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9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现状及发展   32篇
研究方法   2篇
综合类   2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The shrink proofing on wool with treatment of protease named Argaenzyme STL was studied. The various pretreating auxiliaries, different parameters for protease treating process and the effect of stabilizer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varieties of some properties before and after protease treatment were also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2.
Glycosylation constitute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employed by biological systems to modulate protein biophysical properties. Due to the direct biochemical and biomedical implications of achieving control over protein stability and function by chemical means, there has been great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chemical strategies for protein glycosylation. Since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glycoprotein biophysics has been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study of naturally glycosylated proteins, chemical glycosylation provides novel insights into its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by affording control over glycosylation parameters. This review presents a survey of the effects that natural and chemical glycosylation have on the fundamental biophysical properties of proteins (structure, dynamics, stability, and function). This is complemented by a mechanistic discussion of how glycans achieve such effects and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employing chemical glycosylation as a tool to exert control over protein biophysical properties within biochemical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Received 15 December 2006;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28 March 2007; accepted 25 April 2007  相似文献   
3.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社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大力发展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要在充分认识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基础上,按照胡锦涛同志"6·25讲话"精神开拓和激发建设和谐社区的新途径和新活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枯草杆菌AS1.398发酵培养制备中性蛋白酶,对发酵培养基配比,培养条件,金属离子的影响等进行了摇瓶试验。制备的AS1.398中性蛋白酶有如下性质:最适PH7.2-7.4,在PH6.5-8.0稳定。最适温度42-44℃,35℃下处理2小时能保持约85%酶活力,60℃下10分钟酶完全失活,此酶被EDTA和Cu2+所抑制  相似文献   
5.
家蚕酯酶同工酶与品种亲缘关系及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法,测定“东肥”、“华合”、“华合×东肥”、“东肥×华合”、中国种“811”、日本种“812”、“811×812”、“812×811”、“肥激”(东肥经激光处理所得新种)蚕卵和蚕幼虫血液中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并观察它们的经济性状,结果表明两亲本亲缘关系愈远,则谱带相差愈大,同源性愈弱,杂种一代的酯酶同工酶谱表现出亲本的互补关系,且出现新的“杂种酶带”,其光密度也较高,经济性状较亲本有所提高。经激光处理的品种其基因型已发生变化,其酶谱及经济性状均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将川西獐牙菜,椭圆叶花锚,抱茎獐牙菜种子贮存在(18±5℃)和(0~4℃)下18个月。用0 2%CaCl2和2%KNO3溶液浸泡24h,进行电导率、TTC还原量及发芽率测定,结果表明:①两种温度下贮存的种子,除电导率差异极显著外(P<0 01),其余各项指标均不显著(P>0 05);②经药剂处理的种子具有较高的发芽率;两种药剂以0 2%CaCl2效果较好,发芽率平均提高20%;③同一温度贮存的川西獐牙菜和椭圆叶花锚种子,经药剂处理后的电导率极显著高于对照(P<0 01),药剂处理后TTC还原量差异不显著(P>0 05)。  相似文献   
7.
酶法制备明胶的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一种酶法制备明胶的新工艺,并对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溶胶温度、溶胶初始pH值等参数进行了优化。同时,还测定了产品的理化性质。研究表明新工艺生产周期短(7~10d),环境污染小,产率高。  相似文献   
8.
泥土芽孢杆菌YMTC1049菌株高温蛋白酶产酶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高温蛋白酶产生菌YMTC1049(Geobacillus sp.)产酶条件的优化过程.在基础培养基中分别添加葡萄糖、麦芽糖、酵母提取物、蛋白胨、胰蛋白胨、酪蛋白、聚胨等7种营养成分,获得对酶活影响较大的碳、氮源.用多因素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pH、酪蛋白、葡萄糖和温度对酶活的影响水平,菌株在优化发酵条件下培养24h时,上清液蛋白酶活力达312U/(mL·min).  相似文献   
9.
不同pH 条件下鳜鱼消化道蛋白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初步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鳜鱼(Sinipercachuatsi)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鳜鱼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的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最适pH也不相同.消化道不同部位蛋白酶的活性强弱顺序为:幽门盲囊>胃>肠前段>肠后段.幽门盲囊的蛋白酶活性最强,明显高于胃、肠前段和肠后段.蛋白酶活性在幽门盲囊的最适pH为8 0~10 4,且在偏碱性条件下有较强的活性;在胃部的最适pH约为2 8,且在偏酸性的条件下活性较高;在肠前段和肠后段的最适pH为9 8.  相似文献   
10.
嗜热蛋白酶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嗜热蛋白酶的研究成果与应用现状,包括产生嗜热蛋白酶的微生物种类,嗜热蛋白酶的特点、稳定机制及基因的克隆策略,嗜热蛋白酶的生产、提取、纯化以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