态韧性和科技创新5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重心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入剖析城市韧性子系统协调水平及总体特征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1)城市韧性5个子系统发展水平均呈稳步提升态势,其中科技创新一直滞后于其他子系统发展;子系统整体协调水平不高,但呈逐年提升态势,协调水平总体呈“两边高,中间低”的空间结构特征,成都和重庆的协调水平一直优于其他城市.(2)城市韧性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呈稳步提升态势;城市韧性重心经历了东南向加速移动、东南-西北向折返移动和东北向平稳移动的复杂迁移过程;城市韧性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双核高,四周低”的空间结构特征,在研究末期成都和重庆处于高度韧性区.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2-2021年可见红外成像辐射仪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规模测度、城市增长模式理论和空间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兰西城市群城镇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多节点城镇规模布局逐渐均衡,兰州、西宁“双圈”城市首位度趋于合理;兰州都市圈由单核中心城市向多核心城市的区域协同发展转变,西宁都市圈处在优先发展单核中心城市后辐射带动周边多核心城市的发展过程;夜间灯光空间演化特征不断西移体现了西宁-海东都市圈成为兰西城市群夜间灯光规模体系的拉动力量,兰西城市群“一带双圈多节点”的区域均衡化规划格局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成渝经济区城市扩展基本状况以及未来城市可能的发展方向。【方法】采用1992—2012年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运用“影像自校正方法”和“动态阈值法”对城市扩展数据进行提取,采用重心偏移相关指数、灯光指数和城市化相关指数以及指数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成渝经济区近20年来城市扩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灯光数据提取误差在4%以内;2)成渝经济区扩展区在1997—2007年的增加面积比例最小,同时期四川部分增加比例下滑,重庆部分持续上升;3)成渝经济区城市区重心在1992—2012年时期向东南方向波动变化,四川部分城市区/扩展区重心均先靠向成都市区然后向绵阳方向转移,重庆部分城市化区/扩展区重心位置沿东北方向较快移动;4)成渝经济区近20年来城市发展以第i类为主,四川部分城市化呈现出加速提升—持续加速—减速提升—加速提升的态势,重庆部分城市化呈现出加速提升—减速提升—加速提升—持续加速的态势。【结论】成渝经济区呈现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为两极向外不断扩展的趋势,是一种非良性发展,应注重多极化发展。采用 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对成渝经济区城市扩展进行分析结果较好,对充分了解区域内城市化区域发展类型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1982~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与社会经济相关数据,运用人口集中指数、不均衡指数和人口重心等指标,分析了藏东南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呈稳定的“西北密集、东南稀疏”态势,人口与主要城镇集中于雅鲁藏布江—尼洋河沿岸河谷和高等级道路两侧;城镇人口重心常年处于巴宜区内,总人口和农村人口重心均自东南向西北方即向巴宜区移动汇集;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渐趋形成“一核、两高、多低”的城镇化发展格局;不同等级城镇职能缺位、城镇用地扩展受阻严重制约城镇化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城为支点,特色城镇为依托的3级城镇化发展体系,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将有效推动林芝市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作为典型高原山地区域,地质环境多样,生态环境脆弱,自然资源约束明显,山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引发的空间结构问题突出。结合滇中高原山地地理环境和城市发展特点,从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用地扩展三方面,构建高原山地城市空间综合评价模型,研究1994、2002、2010、2018年滇中城市群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4-2018年期间,城市群逐渐呈现出高首位度、高紧凑度的“单核结构”关系,城市用地扩展则呈现出“快速规则扩展—快速不规则扩展—慢速规则扩展”的用地变化过程,用地的形态特征也对应呈“单点外延—多点外延—单点填充”的三阶段。城市群由“单中心”向“一主多副”的等级结构转变。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演变主要受地形、交通道路网络、经济产业结构和政府调控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政府主导、经济驱动、环境约束的特征。应倡导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型经济综合体;重整、优化道路空间资源,加强资源要素流动;完善刚性生态保护规划以增强约束,强化“三线”的统筹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